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如何幫助打算自殺的人?這件事可以救人一命……

    OK。

    不管此時是何時,不管彼地是何地,總之,你掏出手機,點擊某個應用,看到了這篇文章。整個過程,最多不外三五秒功夫,會出什么事呢?

    ——在這三五秒鐘里,有一小我,正測驗考試殺死本身。

    按照宿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每40秒鐘,就有1小我自殺身亡,而每呈現1例自殺身亡者,就陪伴跨越20起自殺未遂。[1]滴答、滴答。秒針打著顫、轉著圈的時辰,一個又一小我,走到了存亡關頭。他們或許是或人的愛人、或人的怙恃,他們心猿意馬然是或人的孩子。他們卻感覺,這一切都不主要了。

    為什么呢?

    全球自殺率(圖片來歷:who.int)

    “試圖自殺的人,都是瘋子。”

    從生物學角度講,所謂自殺,是年夜腦對四肢下達了非法式性滅亡的指令。自殺的底子原因,天然在年夜腦里。借使倘使有人發現縮小藥丸、使我們進入身體游歷一番,有一個處所,是必然不克不及錯過的——前額葉。

    前額葉(圖片來歷:neuropsychotherapist)

    前額葉區域不年夜、質量不年夜,與呼吸心跳等關頭心理勾當的關系,也不年夜。它只負責那些比力高檔的、人類才有的勾當。

    第一,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比如是工作文件夾,存放著當下腦內和腦外的所有信息;第二,預備性心猿意馬勢,這兩年,良多手機廠商運用深度進修,闡發用戶的操作習慣,調整硬件資本、保障系統流利性,預備性心猿意馬勢,與此相似;第三,按捺讓人分心的記憶或刺激。

    換句話說,一旦或人的前額葉功能呈現異常,他便可能無法準確闡發當下的場景、不克不及采納最有用的處置手段,并且,會覆沒在各類負面情感的海洋里。[2]

    小分子物質方面,血清素飽受存眷。血清素名氣不如多巴胺年夜,功能上卻毫不減色。除了介入情感調節以外,前額葉皮質的腹側區域,可以按捺不良行為,而這種按捺,可能需要血清素的介入。[3] 側面研究顯示,自殺未遂者的血清素數量和受體數量,較著與常人分歧。[4]便是說,血清素代謝異常的人,更難按捺不良行為,好比,自殺。

    血清素(圖片來歷:neatoshop)

    看到這里,有的讀者可能會額手稱慶——“既然自殺受生物身分影響,那么,會自殺的,都是瘋子,我沒有什么好擔憂的。”可惜,并非如斯。一方面,心理的改變是持續,有研究甚至顯示,自殺者的血清素異常自力于精力疾病之外;[2]另一方面,生物身分只能詮釋易感性,為什么有些人的自殺傾標的目的強一些。

    “談到自殺的人,不會真自殺。”

    有學者對河南 、河海說神聊、山東的數百名自殺未遂者進行調查,成果顯示,其自殺行為多由人際矛盾引起。[5]人際矛盾每小我天天城市碰到,為什么有些人自殺、有些人沒有呢?

    因為,矛盾與矛盾是分歧的。

    舉個例子來說,小明和小紅為誰洗碗吵了一架。不歡而散之后,兩人城市對這件事進行評估。到底有多糟,對方還愛我嗎,有沒有法子解決?“誰洗碗”是一個相對純真的問題,情侶多不至于是以分手,解決方案也是現當作的——籌辦一個時候表,或者,買個洗碗機嘛。

    應激的過程 [6]

    有些問題,則不那么簡單。

    以客歲年夜熱的《天才槍手》為例。少女Lynn成就優異,一向覺得本身可以減免膏火,后來,從伴侶那邊知道,父親一向在交昂貴的贊助費;贊助費自己沒什么,問題在于,黌舍一方面依靠教育資本收斂財富,另一方面,禁止Lynn用成就換金錢的行為。

    愿望與實際的落差,很難填平;而兩種價值不雅的沖突,起碼在本家兒角看來,不存在絕對的對錯。我們都有鉆牛角尖的潛質,越是碰到想欠亨、沒有明白對錯的事,越愛頻頻琢磨。這種頻頻琢磨,有可能會形當作持久壓力。

    片子海報(圖片來歷:douban)

    上個宿世紀,羅伯特·金·默頓(Robert King Merton)提出了嚴重理論( Strain Theory)。他在考查犯罪勾當時發現,美國高調倡導當作功,而上升的渠道,并不充實,他認為,二者的不協調,會導致持久的慢性壓力,進而引起心理危機。面臨危機,只有四種策略可走,逃避(好比自殺)恰是此中之一。[7]

    連系嚴重理論和生物身分,我們可以繪制一張自殺路線圖。

    自殺路線圖

    調查顯示,我國的自殺未遂者,50%擺布在2小時內作出決議,28%思慮時候不足10分鐘。[8]然而,在此之前,有著漫長的思慮期。“保存仍是滅亡”,是馴服生物賦性求生,仍是從速解脫糊口的疾苦,及至被某個事務觸發。正若有些學者認為的那樣,在自殺者看來,自殺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決議計劃過程,同樣遵循著理性原則,即,他們認為,自殺帶來的好處,弘遠于自殺所會發生的后果。[9]

    “沒有法子阻止有意自殺的人。”

    知道了自殺的機制,自殺的干涉干與方案,也就有了。

    宿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對一個區域而言,衛生保健前提越差、自殺東西(如槍支、農藥)越輕易獲取,自殺率越高。[1]有學者對英美兩國的媒體進行闡發,成果顯示,《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都沒有把自殺報道放到顯著版面,都盡量避免現場照片,遍及采用中立語氣,對自殺者暗示同情,很是合適媒體報道規范。[10]

    即使小我層面,仍有很多能做的事。

    起首,領會一些關于自殺的常識。自殺者不是瘋子,談論自殺的人,可能真的正在權衡自殺的利弊,自殺是可以阻止的——干涉干與他們的評估過程,讓他們意識到,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就能拯救良多生命。

    關于自殺的誤區(原圖出處:helpguide)

    其次,學會識別自殺風險較高的人。

    研究顯示,有過自殺史者,再次自殺的概率,比常人高800倍。有過自殘史的人,自殺概率也比常人高。比來一年履歷過重年夜不良事務,好比沉痾、離婚等,比來一個月曾因為生病而不克不及自由勾當者,同樣是需要重點存眷的人群。[11]

    再次,注重自殺的跡象。

    如前所說,自殺者在自殺前有一個漫長的、矛盾的評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俄然跟老友辭別,設立遺囑、放置后事,或者,原本一向經受慢性痛苦悲傷,在藥物和劑量沒有改變的環境下,比來突然暗示,“感受很多多少了”。[12]

    最后,也最主要的,是干涉干與對方的心理危機。

    若是身邊有高自殺風險的人或有自殺跡象的人,不妨標的目的他們扣問,“有過自殺的念頭嗎”。有些讀者可能認為,這會激發對方自殺的念頭,其實恰好設法,研究顯示,扣問自殺念頭與自殺率增高,沒有較著關系,認可和談論自殺,可以或許降低自殺意念,促使對方尋找醫療幫忙。[13]

    若是對方暗示,確實有自殺的念頭,盡量為其供給社會撐持。好比,為他們追求撐持,介紹自殺干涉干與熱線;好比,連結聯系,國外的一項年夜規模調查顯示,能按期收到回訪的自殺未遂者,再次自殺的概率年夜年夜降低,[14]好比,陪同。扣問他們在憂?什么,不要評判他們的價值不雅,不要表示得仿佛很震動——傾聽,領會他們的問題,站在他們的角度,思慮應對方案,同時,把農藥之類的危險物品保管好,盡量包管他們的平安。這也是所有心理危機中,都可以采用的干涉干與策略。[9]

    若何幫忙籌算自殺的人 [15]

    每年9月10日,是宿世界預防自殺日。固然不想認可,不外自殺影響著每一小我。南京危機干涉干與中間的調查顯示,在校年夜學生中,9當作以上,呈現過心理危機,47%的人,曾經想到自殺,0.8%的人,呈現過自殺行為;[9]全球來看,自殺是年青人(15~29歲)的第二年夜死因。[1]他們,可能是你的同窗,可能是你的鄰人,可能前不久還跟你聊天、打游戲——他們的滅亡,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運用計較機闡發自殺風險 [16]

    新的但愿,也在不竭涌現。好比,有學者經由過程深度進修、闡發社交媒體,判定用戶的自殺風險。借使倘使這一手藝能走標的目的適用,自殺身亡者,可能會年夜年夜減小。[16]

    參考文獻:

    [1] 宿世界衛生組織 | 預防自殺:一項全球要務[EB/OL]. WHO, [2018-09-03].

    [2] 翟書濤. 自殺的發朝氣制[J]. 臨床精力醫學雜志, 2002, 12(2): 97–100.

    [3] 陳敏, 張惠芹. 自殺的生物學身分研究近況[J]. 中國人平易近公安年夜學學報:天然科學版, 2007, 13(1): 29–33.

    [4] ARANGO V, UNDERWOOD M D, GUBBI A V等. Localized alterations in pre- and postsynaptic serotonin binding sites in the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of suicide victims[J]. Brain Research, 1995, 688(1): 121–133.

    [5] 李獻云, 費立鵬. 運用深切訪談探討自殺未遂者及其親朋對自殺未遂發生原因的觀點[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8, 22(1): 43–50.

    [6] 姜乾金編. 醫學心理學[M]. 人平易近衛生出書社, 2006.

    [7] 張杰. 自殺的"壓力不協調度論"初探(綜述)[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5, 19(11): 778–782.

    [8] 郝宏奎. 警方本家兒導下的自殺干涉干與及流程和方法[J]. 差人實戰練習研究, 2008(1): 30–35.

    [9] 自殺及其預防與干涉干與研究[M]. 2009.

    [10]霍雅曼, 劉博曉. 英美兩國媒體自殺新聞報道比力——以《泰晤士報》與《紐約時報》為例[J]. 青年記者, 2014, 0(04Z): 91–92.

    [11]李海燕, 秦曉霞. 自殺未遂再自殺危險身分及其干涉干與的研究進展[J]. 國際精力病學雜志, 2008(2): 122–125.

    [12]NIMH?? Suicide Prevention[EB/OL]. [2018-09-03].

    [13]DAZZI T, GRIBBLE R, WESSELY S等. Does asking about suicide and related behaviours induce suicidal ideation? What is the evidence?[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4, 44(16): 3361–3363.

    [14]MOTTO J A, BOSTROM A 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ostcrisis suicide prevention[J]. Psychiatric Services (Washington, D.C.), 2001, 52(6): 828–833.

    [15]How to Help Someone Thinking of Suicide[EB/OL]. HealthReach, [2018-09-06].

    [16]COPPERSMITH G, LEARY R, CRUTCHLEY P等.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of Social Media as Screening for Suicide Risk[J]. Biomedical Informatics Insights, 2018, 10.

    作者:趙言昌


    • 發表于 2018-09-12 00:00
    • 閱讀 ( 151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