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巨匠卓別林有個段子,一個得了嚴重抑郁癥的人去看大夫,大夫說:"比來我們城里來了一個出格詼諧的人,已經在街上講了三天笑話了,所以全城的人這幾天都過得出格高興,我建議您去找找他。"
這小我說:"我就是您說的那個出格詼諧的人。"
看起來搞笑詼諧的人也會患抑郁癥,這個現象并不少見,喜劇巨匠卓別林其實也患有抑郁癥。不僅如斯,憨豆師長教師、金凱瑞、羅比·威廉姆斯這些聞名喜劇演員也都患有抑郁癥。
△圖|Unsplash圖庫
性格內標的目的灰心的人得抑郁癥我們感覺是很正常的,可是為什么詼諧的人也會得抑郁癥?性格與抑郁癥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呢?
看起來很詼諧的報酬什么也會患抑郁癥?
起首,我們需要明白一點,詼諧,其實不克不及算是一種性格。
性格是一小我對外界所表示出來的不變的立場和行為體例。因為性格是人格的一部門,表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所以帶有道德和價值評判的意味。心理學中往往用人格這個術語來代表我們泛泛所說的概念,這也是我們只傳聞過"人格理論"卻沒有聽過"性格理論"的原因。
人格事實要如何進行分類?這個問題在心理學界會商了上百年。一起頭人們把人格分當作幾種類型,好比希波克拉底按照體液將人格分當作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和膽汁質;后來還有心理學家按照體型和出生挨次劃分了人格類型。但這些劃分試圖將復雜的人類簡單化,體例其實是過于簡單粗暴。
△圖|Unsplash圖庫
后來心理學家測驗考試從人格中總結歸納出幾種分歧的特質,這些特質就像是人格樹上的枝枝丫丫,配合構成了人格的全貌。人格特質當然也有各類各樣的理論,且一向爭議不竭,直到1992年研究者們才整合出一個公認的人格模子—大五人格模子,也被稱為"人格海洋"(OCEAN)。
大五人格固然只是把人格分當作了五個維度的特質,但卻涵蓋了人格的方方面面,因而獲得了良多研究的證實。
簡單來講,大五人格包羅以下五個維度:
開放性(Openness):反映個別的認知氣概,得分高的人樂趣普遍,好奇心和求知欲強,得分低的人追求現實,比力傳統和保守。
盡責性(Consciousness):反映個別對自身感動的節制和調節,得分高的人往往是比力自律謹嚴的,干事有層次,得分低的人往往比力感動,干事老是隨心所欲。
外傾性(Extroversion):反映個別的社會性需求,得分高的人喜好社交,喜好刺激冒險的勾當,得分低的人比力內標的目的,喜好獨處。
宜人道(Agreeableness):反映個別對他人所持的立場,得分高的人往往善解人意,樂于助人,得分低的人較為自我和多疑,比力垂青自身的好處。
神經質(Neuroticism):反映個別的感情調節過程,得分高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情感不不變,情感調節能力較差,得分低的人往往情感不變,可以或許安靜地應對發生的工作。
△圖|Unsplash圖庫
回到我們本來的問題,為什么看起來詼諧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癥?
這個問題其實自己就不太當作立,因為詼諧并不是一種人格類型,更不是一個持續不變的人格特質,不克不及夠對一小我的行為模式發生底子性和持續性的影響。
那我們經常傳聞的喜劇巨匠很輕易得抑郁癥是怎么回事呢?
這里其實有良多種詮釋,好比喜劇的內核其實是悲劇,優異的喜劇其實往往是洞悉了人生的素質,看到了良多殘酷的事實,只是以喜劇的形式博公共一笑罷了。又或者是詼諧只是喜劇演員在臺上所戴的面具,誰又知道面具底下,演員在默默流淚呢?何況,喜劇演員千萬萬,只憑幾個罹患抑郁癥的特例,又能申明什么呢?
既然詼諧既不是一種人格特質,也沒有證據證實詼諧和抑郁癥之間有聯系,那什么樣的人格特質會跟患上抑郁癥有關系呢?有一種說法,內標的目的的、灰心的、情感不不變、調節能力差的人必定更輕易患上抑郁癥,這個是準確的嗎?
性格和抑郁癥之間有關系嗎?
起首,人格和抑郁癥之間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良多研究都發現,抑郁癥患者往往在神經質維度上得分很高,而外傾性和盡責性維度得分很低。這就申明情感不不變、情感調節能力差、不愛社交、輕易自我封鎖的人就很輕易患上抑郁癥。
可是為什么抑郁癥患者的盡責性得分也會很低呢?盡責性得分低的人不是應該干事隨心所欲的嗎?而在良多人的常識中,抑郁癥患者往往會給本身加諸多的限制,導致對良多事物都不敢去測驗考試,從而自我封鎖,所以一個干事隨心所欲的人患上抑郁癥似乎有些反直覺。
但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上看,抑郁癥患者的盡責性得分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抑郁癥患者往往難以節制本身心里的設法,一方面是輕易過慮,想太多,另一方面則是難以節制本身的感動,輕易發脾性。
△圖|Unsplash圖庫
可是,人格特質與抑郁癥之間的關系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安穩。
起首,神經質得分高和外傾性得分低的人更輕易患上抑郁癥,這只能申明這一類人屬于抑郁癥易動人群,半斤八兩于是他們對于抑郁癥的"免疫力"較差,在碰到挫折和壓力時,更輕易得抑郁癥。
其次,一些研究表白,一小我的抑郁癥被治好了或者變嚴重了,他/她的人格也紛歧定會隨之改變。這也詮釋了抑郁癥老是會頻頻爆發的原因,也從必然水平上申明導致抑郁癥的身分可能還有良多,例如挫折、壓力和應對體例等。
從性格上看我屬于抑郁癥易感群體,該怎么辦?
沒有人愿意患上抑郁癥,成天郁郁寡歡,只能體驗到人生的無趣。我們每小我都想追求夸姣幸福的人生,但確實會有一些人,他們生成就比別人更輕易患上抑郁癥。
這此中有良多很復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怙恃就患有抑郁癥;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是性格敏感,輕易多愁善感;還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從童年起就蒙受了良多堅苦挫折和壓力,這些原因無一破例城市讓他們比別人更輕易患上抑郁癥。
△圖|Unsplash圖庫
但不消過于擔憂,抑郁癥易感性更高,并不代表您們必然就會患上抑郁癥。相反,經由過程良多方式都可以降低患上抑郁癥的風險。
起首,性格固然是生成的,但卻不是一當作不變的。良多追蹤了被試幾十年的研究表白,尤其是在50歲之前,性格都是在不竭改變的,春秋越小,可塑性也就越強。是以,當您看到這篇文章,也意識到本身性格敏感,情感難以不變時,就可以測驗考試去改變本身的性格,進修更多調節情感的方式,恰當釋放本身的情感,果斷本身的方針,讓本身變得更好。
其次,外傾性得分和抑郁癥之間的關系并不像神經質得分那樣安定。良多研究發現,外傾性和抑郁癥之間的關系比力弱,已經患上抑郁癥的人傾標的目的于自我封鎖,但內標的目的的人并紛歧定就會有更高的風險患上抑郁癥。只要包管本身有恰當的社交(究竟結果人的素質仍然是社交動物),連結好奇心和求知欲,與報酬善,這樣的人患上抑郁癥的可能性是極低的。明明不愛社交,喜好獨處,卻強逼本身去頻仍社交,反而會讓本身的心里宿世界加倍封鎖。
最后,也許別人會去對您的性格作價值判定,說您性格好或者壞,但現實上人格是中立的,并沒有黑白之分,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具有一些社會屬性而已。
始終對峙本身的原則,追求人格之自力,不要趁波逐浪或者只因外界壓力而強迫本身去扭轉性格,健康歡愉地糊口才是人生的真諦。
參考文獻
[1] Boyce, Philip & Parker, G & Barnett, Bryanne & Cooney, M & Smith, F. (1991). Personality as a Vulnerability Factor to Depress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59. 106-14. 10.1192/bjp.159.1.106.
[2] Klein Daniel N,Kotov Roman,Bufferd Sara J. Personality and depression: explanatory models and review of the evidence.[J].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1,7.
[3] Cloninger CR, Svrakic DM, Przybeck TR. 2006. Can personality predict future depression? A twelve-month follow-up of 631 subjects. J. Affect. Disord. 92:35–44
[4] de Fruyt F, van de Wiele L, van Heeringen C. 2000. Cloninger's psychobiological model of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Personal. Individ. Differ. 29:441–52
文章僅代表作者不雅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