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身無分文到一夜暴富有多遙遠?其實,只要解決一道數學題就能實現。
2000年5月,由美國富豪出資成立的克萊數學研究所,精心遴選了7大未解數學難題。無論你是數學家仍是流離漢,任何人只要解決此中一題,都可以領走100萬美金。
七道題也被稱為“千禧年數學七浩劫題”,美國但愿經由過程賞格的體例高效解決問題,對于數學家而言,無疑也是一次立名立萬的機遇。
但有這么一位視金錢如糞土的俄羅斯數學天才,解決了七浩劫題中困擾人類100年的“龐加萊猜想”,卻拒絕領取100萬美金。

佩雷爾曼
2010年6月,為表揚佩雷爾曼霸占龐加萊猜想,巴黎進行的千禧獎典禮決議授予他100萬美元的獎金,但佩雷爾曼卻以“對錢不感樂趣”為由,拒絕領獎。
對公共而言,這的確難以置信,但在數學界看來,這一點也不令人不測,因為這已經是佩雷爾曼第N次拒絕聲譽和獎金了。

菲爾茲獎
2006年8月,有著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授予了佩雷爾曼,以表揚他在幾何學上的進獻。一枚印有阿基米德浮雕頭像的獎章和約1.35萬美元的獎金,同樣被拒之門外。對此,他給出的來由是“沒有路費來領獎”。
聯牛耳席約翰鮑爾暗示:愿意支付往返所有食宿費,但佩雷爾曼仍是不為所動。
佩雷爾曼獨一領取的獎是在1982年,他16歲那年在布達佩斯進行的國際代數和幾何奧林匹克競賽中,以滿分42分拿到的金牌。

年青時的佩雷爾曼
此后他便走上了“拒絕”之路,在他拿到金牌后的1個月,耶魯大學標的目的他拋出橄欖枝,暗示愿意供給20萬美元的獎學金息爭決住房問題。因為政治原因,身為蘇聯人的他拒絕了美國高檔學府的邀請。
他還拒絕過1995年斯坦福大學職位的邀請,來由是不克不及接管要求本身送達簡歷;1996年拒絕過只頒布給32歲以下數學家的精采青年數學家獎和不菲的獎金,等等。
佩雷爾曼的名氣,現實早已蓋過他所解決的百年難題——龐加萊猜想。

龐加萊
龐加萊猜想是龐加萊在1904年提出的,屬于拓撲學中的難題。
拓撲學簡單來說,就是將幾何圖形扭曲拉伸,不竭割離和粘合,持續變換后,研究圖形中連結不變和紀律的一門學科。
越是難題,它的問題就越簡單,龐加萊猜想的問題簡單到只有一句話:“任何一個單連通的封鎖三維流形,必然同胚于一個三維球面”。

通俗易懂的說話描述這個問題就是:上圖中的小球,我們用一根繩索套住,繩索的兩頭在黃點位置相遇,若是在黃點用力標的目的擺布兩頭拉繩索,會發現繩索套的圈在慢慢縮小,最后可以縮小到一個點,將繩索收回。
龐加萊猜想就是要證實:任何環境下都可以收回繩索的物體是球形。

舉個例子:麥哲倫舉世航行證實地球是圓的,這并不嚴謹,若是將地球的兩極貫通,地球就釀成了上圖中的甜甜圈外形,并不是圓的,但繞一圈也可以回到原點。
用收繩索的方式驗證這個問題,會發現上圖中右下方的紅線,繞了甜甜圈一圈,用力拉繩索的兩頭,繩索會被甜甜圈卡住,無法收回,申明這個圖形不是球形。
龐加萊猜想可以幫忙天文學家摸索宇宙的外形,應對未知危機。

佩雷爾曼解決龐加萊猜想所用的東西,并非拓撲學常識,而是獨辟門路操縱微分幾何學的新常識來證實。
2002年11月到2003年7月,他將三篇證實過程,陸續頒發在康奈爾大學的ArXiv共享網站上,這個網站是未經審評的論文初稿網站,算不上權勢巨子。

ArXiv共享網站
第一篇證實過程頒發后,佩雷爾曼經由過程郵件通知了拓撲學專家,哥倫比亞大學的約翰摩根,普林斯頓大學的田剛等人。
三組數學團隊別離對質明過程進行審查,但因為內容思維極具跳躍性,麻省理工學院索性直接邀請他來黌舍當面講解。

2003年4月,麻省理工學院的課堂里擠滿了人,但他們大大都都是來湊熱鬧的,良多人只想一睹這位數學天才的風度,真正研究過證實過程的人少之又少。
直到2006年,田剛和摩根出書了一本研究佩氏證實的專著,對質明過程進行了注解和闡發,數學界終于松了一口吻,花了3年時候終于能看懂佩雷爾曼寫的是什么了。

數學界顛末多方校對,確認了證實的準確性,但想方法取100萬美金,需要將證實過程頒發到權勢巨子數學期刊,佩雷爾曼毫不睬會這樣的劃定。
最終,克萊數學研究所妥協了,只要佩雷爾曼來領獎就可以了,但他依舊無動于衷。就差直接把100萬美元堆在他家門口了。
佩雷爾曼很有錢嗎?100萬美元都不放在眼里。
現實上,他已經窮到可以拿布施金的境界了,還經常被誤認為是乞丐。

據鄰人回憶:每次見他都穿戴一件防水平民和布滿灰泥的長褲,在他家旁邊住了7年都不知道他叫什么,頭發不剪,胡子不刮,剛起頭覺得是個精力病人。
有一次找他幫手進他家才發現,除了床和德律風什么也沒有。

佩雷爾曼并非不吃煙火食,偶然仍是會到商場購物。
據超市伙計回憶,他每次來買的工具都一樣:通心粉和面包,還有特心猿意馬牌子的酸奶,不吃生果,也不沾煙酒。
在研究龐加萊猜想的幾年時候里,佩雷爾曼辭失落了所有工作,隔離人際交往,僅依靠此前工作的積儲過活,幾乎像是從人世蒸發了。

糊口如斯貧苦卻不領獎金,與他人生中幾段履歷有關。
1987年,佩雷爾曼大學結業后,留在了俄羅斯的司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工作,也經常游走于國表里講學,這使他有了一份不錯的收入。但研究所要求,所有人每5年要進行一次職稱評選,需要寫必然數目的論文,這是硬性要求,佩雷爾曼認為這占有了他大量的時候,并非純粹的數學研究。
有一次在幾何研究院,他還與同事發生了爭執,最后佩雷爾曼被調往與他研究偏向分歧的科室,從此他就不再來研究所上班了,1994年起頭專心研究龐加萊猜想。
剛巧,龐加萊猜想在2000年被評選為千禧年難題,恰是這個機緣讓人們領會了這位隱宿世奇才。

2006年,佩雷爾曼被評選上菲爾茲獎后,被奉告由西班牙國王頒獎,他說道:“國王又不是數學家,為什么有資格頒獎?”
按照佩雷爾曼的原話翻譯:“今天他們說你有資格獲獎,你就有資格,明天說你沒資格,你就沒資格”
骨子里透露著對組織和軌制的厭惡。

現實上,佩雷爾曼在2005年之后就不再是數學家了。
他曾標的目的本身的教員埋怨,說對整個數學界的人和體系體例都掉望至極,數學圈的爭名奪利,嫉妒他人當作果是屢見不鮮,為了掠取科研果實的明槍暗箭也不足為奇。
此次,他徹底告退了。

時至今日,這位曾經滿腦子都是數學的男孩已經53歲了,孤身一人并未成婚。
他也拒絕了所有媒體的采訪,《紐約時報》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佩雷爾曼你在哪里?”。
有人惡作劇說,他此刻說不心猿意馬正在深山里撿柴火。
2014年,有媒體拍到他在瑞典的一家納米手藝公司上班,但很快就不見了蹤影。

從整個國度一夜之間變得搖搖欲墜,再抵家庭的四分五裂。
佩雷爾曼最后仍是決議,回到俄羅斯圣彼得堡的母切身邊,靠著退休金糊口,閑暇之余還會去叢林里采摘蘑菇。

快要20年時候,七道千禧年難題,只有龐加萊猜想被霸占,剩下的六題別離是:
楊-米爾斯存在性和質量距離、貝赫和斯維訥通-戴爾猜想、NS方程解的存在性與滑膩性、P/NP問題、霍奇猜想、黎曼假設。

這些難題對他們的解答者一視同仁,就像紫霞仙子的寶劍,一向在期待有緣人呈現。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