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吉德是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自傳體或半自傳體的,涉及如何調和自我的性和精神方面的問題。道德約束和知識自由是他在作品中經常相互矛盾的重要概念寫作風格簡單而稀疏,但具有深刻的...
安德烈·吉德是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自傳體或半自傳體的,涉及如何調和自我的性和精神方面的問題。道德約束和知識自由是他在作品中經常相互矛盾的重要概念寫作風格簡單而稀疏,但具有深刻的情感深度,需要大量的字里行間的閱讀。

安德烈·吉德1893年至1894年在北非1869年11月22日,吉德出生在巴黎的一個法國新教徒家庭。他的父親是巴黎大學的法學教授,在吉德11歲時去世。他在諾曼底度過童年,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寫作。他的第一部小說,
安德烈·沃爾特的筆記出版于1891年。吉德在1893年和1894年在北非度過,在那里,他認識了愛爾蘭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并與之成為朋友。他在北非期間發現了自己的同性戀,并與當地一些男孩有了第一次同性戀經歷。作為一個在嚴格的新教家庭長大的同性戀者,他個人的道德斗爭影響了他后來的大部分作品他回到法國不久,母親過世,1895年他與表妹瑪德琳·朗多結婚他在《海峽是門》(Strait is the Gate)(1909年)和《馬德琳》(1951年)中寫下了他與馬德琳(Madeleine)(1951年)的未完婚經歷。在結婚期間,吉德寫了大量的文章,1896年擔任了拉羅克·拜格納德(La Roque Baignard)的市長,并幫助創辦了文學雜志《新法國評論》(New French Review),1908年,吉德最著名的著作之一《不道德者》以他在阿爾及爾的經歷為基礎,于1902年首次出版。1918年,吉德和他的年輕情人馬克·阿萊格瑞特私奔到倫敦,他是婚禮上伴郎的兒子。馬德蘭很生氣,在不在的時候燒毀了他的信件。在英國,他遇到了英國小說家多蘿西·布西,她將成為他的終身朋友,并將他的作品翻譯成英語。他有一個女兒,凱瑟琳,1923年與伊麗莎白·范瑞斯伯格在一起。馬德琳于1938年去世。在20世紀20年代,他變得越來越出名,激勵了加繆和薩特,1925年,他公開反對對罪犯的不人道待遇,并在1926年以Allegret的方式訪問法屬赤道非洲時,譴責法國商業利益對當地人和資源的剝削。1926年,吉德出版了一本自傳《如果死亡》1930年代,紀德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發表反法西斯的文章和演講,但1936年蘇聯之行后,他放棄了新的政治派別,在那次訪問中,他意識到實際的共產主義并不符合其理想,他活了下來1942年至1945年在非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于194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51年2月19日在巴黎逝世。除了他的小說作品外,他還出版了許多期刊,一些評論家認為他最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