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既然人和山公都不克不及長生不老,進化還有什么意義?也有人問:地球生命已經進化38億年,人類也有200多萬年的汗青,為什么仍是沒有進化出長生能力?這代表了公共對進化和滅亡存在的遍及曲解。良多人覺得滅亡是生命的宿命,但事實上,長生才是生命的原本屬性,而滅亡是進化的產品。
△最長命的多細胞生物:海說神聊極蛤
長生不老的生物
絕大大都生命體的壽命都有極限,人最多活120多歲,東部箱龜可以活到138歲,巨紫球海膽和阿留申平鲉可跨越200歲,格陵蘭睡鯊能活到400歲,海說神聊極蛤的壽命極限是507歲。
生物的衰老和海弗利克極限有關。海弗利克的嘗試證實了體外培育的人體細胞至多只能割裂50-70次,之后就會遏制割裂,并衰老和滅亡。此刻我們知道,海弗利克極限是由端粒長度決議的。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結尾一段不編碼任何卵白質的DNA序列,細胞每次割裂城市丟掉一小段端粒。比及端粒長度小于臨界長度,細胞就遏制割裂,生命體也就走標的目的衰老和滅亡。
△端粒長度跟著細胞割裂的次數增多而縮短
唯有癌細胞能沖破海弗利克極限。因為癌細胞內高活性的端粒酶能填補因細胞割裂而丟掉的端粒。然而,因為癌細胞不克不及分化當作組織器官介入機體扶植,它的無限增值還會篡奪正常細胞所需的養料,是以癌細胞的長生是以生物體的敏捷滅亡為價格的。
在抱負發展前提下,對稱割裂的細菌和酵母能實現生物學上的長生。它們以二割裂體例滋生,每次割裂城市使細胞重回年青狀況。因為每個子細胞都與親代完全不異,它們都可以視為是親代生命的延續。若是情況適宜,它們的割裂將一向持續下去。
△細菌的割裂生殖
高檔生物夢寐以求的長生不老,低等的細菌和酵母卻可以等閑實現。這告訴我們一個奧秘:原始生命原本是可以或許長生的,但它們卻拋卻了長生能力,進化出了衰老和滅亡。
生命何時拋卻了長生?
在高檔生物的有性生殖中,怙恃發生后代需顛末基因重組,后代無法再延續怙恃的生命。是以,從生命選擇有性生殖的那一刻起,就掉去了長生能力。最早的有性生殖化石證據發現于巴芬島的巖層中,可追溯至10-12億年前。然而,科學家遍及認為,有性生殖的進化和真核生物的發生是同步發生的,這一時候點大約在距今21億年前。
△最早的有性生殖證據是一種名叫Bangiomorpha pubescens的紅藻,發現于加拿大巴芬島
除了掉去長生能力以外,有性生殖的其他短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無性生殖中任何一個個別都可以繁衍兒女,而有性生殖中只有一半個別能滋生,這大大降低了滋生速度。并且在有性生殖中,生物只能將自身的一半基因傳遞給兒女,這似乎與基因延續的目標相悖。
這兩個“一半”,就組成了有性生殖的“兩倍當作本”,然而,有性生殖的價格不止這兩倍當作本。生物的性行為需要華侈大量的時候和能量,這些華侈對保存和滋生自己毫無益處,反而還會帶來麻煩,如招來天敵的捕殺。然而,有性生殖能在當此生物界中占有本家兒導地位,證實它所帶來的順應性優勢遠遠跨越了當作本。
△雄虎和雌虎正在交配
有性生殖的一個較著優勢是阻止有害突變的堆集。顛末怙恃雙親的基因重組,在基因程度上供給了兩種容錯機制:一是在減數割裂發生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要顛末配對和復制,受毀傷的基因得以修復;二是在合子形當作之后,兩邊的有害突變彼此袒護,優勢得以互補,這就是我們說的雜種優勢。
有性生殖在基因延續上的優勢,具體地表示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將兩個有益突變連系在一個個別身上,使有益性狀更普遍地傳布。二是將兩個有害突變堆積在一路,將有害基因更快地從種群中剔除。三是經由過程基因重組,締造出比以往存在的基因型加倍順應情況的新個別。
△雄孔雀開屏與性選擇有關
有性生殖不成避免地涉及到性選擇,即多個雄性爭奪一個雌性。最終的成果是:優勢雄性三妻四妾,留下更多兒女,優勢基因獲得更普遍的傳布;而劣勢雄性很少或底子得不到交配機遇,劣勢基因在種群中削減甚至消逝。這是在無性的種群中所不存在的壯大進化動力。
“生命誠可貴,戀愛價更高”。20億年前的原始生命似乎做出了匈牙利大詩人裴多菲詩句中的選擇。然而,這里面有個細思極恐的事實——進化的素質在于基因的延續,而生命體不外是個容器而已。對自私的基因來說,在復雜多變的情況中,時不時改換新容器,要比持久利用統一種容器,更有利于它們的傳布和延續。
△雄獅富強的鬃毛是健康、有活力的指標
真核生物為什么選擇了性?
要想知道真核生物為什么拋卻長生而選擇有性生殖,必需先搞清晰在真核生物發生之際,即距今20多億年前,地球情況是什么樣子的,正在履歷哪些轉變。
從原始生命最初發生的距今38億年前起頭,前后持續了14億年,地球情況沒有太大轉變。古細菌和真細菌不竭割裂,在淺海中無憂無慮地糊口著。
然而,到距今24億年前,藍藻發生的氧氣起頭在大氣中堆積,這就是“大氧化事務”,對厭氧的原始生命來說,氧氣是有劇毒的。同時,氧氣耗損失落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甲烷,使地球在幾萬年間下降了70℃,整個地球被凍住,這就是休倫冰期。
△大氧化事務的遺產:龐大的鐵礦床
對割裂生殖的古細菌來說,進化的獨一動力是基因突變,何況突變還多是有害的。它們因無法順應如斯劇變的情況而紛紛滅亡。我們今天只能在海底火山噴口等極端情況下,才能看到古細菌的蹤跡。到頭來,長生當作了永滅。
有一支古細菌活了下來,它們成長出了基因重組機制,每一代的性狀都各不不異,總有個別能順應復雜多變的新情況。它們的兒女有個清脆的名字,叫做真核生物,這種新的滋生體例就是有性生殖。今天所有的動物、植物和真菌都是這些原始真核生物的兒女。
△雌性水母排出卵子,為基因重組做籌辦
久遠來看,有性生殖是生命延續和發揚光大的獨一機遇。盡管有性生殖的生物注定無法長生,但它們的兒女卻可以活得更久、更出色。顛末20億多年的進化大戰,裂殖的細菌仍是老樣子,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卻以極具多樣化的形態占領地球的各大生態位,還演化出了我們人類這樣的高聰明生物,當作為地球的統治者。
細菌和癌細胞在生物學上是長生的,但它們長生的前提前提是情況一向不變、一向適宜——這個前提在瞬息萬變的地球上是不成能當作立的。在實際情況中,細菌的一個細胞系能活幾年就不錯了,終免不了三軍覆沒的命運。
△海拉細胞的免疫熒光圖
海拉細胞系(取自一名配偶女的宮頸癌細胞)已經存活68年了,但這是在嘗試室培育的抱負前提下,實際中癌細胞的壽命不會跨越宿本家兒,它在殺死宿本家兒后本身也就死光臨頭了。是以,在生物學上長生的生物,在實際中活得更短,這是個半斤八兩嘲諷的事實。
衰老和滅亡是若何進化的?
經由過程上面的闡發,我們得知生命進化的素質在于基因延續,我們這個容器只要將基因傳遞給兒女,就算完當作了使命。然而,在世是生命的固有屬性,我們的長生雖稱不上對基因延續有利,但也絕稱不上有害,為什么會進化出衰老和滅亡呢?
有人說,只有個別生命衰老并滅亡,才能給種群新生力量的成長騰出空間,有利于整個種群的繁榮。這話貌似很有事理,但并沒有從科學上揭示衰老和滅亡發生的素質。
△印度海德拉邦的白叟
1951年,彼得·梅達瓦爾提出了衰老的突變堆集理論。他指出,天然選擇的感化跟著個別春秋的增加而下降。當有害突變在生命早期表達的時辰,因為會對個別發生的兒女數目發生重大影響,天然選擇的感化很是強烈,能很快將這些有害突變剔除。
然而,有些有害突變是在生命晚期表達的,尤其是在個別滋生遏制之后,天然選擇底子不起感化,因為這些有害突變早就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兒女了。跟著時候流逝,這些在晚期表達的有害突變會因遺傳漂變而堆集起來,最終導致生命體的衰老和滅亡。
例如,亨廷頓氏病可致患者癡呆,罹患各類并發癥并最終滅亡,風險極大。并且它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能代代遺傳并表達。但這個病仍然得以傳播至今,因為它多在30歲今后發病,患者早就在30歲之前的生育中把致病基因傳遞給子代了。
△“選擇暗影”模子
為了更好地表達突變堆集理論,梅達瓦爾繪制了“選擇暗影”模子。個別生育力在剛當作年的時辰達到岑嶺,之后連結不變或下降。而因為內部(疾病)和外部(不測和天敵捕食)的各種保存壓力,個別存活率跟著春秋增加而下降。二者加在一路的成果就是,生物到晚年滋生幾率很低,天然選擇對這一階段表達的有害突變幾乎不起感化。梅達瓦爾用“選擇暗影”概念暗示天然選擇缺席的春秋規模,這就是生物體的老年階段。
按照“選擇暗影”模子,經由過程耽誤生物的生育期,能提高天然選擇缺席的春秋,從而促進延緩衰老和長命的進化。在天然界,會飛的動物因為天敵較少,生育期也較長,是以有利于長命的進化。動物學家發現,蝙蝠的壽命可達30多年,而體型、代謝率均相似的老鼠壽命卻只有幾年,這一事實證實了突變堆集理論的合理性。
△果蝠壽命可達35歲
然而,生物在晚年的滋生幾率必然低于青丁壯,天然選擇的暗影必然存在,在暗影區表達的有害基因也將持續傳遞給兒女,使生物生生世世都逃走不了滅亡的宿命。是以,任何有性生殖的物種都不成能經由過程天然進化實現長生。將來要想實現“凍齡”或者長生不老,有賴于人類超越天然的手藝。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