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游戲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視覺藝術家經常使用電子游戲的概念和技術為畫廊和博物館創作裝置,并在互聯網上為更廣泛的觀眾發布藝術作品創造一個視覺藝術作品。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迫使觀眾重新思考有關...
電子游戲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視覺藝術家經常使用電子游戲的概念和技術為畫廊和博物館創作裝置,并在互聯網上為更廣泛的觀眾發布藝術作品創造一個視覺藝術作品。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迫使觀眾重新思考有關游戲、藝術和感知的概念。

手持電子游戲許多視覺藝術家經常從電子游戲的創意和圖像中獲得創作靈感。在2011年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一個裝置中,中國藝術家馮夢博用視頻藝術來表達他對中國歷史的看法。孟博的電子游戲藝術被投射到兩個屏幕上,每個屏幕上都有它有53英尺(約16米)寬,觀眾在游戲中需要在兩個屏幕之間來回切換,如此費解和費力以至于幾乎沒有人能贏玩電子游戲。電子游戲藝術通常會使游戲幾乎不可能獲勝,從而與競爭觀念相矛盾。然而,這些"游戲"所完成的是觀眾的強烈參與。在裝置上在使用大屏幕的地方,觀眾會覺得自己進入了一個獨特的世界在這種環境下觀看電子游戲藝術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不同于在電腦上玩電子游戲,雖然有些電子游戲藝術家會把他們的作品放在網上,但有些視覺藝術家從頭開始設計他們的游戲藝術,而其他人則不羞于從現有的電子游戲中借鑒思想或元素。視頻藝術也可以被修改或"改造"藝術,即藝術家采用現有的游戲或游戲概念,并用它來表達創意。一位自稱為Arcangel的藝術家因使用Moding而聞名。2002年,他使用了
超級馬里奧兄弟創作了一幅由云層組成的藝術品,馮夢博創建了一個基于視頻游戲《地震》的模型,游戲中的每個角色看起來都像藝術家。1961年,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推出了第一款電子游戲,2011年,這款游戲的售價為2000萬澳元,有人說,許多為電子游戲而創作的藝術都可以被稱為"藝術",盡管這可能是一個有爭議的立場。支持這一立場的專家指出,電影一度被認為是一種低俗的藝術形式
第一款電子游戲于1961年在馬薩諸塞州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