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奧地利哲學家,生活于1889年至1951年,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1939年至1947年,他是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哲學的常駐教授。兩個當代哲學運動都歸功于他——...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奧地利哲學家,生活于1889年至1951年,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1939年至1947年,他是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哲學的常駐教授。兩個當代哲學運動都歸功于他——邏輯實證主義和普通語言哲學。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是一位在劍橋大學教書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奧地利家庭。他從小就投身于哲學,許多學者根據他的年齡將他在這一領域的貢獻分為兩到三個不同的時期。他出版的著作很少,但他的兩部著作卻聲名狼藉他的早年生活集中體現在長達75頁的《邏輯哲學論著》中,這是一本拉丁文,寫于1921年,時年32歲。這是維特根斯坦試圖調和先驗論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嘗試,以論據或原則為基礎的信仰,以原子論為基礎,把所有心理事件簡化為簡單的要素。試圖發現語言背后的邏輯及其與現實的關系,它被認為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它的出版是如此的具有里程碑意義,以至于許多學者認為它通過解決哲學的關鍵問題而終結了哲學他人生的第二個時期是出版方面的一個基本上不活躍的時期。在維特根斯坦在劍橋教書的18年里,他的講課內容常常是為他在《圖坦卡圖》的寫作中犯下的錯誤而苦惱,他的教學方法使他的學生們目瞪口呆,因為他能夠回答他們提出的一些深刻的問題,而完全忽視了其他問題。他在劍橋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重新編寫了《特拉塔圖斯條約》的筆記,并出版了第二本出版物。他那一時期的課堂筆記被編成了《藍皮書》(Blue Book),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使他認為《論語》有一個固有的缺陷,1936年,他開始研究一個修復它的計劃,最終導致了《哲學研究》的產生。這部維特根斯坦的新杰作于1948年完成,離他去世只有三年,并于1953年在死后首次出版,1999年又獲得了更廣泛的發行量,《哲學研究》693頁,由三種不同的文體組成,第一部分是本書的主體部分,第二部分是由他的編輯增加的。大部分的作品都解釋了他在《原著集》中的原創性思想是如何建立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語言理想之上的,而不是語言的普適用法從1946年到1951年去世,他對這項工作的最后貢獻被認為是他哲學思想的第三個不同階段,在那里他最認真地處理認識論問題,或人類知識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