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無牛之困”若何破解——專訪國度肉牛財產手藝系統首席科學家曹兵海
幾年前,中國農業大學傳授曹兵海曾以國度肉牛財產手藝系統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帶隊到中國的本家兒要牛肉進口國巴西,考查本地的牛肉財產成長環境。40多人的團隊在巴西履歷了一次頗為震撼的不雅摩之旅。
“巴西一個屠宰排場積不足國內通俗屠宰場的一半,但一天宰殺的牛倒是國內最大屠宰場的2~3倍,效率很是高。”曹兵海在接管《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回憶那時的情景說。
這跟國內有著天地之別。
“國內屠宰場都建得很氣派,但產能操縱率提不上去,蓋的廠房大多只能空著。”他說,良多時辰并不是企業不想出產,而是其實無牛可宰。
“巧配偶難為無米之炊”,在曹兵海看來,這才是中國牛肉財產成長的癥結地點,“說到底,中國牛肉市場求過于供的根源仍是肉牛養殖跟不上。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國內牛肉財產才能真正做大做強。”
母牛不敷用
《瞭望東方周刊》:良多人認為,鋪開美國牛肉進口是功德,能填補國內牛肉市場的缺口。但有人不睬解,為何國內牛肉市場的缺口會越來越大,莫非我們的牛肉銷量增加的時辰,產量沒有漲過嗎?
曹兵海:國內牛肉產量處于一個比力尷尬的境地,想漲但漲不上來。比來兩三年,國內牛肉產量一向在原地踏步,漲幅很是小,前幾年甚至不漲反降。
原因既簡單,又復雜。
2000~2010年,國內牛肉消費市場一向處于快速增加階段。原本跟著牛肉消費需求的增加,肉牛養殖應該迎來大成長,但那時全都城在談論生豬財產,當局也在全力保障豬肉供給,輕忽了肉牛養殖業,導致整個財產成長遲緩,幾乎障礙。
比擬其他畜牧業,肉牛養殖周期較長,母牛的懷孕期快要10個月,懷孕一次只產一頭幼牛,幼牛長到能屠宰還需要兩年。也就是說,一頭肉牛從孕育到可以食用的周期長達三年,但這頭牛進入市場后不到2分鐘就會被吃光。
長達十年的輕忽導致國內的肉牛養殖業逐漸式微,牛肉產量很難上去,天然遠遠掉隊于牛肉消費的增加速度,牛肉需求跟供給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瞭望東方周刊》:這其實反映出的是牛源欠缺的問題?
曹兵海:對,切當來說是母牛數目不足。上宿世紀90年月末,因市場求過于供,一些屠宰場起頭殺母牛以及尚未育肥的小牛,這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撲滅性的影響,粉碎了行業成長的根本。
沒有了母牛,就沒有小牛,肉牛養殖就當作了無源之水。所以,從2014年起頭,中國爽性直接從澳大利亞不按期進口母牛,但進口量究竟結果有限,即使從國外進口300萬頭母牛也仍是知足不了國內這么大的母牛缺口。
中國今朝存欄的母牛數目大要在2300萬頭擺布。我認為,這個數字達到5000萬~6000萬頭是抱負狀況,這樣才能包管國內牛肉市場供給,實現100%的自給自足。
從全球來看,但凡牛肉財產很強的國度,母牛的存欄量都很大。即使依靠進口可以補足市場缺口,國內的牛肉財產仍很難進入良性成長軌道。
可以說,牛源欠缺是現階段最緊迫的問題,也是牛肉市場的底子性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國內牛肉產量就上不去,更不消說化解供求矛盾了。
規模化養殖是錯的
《瞭望東方周刊》:從養殖模式上來看,國內肉牛產量不足的原因是否在于散養,我們應該走規模化養殖之路嗎?
曹兵海:我認為這種不雅點是錯誤的。此刻國內消費者吃的牛肉90%確實都是個別農戶供給的,這些農戶的養殖規模多在50~150頭之間,有的甚至只養了10~20頭牛,但不克不及是以否認這種養殖模式。
即即是美國、澳大利亞這些畜牧業很發財的國度,肉牛養殖也都是以農場本家兒式的散養為本家兒,而非規模化養殖,好比澳大利亞散養的比例就占到整個養殖比例的70%以上,而美國農戶散養的肉牛更是進獻了全美86%的牛肉產量。
此刻國內存在一個趨向,就是但愿散戶都退出養殖行業,交給大企業去規模化養殖,這是完全錯誤的。
中國恰好不克不及走規模化養殖的道路,原因在于這種養殖模式需要大量的地盤,而中國的地盤當作本很是高,貧乏像澳大利亞、新西蘭那樣的自然草原牧場,肉牛還需要吃價錢不低的飼料長大,這樣算下來,規模化養殖當作本只會比個別散養更高,更不消說跟國外比了。
《瞭望東方周刊》:我們的肉牛養殖模式跟美國、澳大利亞這些牛肉財產發財的國度并沒有什么分歧?
曹兵海:整體上來看,中國當前的肉牛養殖模式跟美國確實沒有什么分歧,都是散養為本家兒,但我們的問題在于尺度化水平低,養殖過程中的隨意性太強,不像美國,幼牛養殖多長時候、架子牛(1歲擺布的幼牛)育肥多長時候都有嚴酷的劃定,養殖戶必需遵循執行。
當然,美國的出格之處還在于,它走了一條更為邃密的兼養模式,農戶的本家兒業凡是是玉米蒔植,副業是肉牛養殖,用本身出產的玉米去喂養肉牛,不僅實現了資本的最佳操縱,也大大降低了養牛當作本,使得其整體養殖當作本不到中國的40%。
而且,美國肉牛養殖的財產鏈條比力完美,資本分派比力合理。美國的母牛和架子牛多是分離在個別農戶那邊養。之后,專業的牛肉出產企業會從散養農戶手中收購架子牛,用4~6個月將架子牛育肥到宰殺尺度,效率很是高。
這也是中國肉牛養殖未來必然要走的路子。國內良多人管這種模式叫規模化養殖,其實這是集約化養殖。
保住本土牛的特色
《瞭望東方周刊》:適才您也提到,國內有企業專門從澳大利亞等國進口母牛,除領會決牛源欠缺問題,還有一種說法是進口牛比本土牛更優,是這樣嗎?
曹兵海:本土牛確實跟進口牛有一些差距,本家兒要表示在產肉率上。以今朝國內最好的陜西秦川牛為例,同樣是500公斤的牛,國外牛的產肉率比秦川牛要超出跨越20%擺布。
而且,國外牛比本土牛的育肥期(發展周期)要短2個月擺布。
曩昔這些年,中國積極鞭策本土牛與國外牛雜交,以改良肉牛品種。今朝,雜交牛在國內肉牛中的占比已高達80%,純種本土牛比例不到20%。
事實證實,雜交牛確實產肉量較本土牛增添了不少,對本土牛從耕牛標的目的肉牛轉型起到了不成否認的感化,但也稀釋了本土牛的基因,讓中國的本土牛越來越沒有本身的特色,最后跟國外牛沒有任何不同,產出的牛肉也一樣。
我感覺,這是一種缺乏久遠目光的短視行為,因為沒有特色就意味著沒有競爭力。加上國產牛肉的價錢又高,不僅在國外市場難以獲得承認,就是在國內市場也會被進口牛肉打敗。
《瞭望東方周刊》: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養殖本土牛,而不是引進國外牛、培育雜交牛?
曹兵海:對。秦川牛、南陽黃牛、魯西牛都是中國優質的本土牛種,我們必需保住這些特色,慢慢培育純種的本土肉牛品種。當然,雜交改良也要繼續進行。
今朝,國度在一些處所規定了保種區,劃定區內本土牛不克不及跟區外牛雜交,以包管本土牛的純正性,但并沒有給這些純種的本土牛找到市場出路,這樣農戶仍是不肯意養本土牛。
我們必需為本土牛找到一種可行的貿易模式,這樣本土牛的養殖才可以或許可持續下去。
湖海說神聊已經有這樣的當作功測驗考試,企業在養殖本土牛的同時開了牛肉本家兒題餐館,將養殖、屠宰和售賣一體化,實現了從牛場到餐桌的全財產鏈,每個環節都能賺錢,已經做了五六年,去那邊的餐廳吃飯都要提前三天訂位,一年純利潤就有700萬元。
若是我們能把本土牛做好做強,即使國外的牛肉進來再多也不消怕,因為本土牛更適合中國人的味蕾,會更受接待。我感覺,這應該是中國牛肉財產成長的一個根基計謀和偏向,尤其是在我們逐漸鋪開牛肉進口之后更應對峙。
這點日本做得就很當作功,其出力培育的本土牛——日本和牛——備受國表里接待,連美國牛肉都毫無招架之力。
肉牛產區應南移
《瞭望東方周刊》:從整體上來看,即即是本土牛的養殖,國內也存在著區域分布不均的現象,這有法子改變嗎?
曹兵海:這是現階段的一個實際。以南、海說神聊方為例,南邊14個省份生齒占全國的52%,每年消費的牛肉占全國的56%,但出產的牛肉卻只占全國的26%。
為了知足需求,每年都有大量的牛肉從海說神聊方遠程運輸到南邊市場,市場的求過于供加上長距離運輸的高物流當作本使得牛肉的價錢水漲船高。這就反映出國內牛肉出產和消費的脫節以及行業布局的不服衡。
那我們就可以考慮把現有的肉牛產區標的目的南邊轉移,讓南邊可以或許當場出產、當場發賣。南邊的生態情況也比海說神聊方好,四時常青,植被的發展速度很快,可以降低肉牛養殖的飼料當作本。
好比南邊有大量荒地,當局可以鼓動勉勵農戶在這些荒地上種草養牛。若是南邊可以或許實現供銷均衡,不消再從海說神聊方運輸牛肉了,那牛肉的價錢天然就能降下來了。
?作者:王元元
? ? ? ?來歷:《瞭望東方周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