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式建筑是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的建筑風格,它的前身是拜占庭,后來是公元330年后的君士坦丁堡。最初是一種折衷風格,深受羅馬廟宇特征的影響,獨特的特征如穹頂、開闊的內部空間,裝飾裝飾最終出現。這種建筑風格主要在4...
拜占庭式建筑是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的建筑風格,它的前身是拜占庭,后來是公元330年后的君士坦丁堡。最初是一種折衷風格,深受羅馬廟宇特征的影響,獨特的特征如穹頂、開闊的內部空間,裝飾裝飾最終出現。這種建筑風格主要在4世紀中葉至1453年間產生影響,但在拜占庭時代之后仍在俄羅斯等一些地區流行。
![]()
拿著一本書的女人這種建筑風格有幾個顯著的特點,可以說是最顯著的其獨特之處在于圓頂屋頂通常建在巨大的方形基礎上,如圣索菲亞教堂(Hagia Sophia),這是伊斯坦布爾的一座前大教堂和清真寺。半圓頂也經常被用來覆蓋半圓形建筑,而小窗戶則通過一層薄薄的雪花石膏過濾光線,確保室內光線柔和。而不是雕刻裝飾,室內裝飾有鍍金馬賽克,如意大利巴勒莫的帕拉廷教堂。馬賽克可能覆蓋了內部的大部分,包括拱頂,可以代表拜占庭皇帝、宗教圣徒和圣經事件,在其他主題中,拜占庭馬賽克中的人物通常以一種略顯抽象或非自然主義的方式呈現。拜占庭建筑的內部空間傾向于向上延伸,形成由大理石柱支撐的弧形穹頂。拜占庭工匠和建筑工人通過增加大理石的表面覆蓋物。有花格的天花板也很常見。希臘十字形教堂可以說是拜占庭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結構。建筑的平面是希臘十字架的形式,由一個中心廣場錨定,四個等長的手臂從四面八方伸出從上面看,教堂是一個巨大的希臘十字架形狀。拜占庭建筑的中心是被稱為君士坦丁堡的城市,直到20世紀初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正式采用伊斯坦布爾這個名字。這種風格是在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遷都后出現的公元330年從羅馬到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的首都持續了一千多年。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5月29日落入奧斯曼帝國。這一事件標志著羅馬帝國的結束和該城轉變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今天在土耳其被稱為伊斯坦布爾。這個日期也被許多人用來紀念拜占庭時代的結束和其建筑風格的頂峰。盡管君士坦丁堡被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軍隊占領,拜占庭式建筑已經蔓延到其他地區,在那里它的影響仍然很明顯。羅馬式和哥特式建筑都得益于拜占庭式建筑風格。拜占庭式建筑也在東正教顯赫的地區持續存在,包括保加利亞、俄羅斯和烏克蘭。最后,一種新拜占庭風格在后期出現19世紀英國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的圣薩瓦大教堂是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