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爐是一種用于熔化金屬的電爐。它通過使用交流電磁線圈(又稱電磁感應)產生熱量。它們通常出現在廢金屬工業中 無芯感應爐的銅線圈由鋼屏蔽和磁屏蔽保護,并通過特殊冷卻塔的循環水保持冷卻。感應爐是第一臺它于1877年...
感應爐是一種用于熔化金屬的電爐。它通過使用交流電磁線圈(又稱電磁感應)產生熱量。它們通常出現在廢金屬工業中

無芯感應爐的銅線圈由鋼屏蔽和磁屏蔽保護,并通過特殊冷卻塔的循環水保持冷卻。感應爐是第一臺它于1877年在意大利發明,1927年在英國首次使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對鋁鑄件的需求顯著增長,感應爐才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電磁感應是使感應爐工作的過程。它最早于1831年由邁克爾·法拉第發現。在感應過程中,電流通過金屬線圈,產生磁場。當金屬被引入磁場時,電流通過金屬并使其加熱。這一過程最常見的家庭用途是在碾米機中。裝有大米的鍋放在金屬線圈上,然后依次加熱。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無芯感應爐,第二種是槽型爐。這兩種爐都在21世紀初使用無芯感應爐的銅線圈由鋼和磁屏蔽保護,并通過特殊冷卻塔的循環水保持冷卻。在線圈上方放置一層耐火材料或難以熔化的材料,并加熱至所需溫度。坩堝,這是一個由耐熱材料制成的熔爐,在耐火材料的上方。待熔化的金屬被放置在坩堝內,電磁爐產生的熱量使廢料熔化。槽型感應爐也可稱為芯型感應爐。它的功能非常強大與無芯爐類似,除了增加加熱的芯。槽形爐最初用作熔融金屬保持架,但在熔化溫度較低的金屬時,這兩種類型的感應爐都會在金屬熔化時產生自然的攪拌運動,磁場和電流的牽引力導致了材料的產生向不同的方向搖擺。這種攪拌對于保持金屬的完整性是必不可少的。無芯熔爐產生更劇烈的攪拌,而眾所周知,通道表面的湍流較少。熔化后將熔融金屬倒入模具中。有些澆注方法完全由人手操作,有些是人工干預的機械方式,而有些則是完全自動化的。機械系統對大型項目更有效,而手動澆注方法更適合于小批量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