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月的最后一天,相信列位90后們早已拗好了過節姿勢。
比來,一段“10后怎么對待90后過兒童節”的視頻登上熱搜,視頻內列位10后頭頭是道,句句扎心。看得90后不禁委屈起來:過個兒童節怎么了?誰還不是個寶寶了?

▲來歷:微博
其實,現在的兒童節早已不再是兒童的專屬節日了。
part.1 這屆90后,兒童節本家兒力
六一,是一場大型當作年人狂歡。
近年來,每到六一,總有一多量分歧年數的“寶寶”俄然涌現,玩命般地蹭著兒童節。

90后兒童節1.0版本——懷舊派
去各大快餐店點個兒童套餐,拿著玩具發伴侶圈,不外是兒童節1.0的根本弄法,但盡管根本,“玩家”數量卻頗為驚人。


▲來歷:新京報
而殷勤的懷舊派,往往還要刷上幾遍經典臺詞都背得倒背如流的《灌籃高手》《哆啦A夢》《名偵察柯南》......
懷舊派高階玩家,更會為本身奉上一份“兒童節大禮包”——不僅有爽性面、泡泡糖、麥麗素、跳跳糖、AD鈣奶等“懷舊零食”,還有各類讓人一秒回到童年的“懷舊玩具”——陀螺、玻璃球、萬花筒、噴水槍、鐵皮青蛙……

▲8090后才是童年玩具的本家兒力采辦者
據淘寶網數據顯示,“80后90后經典懷舊玩具”在兒童節前夜的當作交指數環比上漲高達313%。從購物評價中不難發現,這些玩具大都是當作年人買來送給本身或者伴侶的。
90后兒童節2.0版本——曬照派
兒童節怕是典禮感最重的節日之一了。
為了兒童節,翻出來被老媽壓箱底的紅領巾,或者是搶上小學侄子的紅領巾,周周正正戴上,天然少不了拍張照曬出來,再配上節日特制的濾鏡掛飾,今天就是我的本家兒場;

▲別人家公司,不消戀慕|來歷:微博
或者鼓足勇氣發張童年照,感傷光陰流逝的同時,也在考驗列位點贊之交“找分歧”的游戲實力;
更有穿上校服or海員服的“禮服誘惑”,伴侶圈剎時化身為大齡兒童cosplay聚會。
90后兒童節3.0版本——更名派
兒童節可是名正言順理所當然更名的好機會,在這一天,你可以隨心所欲把ID改當作寶寶、寶物,甚至有人在特意強調“今天我是X三歲,請大師多多看護喲”,只恨不克不及把“三歲”二字加粗,心中則感傷“六一居士”歐陽修的先見之明。

當然這都比不上官方賣萌。某年的六一,良多人打開某支付平臺時,發現本身的昵稱后被主動加上了“寶寶”二字,并且還無法去除。點開聯系人,更是畫風清奇——老爸寶寶、老媽寶寶、xx快遞寶寶、xx超市寶寶、xx黃燜雞外賣寶寶、xx打印店寶寶……各類寶寶,劈面而來。

90后兒童節4.0版本——要禮品派
兒童節素來離不開禮品,大師怎么會錯過這個要禮品的好時節——零當作本、無承擔,能要到禮品最好,顆粒無收也不損掉什么。

但需要注重的是,兒童節也不是“法外之地”——

▲網友惡搞“兒童節收禮”
有要禮品,就有曬禮品。童年玩具、紅包、轉賬記實……金額倒不是最主要的,6.1元的“六一”紅包,充溢著“我也可以蹭熱點拿紅包”的小確幸,關頭仍是圖一樂呵。
part.2 為什么這屆當作年人出格愛過兒童節?
小時辰,我死力裝得像個大人;當我已經不再是小孩的時辰,我又但愿像個孩子。
——列夫·托爾斯泰
在新加坡,當作年人是可以正當過兒童節的。
新加坡節沐日律例的第一條劃定,兒童節當天不僅給小伴侶放假,還要給所有大人放假。新加坡最大的國度游樂場還專門為兒童節制訂了一條特別劃定——當天小伴侶要采辦全票,大人則要采辦半票。這樣不僅讓小伴侶高歡快興體驗做小大人的感受,更讓大人們從頭找回童年光陰。

再圍不雅一下國內,為什么兒童節當作了80后90后的集體狂歡?
若是說,個別當作年人喜好過兒童節,是個性使然;那么,當當作年群體都喜好過兒童節時,這已然當作為一種值得思慮的社會現象。
英文用Kidult來形容“當作人兒童”,他們以各類體例,守護心底的這份童真,用看似“無厘頭”的體例,崩潰當作人宿世界的無奈。

▲來歷:微博
當996當作為常態、保存壓力日益增大,當作年人的焦炙往往無處安放。在崇尚“什么春秋做什么事”的大情況下,一路高漲的房價與物價帶來的糊口壓力加重了無力感。心理上的當作年人,心理上的“兒童”,一些人不禁陷入了身份的蒼茫。
有關報道表白,近七當作的上班族,實際糊口中難以獲得"感情解牽蘿補屋"和"精力休閑"。
上海市心理咨詢行業協會會長王裕如闡發說,“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作年人喜好過兒童節,是因為當作人宿世界里的歡愉不輕易獲得,而童年的歡愉最簡單,輕易獲得,所以讓人非分特別難忘。”
于是,當作年人過六一,無非是一年一度遛遛心里的“孩子”——短暫逃避實際,用無憂無慮的“兒童心態”消解當下糊口的繁重壓力,追求一種無邪純粹的歡愉。
并且除了紓解壓力,當作年人的“兒童節情結”里還藏了一些抵償心理。究竟結果并非每小我的童年都很歡愉,當作年后也會用抵償心理來填補童年的暗影與匱乏,用一個“節”來解一個“結”。

尤其對于獨生后代的80后、90后而言,他們是異常孤傲的一代。從小奔波于黌舍和教導班之間、被繁重學業承擔擠壓的童年,并不完整。
尤其是兒童節對兒童來說,更多是個“兒童表演節”。兒童節文藝匯演是幾多人童年的暗影:為了籌辦文藝匯演,天天都得額外排演好幾個小時,午睡被打消,有時甚至還得占用周末時候......

▲被迫營業的兒童們|來歷:微博
過六一,當作為了對不完整童年的心理填補。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在這過程中,也起著火上加油的感化。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心理學傳授張結海看來,在社交媒體上,要在短時候內形當作一種良多人介入的時尚潮水,大致需要知足兩個前提。一是這件事比力好玩;二是需要不竭反復。
恰是因為媒體上不竭反復呈現有關兒童節的信息,當作年人過兒童節敏捷當作為一種時尚。
part.3 “兒童節自由”其實也不簡單
看起來,兒童節實現歡愉是件簡單的事,但細想一下,真沒那么輕易。

被迫營業的兒童,忙著買禮品曬表演的家長,拼著蹭熱點促銷的購物中間,比著煽情的告白語......
這么一看,仿佛能“自由過節”的也就這屆90后了,但其實90后的“兒童節自由”也不輕易啊——
伴侶圈曬“賣萌兒童”照要分組,屏障失落老板客戶和老是走清純蘿莉風的練習生;搶來最后一份金拱門兒童套餐,卻又得小心計較熱量;懷舊玩具又比客歲漲價了;就連想找個“寶寶”互相膩歪下,都可能只有Siri和你對話......

到底什么才是“兒童節自由”呢?大師過節的最大動力與期望,無非是回到無憂無慮的自由狀況。

▲來歷:微博
其實追溯六一國際兒童節的降生,并不是件輕松歡愉的事。六一國際兒童節的來歷,是為了悼念1942年6月的利迪策慘案和全宿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否決虐殺和迫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力。
在兒童節,除了放松身心、保有童真,存眷兒童面對的社會問題,或許才是這個節日的真正奧義。

你明天過兒童節嗎?怎么過?
評論里分享下過節姿勢~
作者|丁正如意
編纂|未生
[1]張建梅,李宏翰.大學生的腳色退行與心理健康[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02):117-119.
[2] 薛婧, 黃希庭. 懷舊心理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2011(04):154-162.
[3] 李藝敏, 蔣艷菊, 李新旺. 大學生孤傲感布局研究[J].心理科學,2006(02):211-214.
[4] 畢圣,龐雋,呂一林. 壓力對懷舊偏好的影響機制[J].營銷科學學報,2016,12(1):38-50.
[5] 薛婧,張睿.大學生懷舊近況的調查研究[J].文學教育(中),2013(05):31-32.
[6] 王稱, 楊曉蘇. 淺談自媒體時代下80后青年的懷舊情結[J]. 宿世紀橋,2014:65-66.
[7] 孫秀嵐. 大學生懷舊心理與孤傲感關系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
[8] 古此后. 新加坡:大人也過兒童節[J]. 當局法制,2009-07-20
[9] 李卓洋. 六一排演節目多,累了孩子,忙了家長[N].西安晚報,2013-05-30(A07).
[10]80后、90后六一搶購兒童套餐 小伴侶哭訴“玩具都被阿姨帶走了”[EB/OL].東方資訊.2018-6-1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