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離師長教師,公家號:古卷傳說,雜史|妖魔|江湖
一方面,文明發祥于水源四周;
一方面,洪水傳說,來自上古天氣異常的真實記憶。
全新宿世以來(約 1.1 萬年前至今),冰川消退,暖和潮濕的天氣,為文明進化締造了有利前提,部落的存活率提高,高存活率,確保了文化、手藝的傳承,從如何蒔植小麥,到如何養豬,從燒一只陶器,到造一艘船,點點滴滴,銖積寸累,最終點燃了文明的質變。文明的機車隆隆疾駛,不竭加快,載著我們駛出舊石器時代,擦過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進入工業革命,信息時代。
這一切要感激適宜人類保存的天氣,不外近年越來越多的證據表白,全新宿世天氣也是不不變的。
美國緬因州大學 Paul Andrew Mayewski 領銜的團隊應用海洋沉積巖芯 GP、HSG、有孔蟲的氧同位素δ18O、海表溫度、冰芯氧同位素、 Na+、K+、10Be 濃度、大氣甲烷濃度、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湖泊水位、紋泥厚度、孢粉比率、CaC03 比率、硅藻比率、樹輪殘差、洞窟次生碳酸鹽氧同位素和碳同位素等多種參數,對全球 50 余個海洋、冰芯、湖泊、樹輪、孢粉、洞窟沉積等高分辯率古天氣記實進行了綜合研究。
研究成果表白,全新宿世存在 6 個本家兒要的天氣快速轉變期間:別離位于距今 9000~8000、6000~5000、4200~3800、3500~2500、1200~1000 以及 600~150 年前。
該研究成果也與中國一系列古天氣記實大略相符,祁連山敦德冰芯氧同位素數據反映了近萬年來的溫度轉變(下圖):
一萬年來,暖和和嚴寒像鐘擺活動,在中國大地上不竭瓜代呈現:
7200-6000 年前這一千年間,中國大部門地域天氣不變,夏日風帶來的降水遠及新疆和蒙古,那時河海說神聊有野生大象,陜西有犀牛,在山東的河里「浴乎沂」還有幾率碰到揚子鱷,那就不消詠而歸了;
6000-5000 年前,天氣猛烈波動,保存空間收縮,炎黃和蚩尤被收縮的空間擠到了一路,炎黃聯盟打贏保存之戰,從此據有華夏;
到 5000-4300 年前,天氣又有所改善,食物充沛,風調雨順,情況余裕了,大師不必再劍拔弩張,文化敏捷成長。
然而暖和的天氣就像假期,總有竣事的時辰,大約 4200 年前,也就是公元前 2200 年擺布,老天爺給人類放的假竣事了。
4200 年前,海說神聊半球遭遇大規模、長時候的天氣振蕩。印度、西亞、東非、海說神聊美大陸中部陷入嚴重干旱,多個尚在搖籃的農業文明就此式微甚至直接崩解,包羅兩河道域的阿卡德帝國(Akkadian)、尼羅河道域的埃及古王國以及印度河道域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與此同時,海說神聊大西洋氣溫驟降,極冷天氣舒展海說神聊歐,德國海說神聊部和斯堪的納維亞南部的印歐平易近族被迫大規模遷往別處。
此次天氣突變的起止時候在各大洲各地域表示分歧,西方學界習慣稱之「4.2 千年齡件」。
中國也不成避免的受到 4.2 千年齡件影響,整體上看,其最凸起表示并非洪水,而是干旱。
然則史前大洪水又是若何形當作的呢。
一.黃河悲嘯
災難之所以當作為災難,在于其粉碎力和突發性,災難突如其來,令人猝不及防,尤其像地動、洪水,洪流呼嘯而至,等反映過來,損掉已經無可逆轉。
這一點在上古時代尤為致命。大略人類革新天然的能力越差,越是要憑借天然。持久干旱迫使先平易近盡量假寓近河平原,以便打水澆灌,然而那時的河流幾乎毫無堤防,一旦暴雨澍降,河水動輒漫溢甚至改道,洪水吼怒而至,沿岸居平易近幾乎只有絕路末路一條。
公元前 1922±28 年,一場大地動攔腰截斷了青海省循化縣的積石峽,垮塌的山體壅塞了黃河河流,黃河水被堵在峽谷中。
這一堵堵了 6-9 個月之久,跨越半年的黃河水積攢在一路,形當作了一個水體達到 120-170 億立方米的巨型堰塞湖。120 億立方米是什么概念?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的容積“才”44 億立方米,這個堰塞湖大約半斤八兩于三個太湖的蓄水量!
一般而言,河道流量越大,堰塞湖潰壩的可能性越大。這個超巨型堰塞湖沒能頂住黃河日夜不斷的注入,若干時候后,水位漫過堰塞壩,湖水潰決,55 公里河流長度內的蓄水水位敏捷下降了 110-135 米,釋放出上百億立方米的可駭大水,洪峰流量高達 40 萬立方米 / 秒,是 98 年長江大洪水洪峰的 7 倍!
滔天怒潮一路東下,囊括整個黃河道域,并造當作了下流黃河改道。
上圖是本次大洪水(紅色)與中國汗青上其他大洪水洪峰流量對比,其他大洪水就是群弟弟
2000 年,考古工作者在堰塞湖下流 25 公里外發現了一個屬于齊家文化中晚期的村子遺址,青海喇家遺址。這是一處很是罕有的災難遺址,各種跡象表白,4000 年前的一天,有一種沒頂之災俄然降臨,剎時湮滅了糊口在此的先平易近,他們平平的糊口被永遠心猿意馬格。
在遺址海說神聊區,考前人員清理出數十具前人類遺骸,此中一座衡宇遺址東墻下,有一具當作年女性骸骨,她背靠墻壁,面朝衡宇進口跪坐在地上,右手撐地,左手懷抱一個嬰兒,面頰緊貼嬰兒頭頂。固然已經無法重現她的面部神氣,但后人仍是能從她的這一姿勢中,想象到這位母親臨終前的龐大發急和無助;在她的西南邊標的目的,另一個當作年女性的骨骸正面朝門口,雙手標的目的后張開,把四個孩童護衛在死后;在他們的鄰室,俯臥著一個當作年女性的遺骸,她朝標的目的房門,身軀下緊緊摟著一個嬰兒,她的死后,還有一個背標的目的大門,蒲伏在地的兒童……
四千年前的剎時,凝固當作為永恒,在生命最后一刻,鑄就了永不磨滅的人道豐碑。
若是積石峽堰塞湖超等大洪水屬實,很多難題就可以水到渠成:包羅黃河上游甘寧青地域的齊家文化為何俄然式微,黃河中下流龍山文化為何俄然式微,4000 年前擺布的黃河改道,以及大禹是如何僅憑原始東西治水奏功的——大禹時代,大洪水的洪峰早已曩昔,洪水制造的新河流也趨于不變,大禹的工作本家兒如果處置一些小規模亂流,以及收拾爛攤子,天然較易收功。
這樣一來,中國史前大洪水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心猿意馬了。
然而事與愿違,「積石峽堰塞湖大洪水」提出不久,就有多支科考團隊進入古堰塞湖地域核勘,他們的調查陳述紛紛指出,沒有發現所謂史詩級大洪水發生的跡象,古堰塞湖簡直曾經存在,但閼塞年月應在 8 千年前,而不是 4 千年前,而且堰塞湖從未潰決,而是經遲緩溢流,早在 5600 年前就逐漸消逝了。至于青海喇家遺址的沒頂之災,可能是地動激發的四周山體滑坡或泥石流。一系列華海說神聊平原的古洪水調查,也未見到如斯規模的大洪水遺跡。甚至連提出超等大洪水說的吳慶龍傳授本人,在多年前頒發的一篇同課題論文中推演的數據,諸如堰塞湖蓄水規模(那時測算 11 億 m3)、潰壩后的洪峰流量(時為 3.5 萬 m3)等,也遠遠未達到(相差 10 倍)此后石破天驚,史上最壯大洪水的地步。
所以,此次滅宿世洪水是否存在,又或者其決溢流量是否足以「滅宿世」,尚且撲朔迷離,有待進一步考據。
二.驟雨終朝
此刻再看第二種可能,這種假說與季風有關。
春夏時節,跟著海陸溫差不竭增大,赤道承平洋和印度洋形當作龐大的季風環流,環流如同雪球越滾越大,其鴻溝進入中國,碰到大陸的干寒氣團,冷暖比武,形當作降水。兩種氣團的交匯處就是常說的「鋒面」。
在季風區,鋒面可以帶來大規模長時候的降雨,譬如冬季標的目的夏日過度時代,鋒面形當作的降水帶跟著季風由南標的目的海說神聊移動,5 月份在華南,6 月上旬到南嶺 - 武夷山一線,6 月下旬到長江,7 月到淮河,8 月抵達華海說神聊。一般而言,鋒面在一個地域滯留時候越久,該地降水就會越多,鋒面達到不了的處所,則要相對干旱。
夏日風從海洋帶來的充沛降水,是季風區成長稻作農業的保障,中國老話說「看天吃飯」,季風的任何擾動都可能造當作雨季的推遲或提前,影響將來一年的收當作,進而決議無數人的存亡生死。是以農業文明的神靈崇敬一度蔚然,人類像無助的孩子,祭六合,祭風雨,祭四時,祭奠一切可以保佑風調雨順的力量——這些力量的本體其實恰是季風,他們祈求季風不要來得太早,也不要太晚,雨下得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寓言「庸人自擾」的原始印象,也許正與那個時代天氣普宿世焦炙的隱射有關。
4200 年前天氣振蕩,全球溫度小幅度、長時候的下降,導致西承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削弱、面積縮小,曾經可以吹到新疆的東亞夏日風,變得疲軟無力,抵華夏輒止。在季風強大時,鋒面敏捷擦過華夏地域,帶去降水,并繼續標的目的西海說神聊挺進,平均的灑落甘雨;而今鋒面卻因為無力海說神聊上,賴在華夏不走了,華夏的降水天然大增。有些年份,東亞季風過度虛弱,其海說神聊界可能連華夏地域都無法抵達,雨帶較往年大幅南移,長時候勾留長江流域。降雨集中在一處,所以造當作了長時候標準、大規模的干旱,和短期內局部暴雨。
干旱和洪水并不矛盾,大量地質資料表白,4000 年前的中國整體上呈干旱態勢,局部地域卻不乏大洪水遺留陳跡。譬如重慶金佛洞、湖海說神聊神農架山寶洞石筍氧同位素、碳同位素記實顯示,進入到公元前 2300 年之后,東亞季風大幅削弱,長江中游降雨銳減,天氣趨于干冷;同時,對湖海說神聊荊門鐘橋遺址、長江下流良渚文化遺址的沉積物與沉積情況的闡發成果表白,進入到公元前 2300 年之后,以上地域天氣波動很大,洪災頻仍而猛烈,且具有遍及性。
當然,現實環境比這復雜的多,天氣異常可能引起短時候內的極端旱澇瓜代發生,1997-1998 年強厄爾尼諾 - 南邊濤動(ENSO)事務是距今較近的一個例子。拿我國來說,1997 年我國海說神聊方罹遭大旱,翌年東海說神聊地域的松花江流域和南邊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卻同時爆發特大洪水,受災生齒跨越 2 億,滅亡逾 4 千人。
四千年前的先平易近可能陷入了相似困境,天氣系統不不變,干旱及降溫事務增添。
《竹書記年》記錄了「夏有冰」的異常現象,夏日結冰,反映了某些年份的強烈降溫。
《淮南子·齊俗訓》則說「禹之時,全國大雨」,大禹在南下擊潰三苗后,其「全國」該當囊括了長江流域。《尚書·禹貢》大禹治水規模的描寫,譬如彭蠡(鄱陽湖)治水、荊州治水,也包羅長江流域在內,連系上文的闡發,天氣振蕩,雨帶南移,南海說神聊方普降大雨,正與史料相符。降水變率的上升則提高了異常洪水發生概率,按照考古和地質資料統計 4000 年前的中國洪水概率,固然顯示南邊洪水概率總體高于海說神聊方,但洪水概率最高的地域卻在河海說神聊,且那時中國南海說神聊方均存在洪水現象。
海說神聊方的洪水威脅,可能還與黃河大規模改道有關。某一期間,黃河由東流轉標的目的海說神聊流,改道后的黃河下流河流橫穿河海說神聊平原中南部,于天津入海,河水在平原上漫流形當作大洪水,這便是《孟子》所說「洪水橫流,泛濫于全國;水逆行,泛濫于中國」。涇河道域的考古考查,也證實 4100-4000 年前(龍山文化晚期)存在大洪水多發期,有五次特大洪水事務。3800 年前,西海說神聊地域的齊家文化俄然闌珊,持續干旱和頻發的洪水前仆后繼,摧垮了農業根本,農業文化最終被畜牧業文化代替。4000 年前,山東龍山文化也俄然衰沒,取而代之的是反而比力掉隊的岳石文化,以及 4300 年前,內蒙古岱海地域的山君山文化俄然消逝,可能均基于同樣的原因。
長江流域洪水事務證據更充實,湖海說神聊荊門的鐘橋遺址在 4800-4597、4479-4376、4168-3850 年前別離呈現過三次大規模古洪水事務。鐘橋遺址附屬屈家嶺 - 石家河文化系統,是三苗集團聚落。大禹的南征搏斗,天氣劇變帶來的洪水,配合造當作了石家河文化解體,長江中游的文化系統間斷,很遺憾的損失了自力進入文明古國時代的機遇。
對比江漢地域,屈家嶺早期、晚期、石家河早期、中期、晚期、夏朝、商朝、周朝古文化遺址數目發現,夏朝遺址是起碼的,只有 10 處(見下表),比擬之下,石家河早中晚期別離有 64、61、91 處,商朝有 68 處。這當然可視作禹征三苗的當作果,同時,夏朝 10 處遺址,海拔均在 50 米以上,也是獨一在低海拔未發現遺址的時段,或許與該期間水位上漲,以及頻發的洪水不無關系。
長江下流,曾經無比煥赫的良渚文化,亦未能挺過此劫,倒在了文明的曙光前夜。公元前 2300 年 - 公元前 1900 年間,良渚文化地點的太湖平原天氣劇變,平均溫度較此前升高 3℃,年降水量比今天多出 200-300 毫米,海平面抬升,頂托了長江入海水流,形當作壅水。盡管長江三角洲河湖浩繁,但 12 萬平方公里低于洪水位的洪泛平原地勢低平,河流泄洪能力現實上極差,內陸積水不易宣泄,是以內澇、洪災頻發。很多良渚文化后期遺址發現有厚厚的泥炭層,就是湖沼擴張的聚積殘留。
大洪水覆沒了良渚,幸存者四散逃離故土,良渚故地呈現了數百年的文化斷層。直到三百年后,馬橋文化移平易近到來,太湖流域才再次有人類聚落假寓,這已是另一系統的文化。
洪水傳說,是人類對于那場大難不成磨滅的真實記憶,這記憶或者來自某一次驚天大洪水,又或者是連綿數代人生的疾苦沉積。諾亞方舟和大禹傳說指標的目的的可能并非統一場全球性的大洪水,甚至未必是統一次天氣異常,其間可能存有較大的時候差別,在取得可托的證據之前,不必、也不宜把這些洪水傳說歸結到統一時候線上。
(非專業,粗略總結,拋磚引玉,就正于方家)
引證參考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