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姓氏統計,中國前十大姓占了全國生齒四當作擺布,前二十大姓就包羅了一半生齒,而前100姓占全國生齒近85%。大姓生齒動輒以萬萬計。三個最大的姓李王張更是各自擁有近一億生齒。
近期的中國常用姓排名
中國到底有幾多個姓,這個問題眾口紛紜,因為浩繁小姓輕易漏計,切確的數字很難求得。說法上從3000多的到7000多的都有。以最高的7720個姓來計較,13億生齒平均下來則每個姓有近17萬人。
這篇文章談的不是李王張劉陳等為何當作為大姓,而是中國姓氏的分布問題。
【姓氏的集中與分離】
光看中國可能并不感覺中國姓氏分布有什么奇異,但跟其他國度對比,中國的姓其實少得可憐。近鄰日本生齒一億多,姓氏數目高達十萬以上,生齒為中國十分之一,姓氏數目比中國多十倍不止。
歐洲國度以比利時為例,按照統計,比利時平均每個姓只有48人。而全國生齒有1230萬擺布。比利時總生齒約為中國總生齒的1%,但平均每姓生齒只有中國姓氏的萬分之三以下。
這些國度不單姓氏數目比中國多良多,大姓集中度也顯然不如中國。英語系國度最大姓遍及是Smith,但在英國,Smith不外占總生齒的1.15%。法國最大的姓Martin占生齒還不足0.5%。
本家兒要國度中,姓氏集中度高于中國的有韓國和越南,韓國金、李、樸三大姓比例高達40%,越南40%的人姓阮。可是越南和朝鮮姓氏成長汗青特別,布衣姓氏是近代紛紛采納王姓發生的。和其他國度的可比性比力低。
莫非是中國姓氏的發生機理也和其他國度有較著分歧嗎?
姓和氏在先秦期間本是兩個分歧的概念。氏輕易變,姓作為女性共祖標識較為不變。秦代今后姓氏合一,概念已經和現代的姓氏相差無幾,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的記錄。當今大大都常用姓氏現實上來自氏。
姓的發源很是古,具體來歷生怕已經不克不及等閑得知。而氏來歷本家兒要有祖先名地名身份等等。
地名是氏的一大來歷,不少現代大姓恰是來自古代的地名國名,如趙、周等。還有一部門氏來自于某代祖先的名字,如鄭穆公有七個兒子合稱七穆,字別離是子良子罕子駟子印子國子有子豐,他們的兒女也就當作了良氏罕氏駟氏印氏國氏有氏豐氏。后宿世七穆就演變為七個姓氏。身份職業時而也能轉化為姓氏,如司徒、司馬等。
那歐洲的環境又若何呢?
父名是歐洲姓氏的一大來路,最較著的是法國,大姓Martin、Bernard等均為常用名,他們的兒女則以父名作姓。
此外埠名為姓在歐洲也有,此類姓氏在歐洲貴族中尤其常見,因歐洲貴族早期往往被稱為“某地的某某”,以其封地作為身份標記,久而久之這個“某地”就固化當作為姓氏了。法語姓氏中的de某某,荷蘭語姓氏中的Van某,德語姓氏中的von某都是此類路子。
職業身份作姓也半斤八兩遍及,前面提到英語宿世界第一大姓是Smith,這個姓就是職業名得姓的典型例子,smith作為一般的名詞時意為鐵匠,該姓人的祖先想來從事過鐵匠工作。又因為中宿世紀時鐵匠的功能半斤八兩主要,數目在各職業中較多,是以以鐵匠為姓的人多也層見迭出了。
不但在英國,德國第二大姓Schmidt,俄羅斯第三大姓Кузнецо?в(庫茲涅佐夫)也都和鐵匠有關。此外,歐洲還有一些以小我特征綽號作姓的,如英國的Brown(棕),法國的Petitjean(小讓)。
整體而言,歐洲姓氏發生道理和中國姓氏近似,并沒有什么素質區別,最后形當作如斯大的數目差距生怕還還有原因。
【汗青越長越難傳承】
秦朝今后姓氏合一帶來的一個重大轉變就是氏掉去了能產性。原本氏作為小我的身份標識表記標幟之一在代與代之間是可以變更的。但與姓融合后,姓氏功能合一,都演變為本家兒要依據父系進行代際傳遞的身份信息。這也就凡是父親姓什么后代也就姓什么。
這樣姓氏發生機制就急劇縮減,后來呈現新姓根基上不過乎被賜姓,如武則天賜姓蝮,逃難自行改姓,以及異族采用漢姓,像令狐之類。而一般的中國人則遵守“立不改姓”的端方,不會隨意更動本身的姓氏。
因為姓氏發生機制的衰亡,姓氏數目也就天然而然地起頭削減。若是某個男性沒有男性兒女的話,他也就絕嗣了,良多人其實沒有兒子的環境下不吝采納抱養甚至拐賣男嬰的方式給本身續嗣。
絕嗣的概率可能比良多人預想得要高得多,那到底絕嗣環境有多遍及呢?
姓氏在天然傳遞中消亡屬于隨機過程,可用高爾頓—沃森過程加以推導。
高爾頓-沃森過程,Xn為第n代父系男性兒女數目,為這些兒女中第j個個別的男性兒女數目。則絕嗣概率為:
假設一個男性的男性兒女數目是參數為λ的泊松分布的話,則絕嗣概率公式可簡化為:
從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參數小于1(平均每代男性兒女數目不足1),這個男性持久絕嗣的概率是100%,若是參數等于1,除非呈現現實上沒有可能的每代都嚴酷生一個兒子的環境,不然仍然會絕嗣。而在大于1(即生齒增加)的環境下,這個男性才有不停嗣的可能性。就算這樣,除非生得出格多,不然環境也不樂不雅:在參數為1.25的環境下,最終絕嗣率仍然會跨越60%。
從以上這個很是簡單的模子就可以看出,因為絕嗣率半斤八兩高,所以男性個別少的小姓很輕易絕,而在小姓消亡的同時,活下來的姓就輕易成長強大,當作為大姓,一長一消姓氏集中度就必然提高了。
在一般男性動輒絕嗣的環境下,少數當作功者則因為兒女極多化身超等父親
按照汗青研究,中國汗青上的姓曾經有過12000個擺布,比現代是要豐碩多了。正因為發源很早,所以中國姓氏在汗青傳承損耗也半斤八兩嚴重,到現在姓氏稀少就不稀奇了。
發源早不單意味著中心絕嗣的可能性大,也意味著姓氏發生的時辰生齒較少,更是讓姓氏稀少,分布集中的環境落井下石。
除了汗青發源悠長外,中國汗青上多次生齒急劇削減,然后慢慢恢復的事務對姓氏又有什么影響呢?
生齒急劇削減后慢慢恢復的過程中,會有些姓要么在生齒削減過程中幾乎全體衰亡,要么生齒數目降低得很厲害,乃至后來天然消亡。而順遂保存的姓氏則會在生齒恢復的過程中取而代之,發生奠定者效應,從而改變了姓氏的組成比例,讓姓加倍集中。
一個絕好的干證是魁海說神聊克,魁海說神聊克先是由法國殖平易近,后來因為英國占領整個加拿大,法國移平易近遏制,現今500萬的魁海說神聊克法裔人群,大大都是昔時8500名法國移平易近經由過程天然滋生發生的兒女。是以魁海說神聊克姓氏比擬法國要集中良多,并且不少大姓在法國本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姓,第一大姓Tremblay占魁海說神聊克生齒1.13%,但在法國排名生怕都到1000開外去了。
反不雅姓氏多的日本和西歐國度則是別的一種環境。
日本姓氏大大都是十九宿世紀明治維新期間發生的,不單汗青短,并且那時日本的生齒已經有三萬萬,所以姓氏一起頭就很豐碩。厥后日本并沒有履歷生齒大幅衰減的過程,所以至今姓氏仍然良多。
西歐姓氏也是半斤八兩晚近才發生和固化的,像姓氏出格豐碩的比利時,15宿世紀時辰姓氏剛剛起頭萌芽,17宿世紀時,父子分歧姓甚至小我改姓都半斤八兩常見,如音樂家亨利?德?提挨爾(Henri de Their),到了巴黎大要嫌本身姓太土,把本身名字改當作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亨利?杜?蒙(Henri Du Mont)。
真正姓氏固化獲得1796年身份掛號軌制完美才起頭。自此之后除了如Montcuq之類出格不勝的姓(和“我的屁股”同音),一般來說姓氏就不許可隨便更改了。
【文字與姓的數目】
汗青和概率只是今朝中國姓氏稀少的一部門原因,說話上的身分也不成小覷。
相對而言,歐洲早期姓氏多是教會和稅務官掛號時記實的。布衣往往本身并不知道本身的姓怎么拼,而教士和稅務官文化程度也不見得有多靈光,一個姓在拼寫時呈現差別的環境時有發生,若是是偏遠地域方言有較著差別的話,姓的記實中呈現差池就加倍常見。再加上歐洲說話多有屈折,一個詞自身就有多種形式,最后場合排場亂當作一鍋粥也就可以想見了。如法語大姓Bernard,就分出了Biernard、Berna、Bernat、Bernau、Bernaus、Bernaut、Bierna、Biernaux、Bernardus、Bernardi、Bernardy、de Bernard、De Bernardi等八門五花的形式,而英語姓Mainwaring據說有130種變體,此種亂象一向延續到印刷起頭普及,拼寫固心猿意馬化規范化,國度從教會手中收回了掛號權才終止。
中國的姓是用漢字書寫,而漢字的書寫從很早起頭就很是規范,而且和現實發音脫節,不管一個姓在分歧處所的讀音若何,記實在漢字上根基只有一種形式。
漢姓方言不同的環境只在東南亞有所反映,一個廣州籍的Mr. Wong,一個泉州籍的Mr. Ng,一個漳州籍的Mr. Wee在官方統計中可能算當作三個姓,可是只要他們懂點漢字知道點家譜,則城市大白本身姓黃,假如有人真把黃寫得多了一點或少了一橫的話,大要只會被人當當作寫了錯別字,底子傳不下來。
書寫變體分化的環境在中國就更是少少發生了,簡化字的到來讓工作起了小小的轉變,激發蕭姓分出肖姓,傅姓分出付姓兩例,但也根基僅限于此。
就這樣,中國的姓氏變得越來越少,若是沒有新的大量發生姓氏的機制的話,想來將來碰到李/王/張/劉/陳師長教師的概率還會越來越高。
文/鄭子寧
大象公會 | 常識、見識、見聞,最好的飯桌談資,知道分子的進修基地。微信搜刮「大象公會」(idxgh2013),領受更多好玩內容。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