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諾貝爾獎:幾近于零
自1901年諾貝爾獎頒布以來,絕大部門獲獎者都把這一獎項視為無上的聲譽和當作就,感激涕零,甚至被寵若驚,但仍是有一些獲獎者拒絕接管諾貝爾獎。不外,事實上,真正拒絕諾貝爾獎的人幾乎為零,就連被人們視為推心置腹和死心踏地拒絕諾貝爾獎的薩特,也并非真正拒絕諾貝爾獎。
迪倫的拒絕游戲
2016年10月3日,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由瑞典學院選出的5名院士構成)頒布發表,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歌手兼詩人鮑勃·迪倫,而且前者一向在測驗考試聯系后者,但后者一向沒有回應,從而激發全球文化界普遍存眷。良多人都在看熱鬧,覺得又一個比肩薩特拒絕諾貝爾獎的人會呈現,隨之而來的是,迪倫拒絕諾貝爾獎的各類假新聞和戲謔文字充溢于收集。
無論是無心仍是有意,迪倫對圍不雅者賜與了默契的回應,并且玩起了收集游戲,其小我官方網站在10月18日有了更新:在網頁上一處并不顯眼的位置——“迪倫的書”一欄下的“迪倫歌詞:1961年至2012年”題目上,添加了大寫的“諾貝爾文學獎得本家兒”的字樣,可是網站又在10月21日將“諾貝爾文學獎得本家兒”的文字移除,似乎在透露,迪倫沒決議是否接管這個獎。
迪倫的這種半拒半迎、不即不離或欲擒故縱看待諾貝爾獎的姿態可謂前戲實足,但不免不讓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意生不快。至少在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看來,是熱臉貼到了冷屁股上,不識抬舉。隨后,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暗示不再與迪倫聯系,同時該委員會也有當作員表達了對迪倫的不滿。評委之一、瑞典作家、瑞典學院院士韋斯伯格在接管電視拜候時說:“這真是無禮又傲慢,這是以往沒發生過的景象。”令學院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
然后,迪倫“拒絕諾貝爾獎”的好戲繼續跌蕩放誕升沉,飛騰頻出。就在韋斯伯格公開暗示對迪倫的不滿后,2016年10月28日,迪倫借英國《每日電訊報》登載的對其專訪暗示接管諾貝爾獎,并且立場極其謙和。迪倫稱,獲獎一事令他“說不出話來”。獲獎的動靜令人“難以置信”,并且不成思議,“誰會想到發生這樣的事呢”?若是有可能,他必然會出席頒獎典禮。
同時,諾貝爾基金會也證實,迪倫于10月底打德律風給瑞典學院常任秘書薩拉·達尼烏斯,稱他“很是正視這一殊榮”。
這些環境或許能詮釋迪倫為安在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布發表后連結緘默,因為震動和不敢相信,所以連結緘默。而且,迪倫也暗示,瑞典學院的人應該知道,“我確實不敷格”。這也仿佛是迪倫連結緘默的來由,謙善是頗受人恭敬的美德。
事實上,迪倫確實沒有加入2016年12月10日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當然,在諾貝爾獎的頒獎汗青上,也有過其他一些獲獎者未能前去出席的環境。可是,達尼烏斯早就亮相,“諾貝爾獎是為表揚他們的當作就,而非誘惑他們來斯德哥爾摩……無論發生什么,這個獎項屬于迪倫”。
此刻似乎可以理解為,迪倫的緘默不是在拒絕諾貝爾獎,而是因為震動和感應本身不敷格,相反,他的心里對于獲得這個獎項與其他獲獎者沒有什么區別,視諾貝爾獎為一種殊榮,而且很是正視。
想拒絕但情不自禁
在諾貝爾獎的汗青上還有過一些人本人暗示拒絕或想要拒絕,但出于各種原因難以拒絕,最后不得不接管諾貝爾獎。
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頒布發表將昔時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蕭伯納,可是,蕭伯納先是以這不是本身的名譽為來由而拒絕領獎。后來又對記者稱,“這件工作我其實想不通,我想我獲獎是因為本年我沒寫半個字”。
蕭伯納認為,一個優異的作家應該著眼于若何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寫出偉大的作品才是一個作家最應該高傲的,獎勵和聲譽并不克不及周全地權衡一個作品。盡管如斯,瑞典學院仍是對蕭伯納的這種立場賜與了高度贊揚,不外蕭伯納仍是沒有因贊揚而改變本身的立場,依然拒絕諾貝爾獎。
這個時辰,蕭伯納四周的人不肯意了,除了英國皇室出頭具名挽勸蕭伯納接管諾貝爾獎外,他的親戚和伴侶也紛紛出頭具名游說,要其接管這一殊榮。也許是感觸感染到他四周情況的龐大壓力,蕭伯納勉強贊成接管諾貝爾獎并加入頒獎典禮,不外在領獎后卻暗示:“干嘛要在一個老頭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鈴?”
回國后,蕭伯納把獎章棄捐在不起眼的角落。后來,他把那時約為8000英鎊的諾貝爾獎獎金用來當作立一個文化基金,專門用來獎勵和撐持那些貧苦的青年作家。蕭伯納認為該獎只不外是“拋給那些已經渡過苦海的人們的救生圈罷了”,對于他幫不了什么忙,但能幫忙那些還在苦海中的作家。
與蕭伯納相似,愛爾蘭怪誕派戲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代表作《期待戈多》)也拒絕諾貝爾獎。1969年,他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高尚的藝術表示人類的憂?”而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動靜頒布發表后,貝克特頓時躲到小山村當起了與宿世隔斷的“蓬菖人”。可是記者和官場人物仍是找到他,尤其是在官場人物的“威逼迷惑”和疏導下,貝克特情不自禁地回答瑞典學院:他贊成接管此獎項,但因為健康的緣故,他無法親自前去斯德哥爾摩領獎。
顯然,蕭伯納和貝克特本人想拒絕諾貝爾獎,但他們四周的人不允許其拒絕諾貝爾獎,是以他們不得不接管諾貝爾獎。
真假難辨的拒絕
200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女作家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但后者于2004年10月8日在維也納召開記者發布會,正式頒布發表:“我不會去斯德哥爾摩接管該項大獎。”
原因是,她有“社交驚駭癥”。同時,她認為本身沒有資格獲得這一大獎。在得知獲得這一如斯高尚的獎項后,她感受到的“不是歡快,而是絕望”。“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本人能獲得諾貝爾獎,或許,這一獎項是應頒布給別的一位奧地利作家彼杰爾·漢德克的。”
耶利內克另一個拒絕諾貝爾獎的來由是,她并不認為本身的諾貝爾獎是“奧地利的花環”,她與此刻的奧地利當局完全連結著距離。公然,2004年12月10日,耶利內克沒有呈現在斯德哥爾摩的頒獎典禮上,可是她是否接管獎章和獎金不得而知。
更有意思的是法國作家薩特,一向被人們視為是推心置腹、貨真價實的拒絕諾貝爾獎,但過后看來,薩特的拒絕未必是真實的,或者說那時是真實的,但過了很長時候又悔怨了。
1964年10月,在得知其被授予昔時的諾貝爾獎后,薩特頓時草擬了一個稱為“作家應該拒絕被改變當作機構”的聲明,于1964年10月22日由薩特在瑞典的出書商委派一位代表在斯德哥爾摩代為宣讀。薩特提出兩點拒絕來由,小我的來由與客不雅的來由。小我的來由是,他一貫回絕來自官方的聲譽;客不雅的來由是,作家不該介入到任何機構中。
對于這份拒絕聲明,瑞典學院的反映是:這位聲譽得本家兒已經暗示,他不但愿接管諾貝爾獎。但他的拒絕并未稍稍改變本獎必需贈予的有用性。不外,在這種狀況下,本學院只能頒布發表頒獎典禮無法進行。
薩特一向被視為諾貝爾獎永遠都不克不及收買的人,可是,這個判定跟著時候的推移有了轉變。若干年后,薩特陷入經濟困境,他的律師致信諾貝爾獎基金會,要求把昔時的諾貝爾獎獎金匯給薩特,但基金會拒絕了。這個要求是否為薩特本人所授意,不得而知。但也表白,貧苦會讓一小我的意志和信念改變。是以,薩特是否真正拒絕諾貝爾獎還有半斤八兩的疑問。
真正的和被迫的拒絕
在諾貝爾獎汗青上,概況上真正拒絕諾貝爾獎的,可能只有一人,這就是越南帶領人黎德壽(政治局委員)。美國于20宿世紀60年月早期起頭介入越南戰爭,從1968~1973年間曾與越南(海說神聊越)進行多場公開及不公開的巴黎和平漫談。黎德壽曾多次與美國國度平安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奧秘漫談,二人于1970年簽訂了一份停火和談。
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黎德壽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但黎德壽拒絕領獎。來由是,黎德壽認為和平還未到來,美國和南越當局違反了巴黎和平協心猿意馬。然而,黎德壽拒絕諾貝爾獎涉及的是政治原因,這是否為其本身的自發自愿的決議,或是否受到某種壓力,不得而知。是以,只能說,他是諾貝爾獎汗青上第一個在形式上或概況上真正拒絕諾貝爾獎的人。
在諾貝爾獎汗青上還有一些被迫拒絕諾貝爾獎的人,最經典的人物就是蘇聯詩人、小說家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1958年10月23日,瑞典學院頒布發表將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帕斯捷爾納克后,后者受到龐大政治壓力。蘇聯《真理報》頒發文章稱:“反動的資產階層用諾貝爾獎金獎賞的不是詩人帕斯捷爾納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而是社會本家兒義革命的誣蔑者和蘇聯人平易近的離間者帕斯捷爾納克。”
于是,帕斯捷爾納克不得不婉拒諾貝爾獎。他在拒絕電報中說:“鑒于我所隸屬的社會對這種聲譽的用意所作的詮釋,我必需拒絕這份已決議授予我的不該得的獎金。請勿怪!”可是,瑞典學院如同回應薩特的拒絕一樣頒發聲明,這樣的拒毫不會改變授獎的有用性。
不過,這樣的被迫拒絕顯然讓帕斯捷爾納克很是疾苦。帕斯捷爾納克的兒子說:“那天晚上,我幾乎不熟悉本身的父親了。神色慘白無神,眼睛吐露著疾苦和倦怠,只是說‘此刻說一切都沒有意義,我拒絕了諾獎’。”再后來,1989年,帕斯捷爾納克的兒子替過宿世的父親補領了諾貝爾獎。顯然,從最終的成果來看,外力也無法強迫帕斯捷爾納克拒絕諾貝爾獎。
口頭拒絕,步履接管
對于諾貝爾獎還有一種拒絕是口頭拒絕,現實上接管,而且引覺得榮。
普林斯頓大學鄧肯·霍爾丹傳授是2016年的物理學獎得本家兒之一,在得知獲獎動靜后,霍爾丹稱,“我認為我工作的價值與是否獲得諾貝爾獎無關。我很是歡快能有幸對這個范疇做出進獻。我不需要用諾貝爾獎來證實本身。我不需要華侈時候去考慮是否獲獎”。
既然如斯,不只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就是通俗公眾也會天然而然冒出一個問題,不需要諾貝爾獎來證實你的工作,你就大風雅方地拒絕嘛,為何還要接管呢?這也現實上是得了廉價還賣乖,內外紛歧。
不成否定的是,接管和拒絕諾貝爾獎都是一小我的自由和選擇,但即便拒絕,也表現出,什么樣的拒絕體例更可能獲得人們的承認,包羅瑞典學院的各個諾貝爾獎委員會和圍不雅者。換句話說,對諾貝爾獎拒絕和說“不”,也可以追求結果好,而且得體。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仍是黎德壽的拒絕更能讓人信服,也會獲得包羅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內的良多人承認,無論其是否在壓力下拒絕,因為國度是否同一既是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的本家兒要尺度,同時也是一小我最不克不及回避的情況。
由此看來,諾貝爾獎頒布的100多年的汗青上,幾乎沒有人能拒絕得了諾貝爾獎,即即是生成背叛者的迪倫。
當然,諾貝爾獎委員會有頒獎給別人的權力,別人也有權力以各類體例看待和處置,包羅不即不離、欲迎還拒、游戲似的看待和真正的拒絕。
【責任編纂】張田勘
作者:李雙文
來歷:《百科常識》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