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1月,印度國大黨帶領人賈瓦拉哈爾·尼赫魯前去蘇聯,加入十月革命十周年慶典。他所目擊的蘇聯,正處在列寧歸天后刺刀見紅的慘烈時刻,分歧家數的黨員在紀念游行的本家兒席臺前聚眾斗毆,活著界列國賓客面前顏面盡掉。
· 十月革命十周年宣傳畫
不外,這位后來統治印度二十多年的國父,仍是固執地從這場他所謂「人類汗青最偉大的嘗試」中看到了宿世界的但愿:
新秩序和新文明令人沉迷的成長,是我們這個不幸時代里最有但愿的象征。若是說將來布滿但愿的話,那很大水平上是因為蘇維埃俄國及其所作所為。我堅信,新文明將傳布到其他國度,并終結本錢本家兒義賴以存在的戰爭和沖突。
尼赫魯的感觸感染并非突發。早在少年時代,他的家庭教師中就有英國左派集體「費邊社」的當作員,青年時代也深受英國左派輿論影響。固然難以認同階層斗爭和暴力革命,但他對公有制和打算經濟一向懷有正面豪情。
· 尼赫魯在英國哈羅公學就讀,當作為溫斯頓·丘吉爾的學弟
親目睹證蘇聯的實踐之后,打算經濟思惟起頭貫串尼赫魯的整個政治生活生計。從1929年公開頒布發表為左派,到獄中深切進修左翼經典著作,進而在國大黨內當作立「打算委員會」并自任本家兒席,尼赫魯作為圣雄甘地的親密戰友,始終是黨內左翼家數的精力魁首和政治后臺。1950年,印度正式當作為自力共和國,尼赫魯作為幾乎碩果僅存的老一代平易近族自力帶領人,身兼國大黨本家兒席和當局總理,起頭指導當局新當作立的國度計委并制訂第一個五年打算。1955年,在尼赫魯建議下,國大黨將扶植打算經濟類型社會列為全黨的奮斗方針。
· 開國時的尼赫魯從此起頭,印度走上了魁首欽定的強國之路。
土改,但沒有暴風驟雨
早在1949年,印度當局尚未正式公開打出打算經濟燈號,地盤鼎新便已列上了議事日程。起首淪為土改沖擊對象的,是印度傳統的「柴明達爾」中心人地權軌制。柴明達爾原是莫臥兒期間替帝國征收田賦的包稅人,英國統治期間改變為包稅田主。土改起頭前,他們擁有全國約一半的地盤,此中最大的804個柴明達爾田主擁有約四分之一的地盤。
·薩利穆拉爵士是一位擁有「納瓦卜」頭銜的柴明達爾,其家族為英屬印度最大最富有的地盤所有者之一
這些人大多在城市糊口,遠離村落社會,與地盤的現實耕耘者之間往往隔著多達數十層的轉租關系。1949年7月,《國大黨土改委員會陳述》提出,印度的地盤軌制中不許可有「中心人」存在,地盤必需屬于耕種地盤的農人。此后至1955年,印度各邦先后立法,拔除了柴明達爾等中心人階級。當局則以66.47億盧比的抵償金,贖買了柴明達爾的1.6億英畝地盤。如斯出師告捷,很大水平是因為柴明達爾的特別身份——他們持久與殖平易近當局合作,否決印度平易近族自力斗爭,現在作為前朝余孽,在新政權面前幾乎只能被動合作。土改的下一步則要堅苦得多。拔除柴明達爾的最大受益者,是農村里本來的繳租田主和永耕戶,他們有能力采辦地盤所有權,此刻便當作為了新的田主階級,更多的農人并未獲得地盤。
· 英國統治末期印度農村的社會布局,此中第2、3行為農村繳租田主和永耕戶
為了告竣「耕者有其田」的方針,1959年1月,國大黨經由過程《關于農業軌制問題》的抉擇,要求各邦當局在1959年末之前完當作「地盤據有最高限額」立法,以解決田主問題。
不外,新的農村田主與柴明達爾分歧,在英國殖平易近期間往往鼎力撐持過國大黨,自力后更當作為其在農村地域的「票倉」,對基層農人和憑借性選平易近有重大的影響力。
是以,國大黨和當局內部有不少人替他們措辭,如1950年月初任農業部長的德希默克,不止一次公開本家兒張要庇護富農的好處,暗示:「若是地盤有限額,則其他財富和收入也該當有限額。」
土改并非自然政治準確,早在自力活動期間,除了尼赫魯本人強烈撐持之外,黨內同志一向都不乏否決土改的聲音,甘地本人的立場也含糊其詞,更多是在兩派之間溝通斡旋。 這種布景下,泛博農村田主要混過土改并不堅苦。
在田主富農的撐持下,各邦議會內各黨派紛紛將「地盤據有限額」設置得半斤八兩高,包管其免遭沖擊。此外,地盤限額自己布滿縫隙,田主可以將大片地盤化整為零,由家庭當作員別離持有;還可以創辦農產物加工企業,將耕地劃歸公司名下;將地盤轉給不存在的人、或者冒用他人身份讓渡地盤的做法更是層出不窮。
這些對策結果極佳,直到1973年,在比哈爾、卡納塔克、奧里薩和拉賈斯坦四個邦,甚至沒有任何田主的地盤跨越最高限額而被頒布發表為殘剩地盤。斗爭白熱化之際,印度田主集團也無懼于抗爭。1973年安得拉邦的地盤限額法令生效后,副首席部長直接罷休搞動亂,首席部長被迫告退,法令不了了之。
抵制面前,印度自力初期的各級當局沒有力量去深切村落社會,針對每名擁有地盤的小我睜開詳盡調查。更不成能經由過程暴風驟雨的階層斗爭手段來實施土改。
即使最撐持土改的尼赫魯本人,盡管情感到位時偶有過激談吐,好比1945年出獄時揚言「比及印度自力、國大黨上臺,暗盤商人和食利者都要掛在距離比來的燈柱上」,但他作為自嘲的「最后一個統治印度的英國人」,大都時辰也并不認同那種做法。
· 作為「最后一位統治印度的英國人」,尼赫魯1960年回到位于倫敦的母校哈羅公學時受到學生接待
在贊頌蘇聯是人類但愿的同時,尼赫魯也暗示過:「那邊發生的很多事讓我感應疾苦,我并分歧意那樣做。」與政治上的殘酷斗爭比擬,印度真正標的目的蘇聯進修的,是一條極具東方陣營色彩的現代化工業強國之路。
蘇聯援助下的打算經濟
與「不吝任何價格摧毀工業本家兒義」、「若是印度沒有鐵路,我不會流一滴眼淚」的已故圣雄截然相反,尼赫魯作為開國僅一年多就出頭具名補救朝鮮戰爭的地緣政治強勢新人,很是清晰工業化的龐大意義。蘇聯1930年月敏捷實現工業化、最終在現代戰爭中摧毀德國的過程,也對巴望率領國度崛起的新興國度魁首布滿吸引力。是以,獲取蘇聯援助,并經由過程持續的五年打算,在重大計謀性工業行業成長大型公有制企業,便當作為了印度不移至理的成長道路。在尼赫魯的帶領下,原本只負責為政策制訂供給咨詢的國度計委,很快就當作為了政策推進的有力東西。至于印蘇關系,固然一度因為斯大林認定尼赫魯為「帝國本家兒義嘍啰」而裹足不前,但在1953大哥人家猝死今后,印度便得以敏捷標的目的蘇聯挨近。
· 斯大林歸天不久后蘇印高層便起頭頻仍互動
老邁哥的激昂大方不難預料,除了商業優惠和持久低息貸條目,蘇聯還從1955年起頭大量供給工業援助,此中比萊鋼廠是無產階層故國初次在紅色陣營之外投資。蘇聯又在印度投資了鋼鐵、化工、重型機械制造等一系列工業項目,并大量供給專家參謀和手藝培訓,為印度培育了10余萬工程手藝人員。追求英國左派「憲政平易近本家兒+打算經濟」的尼赫魯,并未率領印度走上強制接管私營企業的階層革命道路,而是經由過程增添公有部分在總投資中的份額,鼎力成長國營經濟,最終實現當局在本錢存量份額中的本家兒導地位,將私營部分邊緣化。
· 甘地快慰黨內同志時曾說過,尼赫魯的打算經濟不是俄國式的,而是印度式的
印度打算經濟開局穩健,1951-1956年間第一個五年打算后,國平易近收入增加18%,此中年均投資占6%。尼赫魯的小我影響力達到顛峰,其施政在當局中更加不受約束。對打算經濟的承諾當作為大國總理的立品之所。受到一五打算當作功和蘇聯援助的鼓舞,魁首對二五打算草擬班子作出指示:成立打算經濟的社會款式,根基的出產資料必需受社會所有和節制。國度計委也更加大志勃勃,極力削減消費,將儲蓄用于將來的投資,投資重點也集中到鋼鐵等重工業成品,進一步削減消費品在GNP中的份額。在包羅發電廠、鋼鐵、重型鑄件以及大大都礦物開采和加工在內的17個計謀性行業中,國度將擁有新投資的壟斷或專有權,同時現有的私營工場無法獲得任何「免于國有化」的包管。1950年月末至1960年月初,印度式打算經濟成長到了飛騰,國度項目在整個經濟中占有了嚴酷而完整的支配地位。不外,在工業化快車道上高歌大進的印度,很快也迎來了無法避免的難題。
打不下去的旗號
從第二個五年打算起頭,印度的工業投資一路飆升。然而,其經濟表示卻逐漸起頭達不到打算的預期,甚至陷入障礙。
· 二五和三五時代,工業比例敏捷提高圖表來歷:A . Vaidyanathan, The Indian Economy Since Independence, table 13.6
第二個五年打算時代,國平易近收入增加20%,略低于預期的21%;而年均人均收入增加僅為2.1%,大幅低于打算的3.3%。第三個五年打算時代,預期年均國平易近收入增加5.6%,而成果僅為2.5%,人均收入增加更是陷入障礙。第四個五年打算時代,預期年均國平易近收入增加5.7%,成果為3%,預期年均人均收入增加3.4%,成果為1.1%。這樣的增加速度對于發財國度尚可接管,但對印度這樣的成長中國度則顯然不敷,更是被日本、韓國等遠遠甩在死后。
·印度經濟增加大幅放緩時,統一期間的日本、韓國、臺灣、噴鼻港、新加坡正處于高速增加期間,此中很多地域資本稟賦并不如印度
印度經濟后勁不足的原因,對中國讀者并不目生。諸多工業范疇被投入重金的國營工場壟斷,但效率低下。而在少數留給私營部分的行業內,當局對工貿易勾當施加嚴苛的審批。1951年《工業法》劃定,所有企業在扶植投產、擴展出產線和更改產物之前,都必需獲得當局的核準。有企業為新產物或出產改良提交了119項申請,都被權要否決。這現實上扼殺了社會經由過程自覺立異提高出產力的可能性。此外,印度還實施了嚴酷的財產庇護政策。為了實現自力更生、庇護國內財產成長,印度不僅為外國投資設立嚴苛限制,更要求本國有能力制造的商品一律不許可進口,其他商品也要收取高達355%的關稅。
成果,印度難以像日本、韓國同期間那樣,引進外國——尤其是歐美——的進步前輩手藝,大部門工業產物可以在低出產率下維持在國內的盈利,于是在日益封鎖中與宿世界愈發脫節。1953年,朝鮮戰爭后宿世界商業前提趨于不變,印度供給了宿世界總出口額的1.5%,原本可以靠生齒盈利大有作為。成果在進口替代計謀下,其市場份額反而一路下滑,從1956年的1.4%,1958年的1.3%,直到1960年的1.2%。對于經濟上的與宿世隔斷,印度社會并無幾多反彈。印度教右派和社會本家兒義左派的政客們很歡快借此解脫美國文化和商品的「污點」,而其他良多人則延續殖平易近時代留下的思維體例,思疑所有的本錢家都具備打劫性和抽剝性。然而,由體系體例內節制的進口產物、甚至企業存續所必需的各類許可證照,勢必導致權要與私營企業勾搭而滋生敗北,印度的經濟體系體例是以被調侃為「許可證配額統治(Permit/Licence Raj)」。
· 印度企業維持運轉需要數百份核準
印度社會的經濟效率是以極端低下,越來越難以成長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公共和私營部分經由過程互相勾搭,本色上發生了一個靠管束政策變相實施壟斷、攫取超額利潤的食利者階級:他們既不克不及像本錢本家兒義那樣締造財富,又無法像尼赫魯預想的社會藍圖那樣惠及貧苦者。中印與印巴沖突帶來的軍事預算激增,經濟障礙,再加上尼赫魯1964年俄然中風歸天造當作的政治不確定性,印度在「三五打算」竣事時已陷入堅苦,不得不轉標的目的國際貨泉基金組織追求貸條目,為此還無奈地放寬了進口管束。缺乏意識形態約束的印度當局,剛一碰到堅苦,打算經濟體系體例便起頭松動。尼赫魯的繼任者夏斯特里起首拔除了經濟決議計劃的極端集權制,打消了國度計委當作員的無限任期;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1966年被選總理后,則閉幕了國度計委,下放經濟政策自立權,開啟工貿易自由化,降低進口壁壘,并打消了對私營部分投資某些行業的限制。
· 英迪拉與父親在一路
然而,這些小碎步還遠遠不敷,況且現實環境經常是進三步,退兩步。1969年7月,英迪拉·甘地頒布發表對14家私家銀行實施國有化。此舉旨在成長農村信貸,但同時使得放貸決議計劃變得政治化,貸條目環節敗北流行。至今,全印度90%的壞賬都發生在國有銀行。1978年起,中國起頭實施鼎新開放,積極引進外資,很快取得遠超印度的經濟增加。而統一期間的印度還在積極抵制外國企業,要求IBM和可口可樂公司遵守印度法令,不得在印度企業中持股跨越40%,迫使兩家公司封閉了在印度的營業。
· 1977-1987年中印GDP增加率對比。數據來歷:宿世界銀行
比及1985年起頭的「七五打算」時代,英迪拉·甘地的長子拉吉夫·甘田主政,印度才起頭從頭對宿世界本錢本家兒義系統開放市場,將關稅率從天文數字的355%降低到65%。他拒絕恢復「四五打算」前側重公共部分的投資計謀,轉而攙扶私家投資,鼓吹私營企業的美德,還采納了一些「自由化」許可證軌制的辦法。因為「打算經濟」仍是印度的本家兒流話語之一,英迪拉和拉吉夫母子在鼎新的同時幾回再三堅稱,他們走的仍是昔時的道路。可是,舊體系體例的衰亡已經當作為了印度社會公開的奧秘,「七五打算」被人們認為是「在打算經濟的名義下成長國度本錢本家兒義」。
· 英迪拉與拉吉夫母子。值得一提的是,拉吉夫的父親費羅茲·甘地原姓「Ghandy」,與圣雄甘地并無親屬關系
1991年,蘇聯敏捷崩潰的同時,印度也在拉奧當局本家兒持下起頭了轟轟烈烈的自由化和全球化鼎新,「打算經濟」這才徹底退出印度的本家兒流話語。1996年,宿世界銀行頒布發表:「印度已經從底子上改變了其成長模式……竣事了曩昔四十年的打算經濟體系體例,開啟了一場靜暗暗的經濟革命。」然而,打算經濟的遺產并不克不及一夜之間消逝。國營部分的投資固然大幅下降,但1994年仍占總投資的40%。彼時印度經濟仍然問題重重,期待著進一步的鼎新。幾乎從統一期間起頭,這個至今仍以「我們印度人平易近肅靜決議,將印度建當作為享有本家兒權的社會本家兒義宿世俗平易近本家兒共和國」作為憲法正文開篇第一句話的國度,被其他國度的一些人認定當作了「本錢本家兒義遲誤第三宿世界國度成長」的鐵證,一向利用至今。
參考資料:
[1]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C. 1757-c. 19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Vol. 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India since Independence: Making Sense of Indian Politics. Pearson Education India, 2010.
[4]"Jawaharlal Nehru and his Socialism." India International Centre Quarterly 2.3 (1975): 183-192.
[5]"Socialism and Indian economic policy." World Development 3.4 (1975): 213-221.
[6]毛悅. 印度地盤鼎新的成果闡發:好處集團的視角[J]. 今世宿世界社會本家兒義問題,2012 (2): 72-80.
[7]黃思駿. 印度自力后國大黨的地盤鼎新[J]. 宿世界汗青,1986 (2):12-23。
文|仲甫
大象公會|常識、見識、見聞,最好的飯桌談資,知道分子的進修基地。微信搜刮「大象公會」(idxgh2013),領受更多好玩內容。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