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茵陳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
茵陳全草入藥,可預防流感,治中暑、傷風、頭痛身重、腹痛、吐逆、胸膈脹滿、氣阻食滯、小兒食積腹脹、腹瀉、月顛末多、崩漏帶下、皮膚搔癢及水腫等癥,散熱頒發功用,尤勝于薄荷。
用于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癥,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可配伍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晦氣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
茵陳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濕熱黃疸之外,對于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癥,也可應用。但須共同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藥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感化。
茵陳清熱利濕,退黃。本家兒治黃疸、小便晦氣、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等。庇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感化。
治發黃,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100克,附子一個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分四貼,水煎服。
治風瘙癮胗,皮膚腫癢:茵陳蒿50克,荷葉25克。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5克,冷蜜水調下,食后服。
茵陳湯:煎好的鯽魚,茵陳,用烈火煲一小時飲用,可有用的疏肝、清肝熱
茵陳幼苗多為蜷縮團狀,全株密被白毛、灰綠色,綿軟如絨;莖長7~10cm,基部較粗,完整的葉多具柄,與細莖相連,葉片割裂當作絲狀。葉多裂當作絲狀,綿軟如茸;氣微噴鼻、味微苦。品質以幼嫩、綿軟、色灰白,噴鼻氣濃者為佳。而鈴茵陳則莖略呈方形、灰黑色、長約60cm;葉對生、羽狀割裂、花萼實似鈴、罐狀,有毛。氣微,味淡。白花茵則莖呈圓柱形、青綠色而微紫;葉卵形、全緣。有的可見穗狀聚傘花序。氣芬芳、味辛涼。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