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實際上代替了聽力低下,而不是起到增強聽力的作用該裝置是一種小型鈦植入物,通過手術植入耳后,然后開始骨整合,即鈦與顱骨結合的過程。幾個月后,通常成人約3個月,兒童約6個月,粘結過程完成,并在植入物上安裝外部音頻處理器當音頻處理器接收到聲音時,聲音被傳送到鈦植入物上。植入物振動,這種振動通過顱骨傳導到內耳。對于聽力正常的人,這些振動通過外耳和中耳傳導到耳蝸,但通過顱骨的振動也能以同樣的方式模擬耳蝸。骨錨式助聽器通常對傳導性聽力損失患者有幫助,因為它們完全繞過了外耳和中耳,對那些由于耳道感染或炎癥而不能佩戴傳統助聽器的人也有幫助在某些情況下,骨頭固定式助聽器也被那些只有一只耳朵聽力受損的人使用,這種情況被稱為單側聽力損失,盡管使用一種稱為CROS(信號對側路由)助聽器的專用外部設備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中耳植入物是另一種植入式助聽器。聲音由外部麥克風接收,佩戴的音頻處理器位于耳后。聲音被解釋并轉換為電信號,通過皮膚傳輸到內部植入的接收器接收器通過電線將信號傳輸到植入中耳的小型傳感器,傳感器會根據信號振動,這些振動被傳導到內耳并被視為聲音。人工耳蝸也經常被歸入助聽器植入物的范疇,雖然它們的工作原理非常不同,實際上是聽覺的替代品而不是助聽器。就像中耳植入物一樣,人工耳蝸有一個外部麥克風來接收聲音。這些聲音由語音處理器進行分析,它可以區分語音和其他噪音,并過濾掉這些其他聲音聲音通過電纜傳送到外部發射器,它將信號傳輸到植入的接收器,然后將電信號發送到植入耳蝸的一組電極上,電流被傳輸到耳蝸中的神經,然后傳到大腦,在那里它被視為聲音這并不能恢復正常的聽力,因為許多聲音被有意過濾掉,用戶對聲音的感知是由少量電極產生的,而不是由耳蝸中成千上萬的毛細胞產生的,但是使用者通常會恢復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耳蝸植入物可用于嚴重聽力損失或完全失聰的人,只要他們還有正常的聽覺神經,由于它們完全繞過了大部分正常的聽覺系統,直接將信息傳送到神經系統,這些植入物對于從小就聾的成年人來說通常是無效的,因為如果大腦沒有接收到聲音來解釋聲音的話,它在兒童時期就無法正常發展
所有的聽覺功能都是基于對耳蝸振動的檢測。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