趙浩,Make, write, and write about films
1. 畫幅和幕幅1.1 畫幅
畫幅指膠片(傳感器)的尺寸。攝影中常見的“全畫幅”,“中畫幅”,指的都是畫幅。關于畫幅后面會單開一個話題,這里就不睜開了。
常見的膠片尺寸按照膠片的寬度分歧分為 65mm/35mm/16mm/Super 8mm
1.2 幕幅
幕幅指最終呈現畫面的寬度與高度的比值。(矩形的長片與短邊的比值)
幕幅的表達體例有兩種:
幕幅與畫幅沒有必然的聯系,也就是說分歧寬度的膠片 / 分歧尺寸的傳感器都可以供給多種幕幅的選擇。
如圖為利用 35mm 膠片四齒孔拍攝獲得的畫面。(“四齒孔”指每一幅畫面的膠片長度,同理“三齒孔”為 3 個齒孔的長度)圖中利用四種顏色展示了分歧幕幅選擇。
常見幕幅
2. 幕幅進化史2.1 默片時代
默片 2.2 時代的尺度幕幅為 1.33:1
2.2 有聲片子
從有聲片子時代到 1953 年,貿易片子的工業尺度幕幅是 1.37:1。
同時 1.37:1 也是 16mm 膠片和 Super 8 膠片的常規幕幅。
2.3 電視時代(1948-)
最早的電視幕幅為 4:3(1.33:1)。
1948 年,電視起頭在美國普及,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郊區糊口的鼓起等),影院上座率票房持續走低。
為了應對蕭條,大 Studio 起頭追求手藝上的立異,試圖供給分歧于電視的全新不雅看體驗。
此中一個手藝立異是 3D。
另一個新的手藝立異則是寬熒幕。
2.4 CINERAMA-1952
Cinerama 是寬熒幕的最初測驗考試。它的道理是利用三臺攝像機拍攝,放映的時辰也同樣利用三臺放映機進行投影。
1952 年末,福克斯公司采辦了 Henri Chretien 的專利權和變形寬熒幕鏡頭。1953 年,另一種寬熒幕片子形式呈現了(CinemaScope)
2.5 CinemaScope 和變形寬熒幕鏡頭
變形寬熒幕鏡頭的道理是在連結畫面高度不變的環境下(垂直偏向的視角規模不變)將更廣的畫面壓縮(所謂“變形”)到尺度 35mm 膠片上,在放映時再將壓縮的畫面恢復正常。
與圣袍千秋(1953)一樣,愿嫁金龜婿(1953)最初刊行的幕幅是 2.55:1, 后來的版本釀成了 2.35:1, 這個比例后來釀成了經典的變形寬熒幕幕幅("scope ratio")。
關于 CinemaScope 后面會單開一個話題來聊。
2.6 遮幅寬熒幕 1.85:1
除了利用變形寬熒幕獲得更寬的畫面,在拍攝時或后期對畫面的上下部門進行裁剪也是獲得寬熒幕的一種方式。1.85:1 的幕幅逐漸釀成另一種寬熒幕尺度。
今世寬熒幕:
Super 35mm(超 35)膠片的當作像畫面利用了整個 35mm 膠片的寬度,包羅了凡是留給音軌的膠片部門。
2.7 其他幕幅Super 16mm
歐洲片子還常見一種 1.66:1 的幕幅。它的道理是利用 Super 16mm 膠片拍攝,然后再利用正常 35mm 膠片進行沖印刊行。
畫面的呈現結果和 16:9(1.78:1)很是接近。
Super 16mm 膠片有著不錯的當作像品質和分辯率,價錢比 35mm 膠片廉價,是自力片子常用的拍攝格局。
VISTAVISION (8 齒孔)
35mm 膠片橫拍,畫幅寬高比 1.5:1。多用于特效鏡頭拍攝。
65mm
利用 65mm 膠片進行拍攝的影片在洗印和放映階段采用 70mm 膠片(額外的空間用于添加音軌),可選幕幅為 2.20:1 或 2.40:1。
65mm IMAX
65mm 膠片橫拍,膠片長度為 15 齒孔。幕幅 1.431:1
采用 65mm IMAX 進行拍攝的影片凡是會供給多種刊行版本。下面以敦刻爾克(2017)為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