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山西平遙古城是中國現存“保留最為無缺的四大古城”之一,曾是晚清期間中國的金融中間,已被列入《宿世界遺產名錄》。最早始建于西周大。明朝初年,為防御異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在舊墻垣根本上重筑擴修,并周全包磚。今后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康熙四十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加倍壯不雅。
交通體例:
1. 火車:平遙站天天15班太原發來的列車,多為過路車,車程1個半小時擺布。平遙火車站距離古城西門只有500米,出站后步行即可。
2. 汽車:平遙汽車站位于平遙火車站東面1公里擺布,以省內客運為本家兒,是以多在太原中轉。太原建南汽車站距離太原火車站約3公里,天天7:20-19:30約15分鐘一趟發往平遙的客車,大約兩個小時達到,票價26元。
自駕路線:太原繞城高速公路朝臨汾/呂梁/平遙/晉祠偏向行駛轉入京昆高速公路,從祁縣/城趙/S320出口分開,沿G108行駛至平遙即可。
南大街:
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線,海說神聊起東、西大街跟尾處,南到大南門,以古市樓貫串南海說神聊,街道兩旁,老字號與傳統名店肆林立,是最為茂盛的傳統貿易街,清朝期間南大街節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
古城墻:
平遙城墻始建于西周宣王期間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擴為“十二里八分四厘”大約6.4公里,變夯土城垣為磚石城墻。明清兩代先后有二十五次維修,城墻平面呈方形,周長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頂寬3—5米,墻身素土夯實,外包青磚,內墻磚砌排水槽77個。墻頂外筑2米高的垛口墻又稱擋馬墻,設垛口3000個,敵樓72座,內砌女兒墻。四隅譙樓四座,東城墻上有點將臺,東南角城頂上筑奎星樓和文昌閣。是古時主要的軍事要塞。
迎熏門城樓:
平遙有古城門六道,工具各二。鳥瞰平遙古城,形統一只欲行未動的烏龜,頭南從頭至尾海說神聊,工具四門對比為龜之四足,平易近間故有“龜城”之說。南門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過,從而激發了古代文人“龜前戲水,山川向陽,城之攸建,以此為用”的感傷。烏龜是吉利、長命的象征,“龜城”之說源于前人對“四靈”的崇敬,“龜城”也寄意安如盤石,長治久安。
平易近居建筑:
平易近居建筑結構嚴謹,軸線明白,擺布對稱、本家兒次分明、輪廓升沉,外不雅封鎖,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厚鄉土頭土腦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繪聲繪色,對研究這一期間的社會形態、經濟布局、軍事防御、宗教崇奉、傳統思惟、倫理道德的人類棲身形式有主要的參考價值,是迄今漢平易近族地域保留最完整的古代居平易近群落。
城隍廟:
平遙城隍廟城隍廟街中段,始建于明洪武初,當作化中重建。清代鄭板橋宰濰縣,重建城隍廟并撰有《創修城隍廟碑記》。現在以城隍廟街的肉火燒最為有名。城隍廟以城隍正殿為中間,集六曹府、地盤堂、灶君廟、財神廟四大部門構成,建筑規模弘大,殿宇建筑保留無缺,在國內縣級城隍廟中當屬珍品。
END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