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ather大廈,有61只鐘。卡里隆鐘通常安裝在被稱為"鐘樓"的塔樓里,通常是一種戶外樂器。然而,一種叫做"卡里隆音樂會"的旅行卡里隆,"是2003年創作的,那年夏天在德國和荷蘭的許多地方演出。2006年,全世界至少有13只馴鹿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卡里隆鐘經常與它聯系在一起與教會團體合作,用來演奏圣歌。然而,也有為他們創作的原創曲目集,以及鋼琴音樂和其他作品的安排。美國作曲家塞繆爾·巴伯于1934年為卡里隆創作了一首組曲一種管弦樂樂器被稱為"鐘聲"或"管鐘",它是一種八度音階和懸掛在框架上的半根長金屬管的彩色排列。鐘聲安裝在輪子上,可以很容易地移動到位。編鐘是用生皮或銅錘演奏的生皮,有時被紗錘代替,會產生柔和的聲音,而黃銅槌則會產生更緊張、更集中的聲音。編鐘的聲音聽起來像教堂的鐘聲,有復雜的上下音調。它們的范圍從中C(C4)到一個八度半以上(F5)。持續時間由腳踏板控制。鐘聲在幾個著名的管弦樂作品中都有顯著的表現。它們出現在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俄羅斯人的配器》的結尾部分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鋼琴曲《基輔之門》(The Great Gate of Kiev)中,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的歌劇《帕西法》(Parsifal)的最后一幕中,以及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在《行星》(The Planets)中向"土星"(Saturn)致敬的最后一幕中也出現了編鐘。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