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or蟾蜍,傻傻分不清晰?
叮——這里有一份《青蛙蟾蜍辨別高手速當作手冊》,請查收!
起首,詮釋一下蛙和蟾蜍的界說。狹義上講,蟾蜍是無從頭至尾目中蟾蜍科的統稱。廣義上講,在無從頭至尾目大師族中,除了蛙科、樹蛙科、叉舌蛙科、姬蛙科等類群之外,大部門可以稱為蟾蜍。本文中的蟾蜍指廣義上的范圍。無從頭至尾目中,除蟾蜍以外的物種,我們稱為蛙。
那么,若何區別蛙和蟾蜍呢?
"新手篇":端賴一雙慧眼
1.皮膚:滑膩 vs. 粗拙
凡是,青蛙的皮膚滑膩潮濕,色彩斑斕;相反,蟾蜍的皮膚粗拙,盡是疙瘩(所以才有"癩蛤蟆"一說),顏色單調。皮膚特征與它們的糊口情況有關:青蛙滑膩的皮膚不僅可以削減在水中泅水時的阻力,讓它們游得更快;并且可以促進皮膚進行氣體互換,提高皮膚呼吸的效率。
△黑斑側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a)和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b)的皮膚差別較著(圖片來歷:作者供給)
2.有無毒腺
有無毒腺是區分青蛙和蟾蜍的另一個比力直不雅的尺度。蟾蜍皮膚排泄物較多,凡是有較著膨大的腺體(好比耳后腺),從這些腺體中可以排泄出有毒的物質。此外,盡管東方鈴蟾(Bombina orientalis)沒有膨大的耳后腺,但它們的皮膚也有必然的毒性。相反,我國境內分布的青蛙凡是沒有毒(國外有些蛙類有劇毒,如箭毒蛙)。
△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膨大的耳后腺(耳朵后面的腺體,紅色橢圓圈所示)可以排泄有毒物質(圖片來歷:作者供給供給)
凡是環境下,我們可以或許從皮膚和毒腺一目了然地域分青蛙和蟾蜍,但這兩種辨別方式也有"掉手"的時辰。
鋸腿原指樹蛙和粗皮姬蛙背上布滿疣粒;澤陸蛙"土里土頭土腦"。相反,澤氏斑蟾不僅皮膚滑膩,并且色彩亮麗。
△鋸腿原指樹蛙Kurixalus odontotarsus(a)、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b)、澤陸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c)和澤氏斑蟾Atelopu szeteki(d)(圖片來歷:a-c作者供給,d維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
此外,還有一個類群十分出格——雨蛙。雨蛙是一個自力的科,因為外面滑膩、顏色亮麗,又喜好在雨后鳴叫,前人稱之為"雨蛙"。事實上,它們屬于蟾。在我國臺灣以及國外一些地域,雨蛙被稱為"樹蟾",因為它們像樹蛙一樣擅長爬樹。雨蛙的存在是否打破了您對于蟾蜍的所有幻想呢!
△華西雨蛙Hyla annectans(a)和華南雨蛙Hyla simplex(b)(圖片來歷:作者供給)
越說越糊涂了,那咋區分青蛙和蟾蜍啊?別急!《青蛙蟾蜍辨別高手速當作手冊》之"進階篇"或許能幫到您!
"進階篇":從糊口習性來判定
1.糊口情況
蟾蜍因為皮膚角質化水平較高,能有用防止水分蒸發,以陸棲為本家兒;相反,蛙類皮膚角質化水平很低,凡是需要在水源四周勾當。像水蛙屬的物種(如細刺水蛙、沼水蛙),它們平生中的大部門時候會在水里渡過;而蟾蜍則分歧,除了滋生產卵的時辰需要呆在水里,其它時候它們很甘愿答應糊口在相對干燥的處所(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破例,它們終生在水里糊口)。
△細刺水蛙Sylvirana spinulosa(圖片來歷:作者供給)
2.活動特點
青蛙活動能力出眾,凡是以跳躍為本家兒,部門物種甚至具有滑翔的本事;蟾蜍活動遲緩,凡是是小幅度的跳躍或者爬行。青蛙和蟾蜍之所以有這樣的活動差別,與它們的后肢有關。青蛙依靠一對大長腿實現完美的跳躍,而蟾蜍的后肢凡是很短小。
△婆羅樹蛙Rhacophorus borneensis(雄蛙AB,雌蛙CD)滑翔時伸展的四肢(比例尺10 mm;圖片來歷:文獻Matsui et al. 2013)
△海南擬髭蟾Leptobrachium hainanense短小的后肢(圖片來歷:作者供給)
3.卵的形態
盡管青蛙和蟾蜍城市把卵產在水里,但它們排出的卵的形態不盡不異。青蛙的卵凡是是一大片或者一大堆;而蟾蜍的卵則呈鏈條狀。
△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的卵(圖片來歷:作者供給)
△中華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卵(圖片來歷:中國兩棲類網站https://www.amphibiachina.org彭麗芳拍攝)
那么,青蛙和蟾蜍之間有沒有更靠譜的辨別尺度呢?《青蛙蟾蜍辨別高手速當作手冊》之"高階篇",您值得擁有!
"高階篇":站在動物分類學的高度
1.牙齒
良多人不知道青蛙有牙齒。事實上,大部門蛙類上頜有牙齒,下頜沒有牙齒(只有一種蛙下頜也有牙齒——岡瑟袋蛙Gastrotheca guentheri);而蟾蜍凡是沒有牙齒。
△灰樹蛙Hyla chrysoscelis頭骨布局(上頜部位的牙齒清楚可見;圖片來歷:文獻Rebecca et al. 2014)
蟾蜍沒有牙齒,那它們怎么品味食物呢?
事實上,蟾蜍完全沒有這樣的困擾。青蛙和蟾蜍本家兒要經由過程吞咽的體例進食,沒有品味食物的習慣。青蛙的牙齒并不是用來品味食物的,它們藐小的牙齒本家兒要起著把獵物吞進肚子前防止獵物擺脫的感化。
2.肩帶和胸骨的形態
分類學上,青蛙和蟾蜍是靠肩帶和胸骨的形態來區分的。蛙類胸骨擺布兩側的烏喙骨在腹中線處愈合,稱為"固胸型肩帶";而蟾蜍的兩塊烏喙骨彼此重疊,可以擺布勾當,稱為"弧胸型肩帶"。這一骨骼特征上的差別較為不變,是區分青蛙和蟾蜍的最本家兒要特征。
弧胸型肩帶讓蟾蜍的兩個前肢擺布扭動的規模更廣,前肢勾當更便利。是以,蟾蜍的前肢凡是比青蛙的前肢發財。
△海說神聊方狹口蛙Kaloula borealis的固胸型肩帶,兩側的烏喙骨在腹中線處愈合(箭頭所指)(a) micro-CT掃描 (b) 復染色(圖片來歷:文獻Zhang et al. 2019)
△墨西哥鋤足蟾Spea multiplicata的弧胸型肩帶,兩塊烏喙骨彼此重疊(箭頭所指;圖片來歷:文獻Banbury and Maglia 2006)
3.進化
從物種進化的角度來講,蟾蜍的演化比青蛙更古老。
從最新的無從頭至尾兩棲類系統進化樹(科程度)來看,廣義上的蟾蜍物種呈現今后,廣義上的青蛙物種才呈現(紅色箭頭處為兩個類群進化的不合點)。
△無從頭至尾兩棲類(蛙和蟾蜍)科程度的系統進化樹(圖片來歷:https://amphibiaweb.org)
怎么樣,這本《青蛙蟾蜍辨別高手速當作手冊》有沒有刷新您對青蛙和蟾蜍的認知呢!
當然,區分青蛙和蟾蜍不是為了區別看待它們,而是為了更深切地領會它們——青蛙并不是目光短淺("井底之蛙")的代名詞,蟾蜍也不是丑惡("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標簽。深切領會它們之后,才會解除成見,更好地庇護它們!
本家兒要參考文獻:
Matsui, Masafumi, Shimada, Tomohiko, & Sudin, Ahmad. (2013). New gliding frog of the genus rhacophorus from borneo.Current Herpetology,32(2), 112-124.
Rebecca, M., Shearman, Anne, M., & Maglia. (2014). Ost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pe's gray treefrog, Hyla chrysoscelis.Acta Zoologica.
Zhang, M., Chen, X., Ye, C., Fei, L., & Wang, B. (2019). Osteology of the asian narrow-mouth toad Kaloula borealis (amphibia, anura, microhylidae) with comments on its osteological adaptation to fossorial life.Acta Zoologica,(3).
Banbury, B., & Maglia, A.M. (2006).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the mexican spadefoot, Spea multiplicata (anura: pelobatidae).Journal of Morphology,267(7).
文章僅代表作者不雅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