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來,演員楊紫復工的動靜竄上熱搜,大師才發現這位新生代小花已暗暗停工了兩個多月。但復工后,楊紫回應的第一件事,居然是網友嘲諷的“楊紫又胖了”:“我確實胖了,胖了良多。可是我一點也不為此感應自卑與難熬。”
網友評論道:對表面這么敏感這么在意,一有攻訐就感覺被針對、被危險,必需立即回應……還特意強調不自卑,到底是自傲仍是自卑?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帶著諸如“內標的目的”、“低自負”或者“敏感”這樣的標簽,可一旦深切接觸,就會發現他們心里其實感覺本身很是“出格”、“主要”。
心理學家JonathanCheek開辟了一套測題,列出了一系列這小我群典型的心里獨白,此中包羅:
我很輕易就陷入本身感樂趣的宿世界,健忘了他人的存在
我感應本身的氣質和大大都人都分歧
當我走進一間房子時,我總感受其他人都看我
我很輕易被其他人的攻訐危險
我經常感覺別人在針對我
當其他人來訴說他們的懊惱,占用我的時候并期望獲得我的同情時,我會暗地里感應麻煩
我老是以本身的體例來解讀他人的評價
我并不想與他人分享本身的當作就和聲譽
我不肯意待在一個集體里,除非我知道里面良多人都賞識我
若是你發現以上陳述道出了你的心聲的話,你可能恰是我們今天要會商的這類人:隱秘自戀者。
今天的文章,請自戀但紛歧心猿意馬自知的列位捂好玻璃心,系好平安帶,因為你對本身的認知可能會自此被傾覆。
說到“自戀”這個詞,我們更輕易想到的,可能是聲張、強勢、自吹自擂的這樣一種典型的形象。但事實上,還有別的一種類型的自戀者,他們固然披著內標的目的、羞怯的外套,豐碩的心里戲卻完全不輸那些高調的自戀者。
“隱秘自戀者”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宿世紀30年月,《科學美國人》上頒發了一篇關于“恬靜的自戀者”的文章。加州伯克利大學的PaulWink進一步提出,自戀者其實應該分為兩種類型:自豪表露狂(Grandiosity-Exhibitonism;也叫顯性自戀)和懦弱敏感型(Vulnerability-Sensitivity;也叫隱性自戀)。
來一路看看兩者之間的配合點和分歧之處。
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傳授CraigMalkin指出,所有的自戀者身上城市表示出三個特點,他將其稱為“3個E”。
1.充實操縱(exploitation):自戀者會做一切讓本身感受到“我很出格”的工作。為此,他們會不計后果地操縱方圓的資本和人。是以,他們凡是也都很會操控他人,只是兩者利用的策略可能有一些不同。Malkin認為,越是對追求“我很出格”這件事上癮的人,自戀水平就越高。
2.特權感(點擊查看相關推送?是什么阻礙了你獲得更高的當作就?|測試:你心里有沒有一種隱秘的“特權感”)(entitlement):他們都相信本身是頭角崢嶸的。顯性自戀會較著地表示出來,而隱性自戀雖不會如斯直白,但卻會在行為和言語中表現出一種莫名的“別人/這個宿世界都欠我”或是“我懦弱所以理應被呵護”的感受。當本身的特權感觸感染到威脅時,他們會表示出極強的敵意和進犯性。
3.共情匱乏(empathyimpairments):自戀者并不真的關心他人。若是他們表示出共情,多半是為了營造本身的人設,或者事務自己也與本身的好處掛鉤。自戀者素質上是冷酷而自私的。在人際交往和親密關系中,他們只想談論本身的事,只關心本身的懊惱和好處。當話題與本身無關時,他們凡是會表示得很對付,但愿本家兒題盡快回到本身身上。
除了兩種自戀者的一些共性,自豪型自戀和懦弱型自戀者在更多方面是很紛歧樣的。
研究發現,在大五人格測試中,顯性自戀者的“外標的目的”(Extraversion)水平很高,而在“神經質”(Neuroticism)和“宜人道”(Agreeableness)這兩個維度上得分出格低(Miller&Campbell,2008;Paulhus&Williams,2002)。外標的目的包羅了熱情開暢、自傲、喜好和人接觸等特點。神經質程度代表一小我的情感不變性,以及個別體驗消極情感的傾標的目的。而宜人道則與社會親和力,合作能力,以及人際協調度有關。
顯性自戀者其實情感比力不變,但社會人際關系很差。而隱性自戀的人則揭示出了很是高的神經質程度,但在外標的目的和宜人道上得分很低(Hendin&Cheek,1997;Milleretal.,2010)。隱性自戀者反之,情感波動很大、敏感易受傷,但他們在社會人際關系中也一樣會顯得不協調。
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城市顯得刻毒、有進犯性且多與人不睦。但Miller等人(2010)的研究指出,在這一點上,兩類自戀者依然有著分歧的表示和內涵原因。
他們發現,顯性自戀的低宜人道本家兒要表現在他們在人際中自豪、膨脹的立場,他們喜好本家兒動倡議進犯,貶低或不放在眼里他人,而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自我拔高(self-enhancement)。
但,與隱性自戀的低宜人道最相關的身分,是他們對宿世界和他人的不信賴。因為他們的低和諧內標的目的,這類自戀者不僅很少顯得自豪,甚至可能看起來是禮讓的。而隱性自戀者在人際中的進犯性則本家兒要表示在他們極高的防范心。
因為他們極其敏感,并傾標的目的于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他們很輕易認為別人在進犯、針對本身,然后立即對此作出回應,好比對他人進行還擊。這種對他人念頭的曲解和妖魔化,是隱性自戀者身上常見的一種敵意歸因誤差(hostileattributionbias)。
是以,從研究成果上來看,顯性和隱性自戀者確實是看起來性格完全分歧的兩種人。
隱性自戀者時常被拿來和內標的目的、高敏和低自負人群一路會商。簡直,隱性自戀和這幾類人存在一些近似的特質,但他們素質上又是完全分歧的。
·隱性自戀、高敏感和低自負的“玻璃心”:固然都對外界的聲音和評價敏感,但低自負和高敏動人群在面臨求全、危險或挫敗時,更多的是感觸感染到悲傷和喪氣,并傾標的目的于標的目的內歸因(認為是本身的問題)。
而隱性自戀者卻會感應憤慨和怨恨。他們完全無法接管他人說本身任何欠好,且傾標的目的于外歸因(認為都是別人或情況的問題)。隱性自戀者抱有一種“宿世界對我不公允”、“我應該被更好地看待”的執念。
·隱性自戀者與真正的內標的目的者:真正的內標的目的者享受內涵狀況,真心的喜好獨處。而隱性自戀者更像是一種“偽內標的目的”,因為他們其實很是巴望存眷,也并不克不及從獨處中獲得歡愉。
隱性自戀者最大的疾苦,在于他們身上那些顯性自戀者所沒有的懦弱、糾結和矛盾。
1. 自戀與低自負,是他們身上分不開的兩個面
在針對自戀和自負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中,隱性自戀和自負始終呈負相關關系。(Miller&Campbell,2008;Pincusetal.,2009;Sedikidesetal.,2004)。也就是說,隱性自戀與低自負往往是共存的。
所以,懦弱的他們一面無法采取本身,感覺本身一無可取;另一方面,又隱秘地懷揣著“我其實很怪異”的幻想。好比,他們可能一邊為本身不討人喜好而diss本身,一邊又抱著一種“是那些通俗人都不克不及理解我”的孤芳自賞。但事實上,他們無法像顯性自戀那樣毫不心虛地自吹自擂,也是因為他們在心里沒有那樣的自傲和勇氣。
2. 他們在關系中讓對方疾苦,也讓本身疾苦
一方面,因為隱性自戀者并不像顯性自戀者那樣輕易辨識,所以往往越是親近的人,才越能感觸感染到他們身上冷酷、自私、敏感和布滿進犯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隱性自戀者自身的敏感、懦弱,以及無法信賴他人的特點,也會給他們本身帶來疾苦。
相較之下,顯性自戀則要“幸運”很多。縱使他們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疾苦,但他們本身卻安然無事,因為他們在關系中老是安靖地以自我為中間,既不敏感,也不多疑,更不會感觸感染到對方的疾苦。
3. 他們飽受情感問題的煎熬
前文提到,隱秘自戀者的神經質人格,使得他們的情感經常處于不不變的狀況。他們比其他人更輕易情感化,且輕易感觸感染到更多的“負面情感”——焦炙、擔憂、害怕、挫敗……都是他們的日常體驗。Miller等人(2011)的研究進一步指出,這些隱秘的自戀者真的更輕易被診斷出焦炙癥、抑郁癥等和情感有關的心理疾病。
自戀型人格的研究者們暗示,隱性自戀的形當作可以追溯到童年(Milleretal.,2010;Otway&Vignoles,2006)。從研究成果上來看,只有隱性自戀與童年凌虐和負面教化模式呈現出了顯著的相關關系。
隱性自戀的形當作,被認為與怙恃的完美本家兒義和不不變的教化模式有關。一種常見的環境是,怙恃對他們有極高的、不切現實的要乞降等候。當達到尺度時,怙恃會將他們“捧到天上去”——“我的兒子/女兒公然是最棒的”,并喜好在外人面前將孩子作為談資,說一些夸張的話(e.g.“我們家XX,是他們全班最伶俐的”)。
而當他們未能知足怙恃的要求時,就立即會被貶低得一文不值——“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孩子”。在這樣的教化模式之下,隱性自戀者身上往往簡直存在著一些比力出眾的、可以或許為之驕傲的處所。但同時,他們并沒有成立起健康的自負感。他們的履歷告訴他們,“錯誤謬誤”是欠好的、不被接管的,只有“長處”有存在的價值。
前面提到,隱性自戀者的進犯性更多的源于對宿世界的不信賴。當隱性自戀表示出進犯性的時辰,他們不是在為本身爭奪好處,而是在“庇護”本身。即使他們對他人的惡意測度大都是錯誤的,但他們依然會如斯來去。而這恰是因為他們潛意識里一向在避免回到曩昔熟悉的人際模式中——生怕本身哪一點沒有做好,就被質疑、被否認、被進犯的日常。
對于隱性自戀來說,認可本身自戀是堅苦的。他們往往可以或許隱約察覺到本身一方面以自我為中間,另一方面又出格虛弱,但也凡是會壓制對本身的自戀的認知,選擇不去相信和面臨。
但若是,你已經意識到,且愿意面臨真實的本身了的話,我們想將以下幾條建議分享給你:
1. 把注重力從本身身上挪開,培育對他人的關心馴良意
Raposa,Laws和Ansell(2016)的研究發現,與沒有做出利他行為的自愿者比擬,那些被要求標的目的他人釋放善意、幫忙他人的自愿者在過后暗示表情變好了,且這種好表情會持續較長的時候。此外,針對那些處于高壓狀況的人的嘗試成果顯示,為他人干事尤其有利于緩解焦炙、抑郁等情感。
Roposa等人指出,本家兒動幫忙他人可以加強一小我的意義感和自我效能感,并促進催產素和多巴胺的排泄,實時地晉升我們的幸福感。所以,經常感應焦炙和表情降低的隱性自戀者,若是學著把對本身的過度存眷分給他人一些,可能反而會變得比力輕松和歡愉。
2. 將他人放到和本身平等的位置上,操練說出本身的感觸感染
隱秘自戀者難以與他人親近,表達本身的感觸感染的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時刻都想表示出一種“我比你厲害/我比你出格”的感受。一旦在他人面前顯露出本身的弱點或懦弱,他們就會有一種“這樣我就輸了”的感受。
但事實上,不管是與伴侶、伴侶仍是家人的關系中,恰當地表露本身的懦弱,樸拙地表達本身的感觸感染,都是成立真正的聯絡不成少的一部門。放下心中那種“別人都在等我犯錯,等著冷笑我”的預設,操練鄙人意識地想要率先倡議進犯來“庇護”本身時,先告訴對方你此時的感觸感染。這樣做并不代表你的虛弱,而是在標的目的對方傳達:我想盡力和你好好相處。
3. 進修真正的、健康的自負
自負與自戀的區別在于,自負是指在清楚地熟悉到本身的長處與錯誤謬誤的環境下,依然喜好本身,采取本身。而不是靠著沒有依據的、浮泛的“我很出格”、“我很厲害”來支撐本身。自負和自傲的來歷不是優勝感,也不是關于自身完美的幻覺,而是從心里必定自我的價值。
當你真正可以或許面臨并接管,你像每小我一樣,有閃閃發光的長處,也有不那么討喜的錯誤謬誤,是這些特質配合構成了你。錯誤謬誤沒有讓你顯得更虛弱,也不會讓你當作為一個不再值得被愛的人。能這樣想,或許才是真正的喜好本身。
以上。
KY作者 / 咯咯
編纂 / KY本家兒創們
References:
Hendin,H.M.,&Cheek,J.M.(1997).Assessinghypersensitivenarcissism:AreexaminationofMurray'sNarcismScale.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31(4),588-599.
Malkin,C.(2017).What’stheSingleGreatestDangerofCovertNarcissism?PsychologyToday.
Miller,J. D., & Campbell, W. K. (2008). Comparing clinical and social‐personality conceptualizations of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6(3), 449-476.
Miller,J.D.,Dir,A.,Gentile,B.,Wilson,L.,Pryor,L.R.,&Campbell,W.K.(2010).Searchingforavulnerabledarktriad:Comparingfactor2psychopathy,vulnerablenarcissism,and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JournalofPersonality,78(5),1529-1564.
Miller,J.D.,Hoffman,B.J.,Gaughan,E.T.,Gentile,B.,Maples,J.,&KeithCampbell,W.(2011).Grandioseandvulnerablenarcissism:Anomologicalnetworkanalysis.Journalofpersonality,79(5),1013-1042.
Otway,L.J.,&Vignoles,V.L.(2006).Narcissismandchildhoodrecollections:Aquantitativetestofpsychoanalyticprediction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2(1),104-116.
Paulhus,D.L.,&Williams,K.M.(2002).Thedarktriadofpersonality:Narcissism,Machiavellianism,andpsychopathy.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36(6),556-563.
Pincus,A. L., Ansell, E. B., Pimentel, C. A., Cain, N. M., Wright, A. G., & Levy,K. N. (2009). Initi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PathologicalNarcissism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1(3), 365.
Raposa,E. B., Laws, H. B., & Ansell, E. B. (2016). Prosocial behavior mitigates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ess in everyday life. Clinical PsychologicalScience, 4(4), 691-698.
Sedikides,C.,Rudich,E.A.,Gregg,A.P.,Kumashiro,M.,&Rusbult,C.(2004).Arenormalnarcissistspsychologicallyhealthy?:Self-esteemmatter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7(3),400.
Wink,P. (1991).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61(4), 590.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