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大規模業績預虧背后:牛市暗影下,萬億商譽雷
無影無蹤的商譽比有形資產更能帶來“驚喜”。
——巴菲特
豬年頭春,A股祭出兩根“大陽線”,讓人嗅到一如2015年牛市啟程時的氣息,但資產市場最不缺的仍是同態輪回。
2月28日,天神娛樂(002354.SZ)發布2018年業績快報: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5.17億元,總吃虧高達72.93億元,吃虧本家兒要原因是對前期并購形當作的商譽計提減值籌辦金額48.14億元。
這家“年度吃虧王”最強候選者2014年-2017年共完當作9起并購,涉及標的公司13家,買賣總額155億元、凈資產總額不到40億元。
盡管半途將部門標的公司賣出,但其商譽仍由2014年底的0元,爆增至65億元。曩昔一年,大部門標的公司處于業績承諾不達標甚至吃虧狀況,商譽泡沫難覺得繼。
俗話說:“無并購不商譽”。
按照企業管帳準則第20號《企業歸并》之劃定,非統一節制下的企業歸并,采辦方對歸并當作本大于歸并中取得的被采辦方可識別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該當確認為商譽。
截至2018年三季度,A股商譽總額接近1.5萬億,涉及商譽的上市公司多達2080家。而A股商譽暴漲泉源,可追溯至2015年,并購怒潮疊加不竭被狂熱本錢推高的資產估值,讓被收購公司享受到超額溢價。
輿論遍及認為,近期商譽由減值改為攤銷的預期,讓商譽比重較高的上市公司為避免將來業績持續遭到拖累,選擇了“長痛不如短痛”的一次性大額減值。
按照近期各項業績披露,跨越百家A股上市公司2018年估計吃虧10億元以上,不少于60家吃虧原因涉及商譽減值。
但商譽爆雷故事還沒講完,文化傳媒、計較機和醫藥行業,這三大商譽畸高行業,都將受到最為嚴重的考驗。

天神娛樂實控人朱曄曾以234萬美元競得“巴菲特午餐”,現在正遭證監會調查

與并購泡沫共舞
股神巴菲特,是宿世界頭號商譽“吹鼓手”。
“若是標的公司能在有形資產凈值根本上,產出大大跨越市場回報率的利潤,那么邏輯上這些公司比其有形資產值錢的多,這種超額本錢化價值就是經濟商譽。”巴菲特說,他越來越垂青無形的商譽。
在A股,商譽被演繹當作另一個故事,故事本家兒角是并購怒潮催生的商譽泡沫。
wind數據顯示,若是以并購案的最新通知布告日為時候點,僅計較已經完當作的重大重組并購事務,2009年至2013年,A股共發生234起,買賣總價值6205億元;而在2014年至2018年,這一數字達到1031起,買賣總價值達到32761億元。
商譽隨之水漲船高。
騰訊《棱鏡》統計,2008年底,A股商譽總額僅814.46億元,涉及商譽的上市公司僅628家;而到2018年三季度,A股商譽總額高達1.45萬億元,10年時候增加17倍,涉及商譽的上市公司多達2080家。
在A股的凈資產中,商譽總額占比節節攀升。
2008年,商譽占A股所有上市公司凈資產總額比例僅1.03%,涉及商譽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總數約25%;截止2018年三季度,這一比例攀升至4.09%,大約58%的上市公司涉及商譽問題。

商譽快速發育,在2015年和2016年蒞臨飛騰。
2013年至2017年,A股總商譽別離是2144億元、3333億元、6541億元、10530億元和13037億元。此中2015年商譽同比增速96%,增速冠絕前后;2016年商譽單年增添接近4000億元,增額汗青最高。
2015年“牛市”中,本錢不竭推高上市公司估值,大規模并購鼓起,標的公司溢價節節攀升。這給商譽的當作長供給了充實養料。
仍以上述重大重組事務中引用指標為參數,2013年A股完當作的重大并購事務買賣總價值1542億元,被收購公司總凈資產為978億元,增值率58%;2014年,買賣總價值和標的凈資產別離是2754億元和1054億元,增值率攀升到161%;2015年,標的公司2701億元的總凈資產,被上市公司以8452億元的總價錢收購,增值率達到213%的峰值。
簡單來說,每收購100元凈資產,上市公司要支出313元的價格,溢價的213元釀成商譽。這213元,有一部門隨時可能化為空氣。
好比,因商譽地雷一爆當作名的天神娛樂(002354.SZ),2014年至2017年,共計完當作收購9起,涉及標的公司13家,買賣總額多達155億元。這些標的公司凈資產總共不到40億元,據此計較,總增值率約288%。
盡管半途將部門標的公司賣出,但天神娛樂商譽仍然由2014年底的0元,3年時候暴漲到了65億元。而在2018年業績預告時,天神娛樂將此中48.14億元的商譽釀成空氣。

“長痛不如短痛”
輿論遍及認為,商譽由減值改為攤銷的預期,助推本輪日聲勢浩蕩的業績預虧通知布告潮。
所謂攤銷,是指2007年以前,財務部管帳準則采用直線攤銷法。大部門環境下,商譽將以10年刻日逐年進行攤銷,攤銷會被計入損益,削減昔時凈利潤。
2007年,新管帳準則針對商譽,由直線攤銷改為減值測試法,商譽減值同樣會被計入損益,繼而影響凈利潤。與攤銷分歧的是,商譽減值由企業進行測試,以決議當期是否進行減值以及減值幅度,存在報酬的本家兒不雅節制。
2015年、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高密度、高溢價并購潮,將在2018年、2019年迎來3年對賭到期后的業績承諾大考,被收購公司當作色若何將獲得查驗,而這也將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是否將要進行商譽減值。
據此,針對可能呈現的高額商譽減值風險,監管部分已經多次強調,將要增強監管和指導力度。
2019年1月,在財務部管帳準則咨詢委員會上,將商譽按照必然年限和體例進行攤銷代替商譽減值籌謀的建議,獲得大部門委員承認。現行商譽減值法則可能重返2007年之前,當作為此番商譽危機重燃的導火索。
按照光大證券研報統計,若是按照攤銷法,將會有129家上市公司的2018年凈利潤由盈利變為吃虧,包羅我愛我家(000560.SZ)、藍色光標(300058.SZ)、奧飛娛樂(002292.SZ)、海航科技(600751.SH)等。
商譽比重較高的上市公司為避免將來業績持續遭到拖累,選擇了“長痛不如短痛”的一次性大額減值。史上最大規模業績爆雷潮呈現。按照近期各項業績披露,跨越百家A股上市公司2018年估計吃虧10億元以上,不少于60家吃虧原因涉及商譽減值。
現實上,包羅光大證券研報在內的很多闡發同樣認為,作為一種定見收羅,盡管獲得大部門委員撐持,但將商譽從頭改為攤銷并不實際,包羅美國這樣當作熟的本錢市場在內,國際上今朝本家兒流體例仍然是測試減值法。
多位投資人對騰訊《棱鏡》暗示,無論是攤銷仍是減值,需要考量的關頭身分,依舊是是標的公司所締造價值是否可以或許與其在并購買賣中的溢價相匹配。
拋開減值動因不談,在春節前那波減值潮中,幾乎都存在標的公司承諾業績低于預期的環境。
例如人福醫藥(600079.SH)30億元商譽減值,本家兒要源于2016年斥資5億多美元收購美國藥企Epic Pharma公司,此后該標的公司盈利能力日就衰敗,2017年的凈利潤由3.36億元下降到2.1億元,而2018年上半年因為本家兒要產物熊去氧膽酸膠囊價錢下降,凈利潤由2017年同期的9000多萬元下降到800多萬元。

爆雷故事未完待續
浩繁上市公司的商譽危機尚未解除。

按照wind清算,A股2018年三季度商譽占凈資產比重前30位上市公司(不包羅凈資產為負)
單從商譽絕對值來看,按照wind數據,截至2018年三季度,A股商譽冠軍是中國石油(601857.SH),高達424億元,這本家兒要與2009年、2011年和2015年,中國石油收購Singapore Petroleum Company、英力士煉油有限公司和中石油管道有限責任公司有關。
中國石油之后,A股商譽總額排名第2到4位的公司別離是美的集團(000333.SZ)、濰柴動力(000338.SZ)、青島海爾(600690.SH)和中國安然(601318.SH),商譽值均跨越200億元。
在商譽值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廣匯汽車(600297.SH)、中信證券(600030.SH)、招商銀行(600036.SH)和中國石化(600028.SH)等榜上有名。
化工制造、金融等行業公司在商譽絕對值名單中名列前茅。顯然,考慮到這些行業復雜的資產規模和行業特征,絕對值并不克不及精確界說出“商譽規模”,若是將商譽與凈資產比值用作尺度,榜單又是別的一番模樣。
據此,騰訊《棱鏡》另一項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在凈資產跨越5億元的上市公司中,商譽占凈資產比值最高的是納思達(002180.SZ),達到283%。也就是說,納思達商譽快要是其凈資產的3倍。
這家打印機廠商商譽畸高,本家兒要源于2016年那次“蛇吞象”并購,斥資27億美元收購打印設備廠商美國利盟公司。
凈資產跨越5億的上市公司中,共有15家商譽值跨越凈資產,包羅曲美家居(603818.SH)、長城影視(002071.SZ)、今世明誠(600136.SZ)和引力傳媒(603598.SZ)等。
金科文化(300459.SZ)、華誼嘉信(300071.SZ)、恒康醫療(002219.SZ)、萬達片子(002739.SZ)、久其軟件(002279.SZ)、美年健康(002044.SZ)和掌趣科技(300315.SZ)等,商譽占凈資產比值均跨越50%。
別的,比值跨越4%(A股總商譽占總凈資產比例)的上市公司多達1070家。

文化傳媒和軟件等行業在商譽比重方面領跑A股。
招商證券研報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商譽占凈資產比重最高的是傳媒行業,占比約28%,細分行業包羅影視、營銷、游戲等;休閑辦事和計較機以24%和20%的比例排列第二、三位,細分行業包羅軟件、計較機設備。
而在商譽絕對值方面,傳媒和計較機行業以跨越1800億元和1100億元的商譽存量位居行業第1和第3位,同樣名列前茅;生物醫藥行業則以1500億商譽值位列第2位。
“影視第一股”華誼兄弟(300027.SZ)是典型樣本。
2015年,華誼兄弟以10.5億元和7.6億元的價錢,收購東陽美拉70%股權和東陽浩瀚70%股權,兩家公司凈資產可以忽略不計,前者控股股東馮小剛,后者本家兒要股東是鄭愷、李晨、Angelababy等明星。
2018年三季報顯示,華誼兄弟陳述期末商譽是30.5億元。此中,東陽美拉獨有10億元商譽,東陽浩瀚商譽余額達到7.5億元。
華誼當期凈資產100億元,商譽占比達到30%。
無獨有偶,截至2018年三季度,長城影視(002071.SZ)、文投控股(600715.SH)、海說神聊京文化(000802.SZ)、華錄百納(300291.SZ)的商譽比重別離達到176%、52.8%、33.1%和32.7%,均處于高位程度。
輕資產與高估值,恰是文化傳媒等商譽比重較高行業的本家兒要特征之一。然而,文化傳媒行業曩昔同樣浸泡在高溢價并購帶來的估值歡愉之中。它們釀出的商譽泡沫,同任何事物一樣,若是缺乏鴻溝和禁止,終會鑄出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
A股萬億商譽爆雷故事,未完待續。
(注:本文轉載自棱鏡 作者|李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