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 996 之前,先講個比來發生的事。
我有一個學生,說她做家庭咨詢碰到一個難題:一家子來做咨詢,孩子果斷不想上學,怙恃又果斷要求孩子上學。雙方存在不成和諧的矛盾。咨詢師無法站在中心的立場上,同時替雙方籌算。一旦知足了孩子的要求,就獲咎了怙恃;反過來,站在怙恃這邊說學長短上不成的,孩子就不愛聽。也就是說,不存在分身其美的可能性。
學生問怎么辦,這樣咨詢是不是就沒法做了?
我說,你沒有問到他們真正的訴求。
她不睬解。他們的訴求不是說得很清晰了嗎?一方就是不想上學,另一方必需上學啊。
是,但這個訴求是用負標的目的陳述表達出來的。「不想上學」,這個表述并沒有透露他「想」要的是什么。就像你開出租車,客人上車說「不想去海淀」,莫非你就可以出發了嗎?為了明白偏向,你還要接著問:「不去海淀的話,要去哪?」
同樣,我們也要問這個孩子:「不上學的話,你想要達到的狀況是什么?」
他說沒設法,可能在家上彀,玩游戲吧。OK,「玩游戲」是比「不上學」更切確一點的訴求。若是進一步問下去,經由過程玩游戲他想獲得什么,也許是游戲里的當作就感,或者團隊協作的歡愉,或者一段閑暇的光陰。假心猿意馬是當作就感吧。那么,這個孩子「不想上學」背后真正的訴求,是當作就感。
若是讓他從頭表達一遍本身的訴求,他會說:「我不想上學,是因為我更喜好玩游戲,這是我今朝獲得當作就感的方式。我需要當作就感。」
此刻清晰多了:他需要當作就感。
我們再看一看,孩子跟怙恃的訴求存在彼此協調的可能性嗎?當然了,一方需要當作就感,想玩游戲,而另一方但愿孩子上學。兩邊可以坐下來談一談,如何告竣「又上學,又有當作就感,還可以玩游戲」的雙贏?——這個可能性(注重,只是可能性)就可以存在了。
?
看上去仿佛只是一個文字游戲。
但它不只是如斯,它的背后有一個思維體例的轉化。從「我不要什么」到「我真正需要什么」。轉化不難,難在我們大大都時辰想不到轉化。
系統治療里,叫做區分【問題】和【訴求】。
每小我城市碰到大巨細小的問題。我們很擅長界說【問題】。上面的例子里,孩子說「不想上學」的時辰,「黌舍」就是他的【問題】。他要的全數就是分開這個問題:只要「不在這里」就好!至于去哪里——沒想過,哪里都行!但就像我們看到的,若是不設想一個偏向,也就無法邁出下一步。
「不去海淀!」好的,然后呢,去哪里?
在治療中,我們讓來訪者換一種表述,有時辰只是把否認句換當作一個正面的陳述——就這么簡單的動作——就可以把【問題】釀成【訴求】。所謂訴求,就是「當作功治療后的狀況」:你想獲得的是什么?你要的那個狀況事實長什么樣?有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么素質的問題我們竟然很少思慮!我們太擅長把「否決」自己等同于一個訴求了。我們說「歸正不要這個」,然后留步于此。
我們來看看比來熱議的 996 話題。
發出抗議的員工,始終在強調他們的【問題】:996 就是全數問題,超負荷工作,無休止的加班,薪水可能還不盡如人意……是的,很疾苦。但到今朝為止,大部門人只是環繞 996 爭吵不休:「不要 996!」「不 996,把穩老板不把你當兄弟!」「靠,老板黑心!」「要知足,這是福報」……這些爭論來往返回,都在針對 996 這個詞。996 是【問題】,它背后真正的【訴求】是什么?若是我們把負標的目的的句子——「不要 996!」——用正面的表述替代一下:員工要什么呢?
有人想要的是多一點陪家人的時候。
有人但愿連結身體健康,精神充沛。
有人想要更高一點的薪水。
有人但愿下班回家有時候看看書,充充電。
這些句子才是訴求,更具體,更明白,也更實際。跟「不要 996」的全盤否認比擬,它們實現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想象一下,一個員工說「我但愿有時候陪一陪家人」,老板會如臨大敵嗎?還好吧,這是一個可實現的需求。老板會想想:「在不影響業績的前提下,可以怎么協調一下工作時候?」——當然你可能會說,你的老板壞得要死,是一個嗜血的本錢家,絕沒有這樣的慈悲心。好吧,你這么斬釘截鐵我也沒法子。我說的也只能是一部門環境。
不外,比擬于直接說:「我不要 996!打垮萬惡的本錢家!!」,工作老是多了一點被解決的可能吧。老板不至于感覺被沖犯,從而第一反映就是:「你不要,那你走唄。」
?
后面這種環境下,老板真要維護的也不是「996」這個工具。事實上,當員工把「不要 996」誤覺得是本身訴求的同時,老板的思慮體例也落入了同樣的陷阱。——他會把「維護 996」自己算作本身的訴求。仿佛他經營一個生意,最終方針就是為了實現 996 一樣。換句話說,老板也在不知不覺之中界說了【問題】,問題是「員工否決 996」。他也就覺得本身的訴求就是:「不許否決!」
好的,不許否決,然后去哪里?
若是換當作一個正標的目的的表述,老板想要的是什么呢?
這個問題不難回覆,老板想要的永遠是好處。他但愿在支出劃一當作本的前提下,員工盡可能多地締造價值。那好,我們就讓員工盡可能多地締造價值——而不是盡可能地擁護 996。創業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給 996 代言。任何一個老板,若是要在「多賺錢,打消 996」和「少賺錢,擁護 996」傍邊做一個選擇,他只有瘋了才會選后者。多簡單的事理,那他們干嘛死守著 996 不放?
在這場 996 的爭論中,良多老板站出來說,老板也很辛勞。互聯網企業的利潤并沒有那么高,還要冒賠得精光的風險。良多企業都在存亡線上,老板遠不只是 996,而是 12127,以命相搏。這是真的。這些問題都是存在的。
但他們最強調的仍是【問題】,不是【訴求】,老板不會直接表達:「公司需要營收!我們一路想想怎么賺錢!」他們也被問題繞進去了:「員工啊,就不應埋怨 996!」
這是何苦出處呢?
員工已經把「幸福糊口」和「不要 996」混為一談。誰站在 996 一邊,誰就在故障他們的幸福。而老板又把「多賺錢」和「維持 996」混為一談。否決 996 是在威脅本身的底子好處,甚大公司生死。這當然就沒得談了。雙方都把對方算作最大的仇敵。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矛盾不成和諧。
這時辰人們很難想到,996 從一起頭就是一個被樹立起來的靶子。它或許是實現方針的一種路子,但不是獨一的路子,也不是最有用的路子。
其實老板只要說出來:「我要包管好處。」
員工也說出來:「我要的是自由放置時候。」
他們就可以一路籌議其它路子,更有用的路子,兩邊都可以實現訴求——如何一邊讓老板獲得更多的好處,一邊能讓員工更自由地放置時候。
這不是天方夜譚,他們是可以合作的。
他們原本就應該是互相合作的。
?
寫到最后,想起我本身履歷的一件事。
有一年暑假,一個伴侶邀請我去外埠授課。我第一反映是拒絕。因為孩子也放暑假,只有我有空賜顧幫襯孩子。所以我拒絕她的來由就是:「沒時候。」
伴侶問:「你有什么必需做的事嗎?」
我說:「我要賜顧幫襯孩子。」
她說:「所以只要想個法子,讓你能一邊授課,一邊賜顧幫襯孩子就可以了,對嗎?」
我愣了一下。她不這么說的時辰,這兩件事似乎是絕對互斥的。可是她一說,實現雙贏仿佛也沒什么不成能——帶著孩子一路啊!我們各自都帶上孩子,白日上課的時辰孩子在一路玩,委托本地的一個媽媽賜顧幫襯他們,帶他們遍地去逛,下了課再把他們接回來……我喜好授課,授課讓我有當作就感,更不消說還能賺到錢。這樣一個路程,讓大人工作得更充分,孩子們也比呆在家更高興。
看到這種成果,的確不敢相信當初我會拒絕。
這件事說出來,沒有什么大不了。但那時對我的觸動很深。因為就是這么簡單的法子,那之前我居然完完全全想不到。與其說想不到,不如說從來沒有往那邊想。所有的設法都是「我不克不及去」,以及「我去了就會很麻煩」——因為我碰到一個【問題】:去外埠授課,沒法賜顧幫襯孩子。沒錯,我可以頻頻描述,詮釋,強調這個問題何等麻煩,何等讓人憂?,但那只是在不竭證實我的困境罷了。
我瓜熟蒂落地獲得一個結論,不去了。
但我要的真的就只是「不去」嗎?「不去」是我的訴求嗎?拿到「不去」這個成果,我就可以稱心滿意了嗎?應該再問一遍本身,你事實要什么?最主要的是去相信:同樣的問題,一旦表述當作【訴求】:「我可以去,只要能同時賜顧幫襯孩子」,它真的可以存在一些簡單到讓人不克不及相信的解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