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昨天的文章,我們復習了長春高新,今天,我們看看高新的對手,安科生物。但其實這篇文章也并不是純粹寫安科,我們想通過安科,讓大家看一個趨勢,一個生物科技未來的趨勢,安科,正在處在這個趨勢上,也就是說,如果把眼光放到十年后,有可能安科會比高新發展得更好。
01 價值事務所
老二做得穩穩的
當然,先說說安科現在的業務,生長激素,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講到生長激素目前有三種劑型:粉針、水針和長效制劑,而粉針的治療效果是三者中最差的,因此粉針的增速有限,隨著時間拉長,粉針一定會被水針替代,短效制劑也會被長效制劑替代。
道理很簡單,打下一針的間隔時間更長,對患者來說自然更友好,誰想不停的打針呀。高新,是唯一一家三種劑型都有的公司,畢竟是龍頭嘛,市占率也因此最高,2019年達74%。
安科呢,在2019年8月之前都還只有粉針,9月才上市自己的水針,之前就生生靠著,原始的、效果最差的粉針,安科搶了15%的市占率,只能說明他優秀。而水針市場,由于之前只有高新一家,價格被定的高高的,安科一進來,有利于改變市場價格導向。
而他家的長效生長激素呢?有望在今年年底報產!也就是說,到了今年年底,安科就是國內第二家三種劑型都有的企業了!
目前,行業幾乎就是高新和安科,剩下的企業,很難對這兩形成威脅,所以呢,安科老二的位置穩穩的,但我們今天想說的,不僅僅是這個。
02 價值事務所
生物科技改變世界
2017年,諾華公司上市了世界上第一款CAR-T療法,這個療法的售價為:47.5萬美金(約合330萬人民幣)。
我們在文章:《只有天空才是這只股票的極限》講過,人體十分牛逼,它的免疫細胞,可以自動識別不合格細胞,從而攻擊它們。但面對癌細胞,往往就失效了,因為癌癥細胞可以躲、還會跑,還能不停的更改表面免疫細胞能夠識別的信號。
CAR-T,中的T,就指的人體免疫T細胞,這款療法就是把患者體內的T細胞提取出來,裝上一個可以識別腫瘤表面特殊的受體CAR的“設備”,再批量復制,輸回患者體內,于是,患者的免疫細胞就復工復產了,看到帶CAR的癌細胞就會主動去結合,然后揍他。
看到這里,用腳想也能知道,今后類似CAR-T這樣的療法,會越來越活躍,越來越多,畢竟,他是有針對性的靶向治療。想想傳統的癌癥治療,化療&放療?殺死癌細胞之前,先把你的正常細胞殺得差不多,完全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還不一定能夠殺干凈。
雖然很貴,貴得要死,但總比之前沒得救的好。
我們知道,傳統的化學藥十分容易仿制,也許你辛辛苦苦花幾十億研究出來的化學藥,一瞬間就被競爭對手抄了過去,只需要投入幾百上千萬人民幣,一個仿制藥就出來了。
因此,在國外來說,許多尖端醫學研發機構,研究出新藥以后,從來不想自己建公司生產銷售,而是賣給大型藥企。原因也很好理解,他們需要在新藥保護期內,快速的把藥推廣到全球,然后收回成本再賺取一些利潤。大型藥企,養著一大堆醫藥代表,只有他們才能有實力將一個新藥迅速推廣到全球,并且,他們也可以很快量產。
可是,比如前文所說的CAR-T療法,以及之前我們講過的基因療法,他們都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藥”,藥要批量生產就是個化工問題,十分容易,療法不一樣,需要從病人身上采集細胞最后輸回去,這個階段應該在醫院完成;而把采集到的細胞特殊處理,再復制,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在醫藥公司或者研究機構完成。
看到這里,大家有沒有發現,傳統的商業模式,失效了?
首先,這樣復雜的治療模式,醫藥代表點對點的對醫生兜售是沒有用的,以前開一款藥,醫生說開啥就開啥,這樣復雜需要多方配合的療法,醫生拍不了板,可能需要院長和“藥企”合作開辦xx療法中心,在那里面完成。
那這些醫藥代表,就沒有用了,其次,這樣的療法背后的生物技術,也不是目前的化學藥企所具備的,因此,《價值事務所》斷定,未來的醫療行業,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有些傳統大藥企一定會涼。
未來,一定是精準醫療的時代!而且,化學藥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舉個十分簡單的例子,我們病了,細菌引起的,醫生就會讓你輸抗生素,也許細菌就在幾個地方,卻讓你全身都泡在抗生素里,因此,傳統的老話:是藥三分毒。
精準醫療,可就不一樣了,所以,《價值事務所》在這里斷言,未來一定是精準醫療的時代,誰把握住了精準醫療,誰就可以有了未來。
可以看到的是,2019年上半年,諾華的一款基因治療藥獲得批準,2019年底,有兩款新的CRA-T療法向美國FDA提交上市申請。
03 價值事務所
安科的精準醫療
2015年,安科生物花2000萬拿下博生吉公司15%股份,2016年再次拿下5%股權,目前合計持有博生吉20%股權。且安科與博生吉開設合資企業,博生吉安科,其中安科持股49%,博生吉持股51%。
這個博生吉是個啥玩意兒?他的技術和美國、歐洲同步,其CAR-T療法更是在國內打遍天下無敵手!為國內領先CRA-T企業!
研發管線相當優秀,目前已經建成從質粒、慢病毒、一直到 CAR-T 細胞制備的全鏈條生產體系,是我國目前為止建設有最完備的全自動、全密閉 CAR-T 細胞生產線的企業 !!
目前最快的那個CD19CAR-T,有望2021年正式上線!
除了CAR-T免疫療法,公司還積極布局單抗相關領域,也就是靶向生物藥,公司從2010年便開始布局,其中Her2單抗已經結束臨床三期試驗,預期在今年報產,處于國內第一梯隊,僅次于復星醫藥的復宏漢霖和三生國健。
假設公司憑借先發優勢搶占 15%左右的市場份額, 則Her2單抗藥物的市場銷售額峰值有望達到 10.44 億。
公司的另一個單抗VEGF目前正在三期臨床,處于國內申報企業第二梯隊。假設安科上市后獲得 3%市場,銷售金額有望達 6.3 億。
當然,雖然安科也有PD-1,但進度太慢,目前才臨床Ⅰ期,君實生物、信達藥業、恒瑞藥業、百濟神州已經率先上市,后續還有復星等第二梯隊虎視眈眈,等安科的上市,黃花菜都涼了,上了估計也沒戲,可以不用看了。
04 價值事務所
總結
公司的生長激素有望貢獻源源不斷的現金流,近些年有望快速增長,比高新還能長得更快,而2020-2022年,正好是公司精準醫療開花的時候,從2010年就開始布局,10多年才開始收獲,真心的不容易。
由于公司水針放量超預期,我們調高對公司的預測,大膽預計公司 2020-2022 年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 250%,30%和 30%,則至2022年,公司利潤為7.33億,給予50倍市盈率,則2022年公司的合理市值為:366.5億。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 第八條 申請人應當根據市、縣級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門的規定,提交申請材料,并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申請人應當書面同意市、縣級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門核實其申報信息。 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齊全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門應當受理,并向申請人出具書面憑證;申請材料不齊全的,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材料。 對在開發區和園區集中建設面向用工單位或者園區就業人員配租的公共租賃住房,用人單位可以代表本單位職工申請。
···································^^····································
可以私聊我~
···································^^····································
···································^^····································
抗癌概念股查一下概念板塊很多,但要說有投資價值得看什么價格買,還得看他們的抗癌藥處于什么階段。如果已經通過臨床且獲批投產,那才是正真開始產生效益的,但往往這時候股價已高,獲利空間也小。最好是研發的新藥處于臨床最后一次試驗快結束時,而且前期試驗效果都不錯,且漲幅還不大的買入這樣獲利空間才大。或者新藥馬上獲得藥監局正式批文前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對于長春高新來說,這個春天是“成長的春天”。公司新近披露的年報顯示,公司2017年營收大增40%以上,歸母凈利增長36.5%。其中,長春高新基因工程藥品生產子公司金賽藥業營收大增50%,達到20億元以上,凈利潤大增38%,達到6.86億元。疫苗子公司百克生物扭虧為盈,實現營收和凈利分別為7.35億、1.25億,分別同比增長112.66%、68.42%。
需要指出的是,自2014年以來,長春高新經歷了重組人生長激素產品“濫用”門和山東疫苗事件,導致公司業績增速放緩。直到2016年,公司才出現業績企穩跡象,進而在2017年重新進入增長快車道,企業護城河得到加固。2017年,長春高新重組人生長激素市占率超過65%,比2007年的38%有明顯提升,特別是水針劑和長效生長激素壟斷市場。
一位要求匿名的私募人士向《紅周刊》記者表示:“特別是長春高新新品種‘重組人促卵泡激素’正在進行成熟的學術推廣,有望成為公司下一個10億的大單品。同時,公司的生長激素仍然有很大增長空間。”
不過,長春高新的競爭對手們正在生長激素領域向其發起攻擊,其在疫苗領域的成長穩定性還需要再確認,以及房地產業務可能變成“拖累”等。這些情況是否最終演變為長春高新“成長的春天”的危險變量?
長春高新拓寬生長激素“護城河”
據了解,國內生長激素市場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家衛計委數據顯示,我國14周歲以下兒童將近2.3億人。其中,中華醫學會統計我國兒童矮小癥發病率為3%,需要治療的矮小癥患兒近700萬,財通證券預計其適用人群約在400-500萬人,若考慮其他適應癥的使用和拓展,估計生長激素適用人群超500萬人。2017年治療人口在10萬人左右,市場規模30億元,市場滲透率約2%。根據美國生長激素市場規模158億元,市場滲透率達到14%。對比美國,國內生長激素還有7倍的成長空間。
當然,美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國內高。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7230元,接近1萬美元——約為美國的1/4。從美國的經驗來看,1萬美元是消費升級重要節點,財通證券認為未來至少有5倍增長空間。
有券商預計,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主要產品生長激素系列全年實現50%左右增長,其中水針+粉針產品實現營收超16億;另外公司2014年推出的長效產品收入約2.2億,增長74%;促卵泡素受高開影響收入增長超100%。
值得一提的是,長春高新長效生長激素為全球首個長效產品。同時,公司在生長激素產品方面,拓展了八個新的適應癥,其中1個IV期臨床研究、2個臨床Ⅲ期、4個臨床Ⅱ期,還有1個在臨床申請。
在市場方面,長春高新生長激素銷售遍布國內30個省和海外17個國家和地區,公司擁有亞洲最大的長效、水針劑、粉針劑三大系列生長激素生產基地。
因此,長春高新生長激素面臨的競爭情形是這樣的:水針劑在國內市場沒有競爭對手,國內潛在競爭對手安科生物的水針劑在報批生產階段,有券商預計2018年可能上市;國際競爭對手諾和諾德補充申請審評審批狀態。長效生長激素未來3年內沒有競爭對手,潛在競爭對手安科生物的同類產品仍然在臨床Ⅲ期階段。
下一個10億大單品的想象
長春高新2017年全年營收約41億元,有券商預計,長春高新2015年推出國內首創的重組人促卵泡激素產品,有望成為該公司繼生長激素水針劑之后的下一個10億大單品。
目前,國內銷售促卵泡激素的公司主要是默克雪蘭諾、麗珠集團和長春高新,這三家公司貢獻該市場的95%以上的銷售額。2016年數據顯示,城市公立醫院促卵泡素銷售額為16.29 億元。若長春高新在此市場取得替代進口產品的完整勝利,其銷售額將在10億元以上。
目前,長春高新重組人促卵泡激素產品主要挑戰進口產品默克雪蘭諾重組人促卵泡激素的水針和粉針劑,以及國內麗珠集團尿源性促卵泡激素。因為重組人促卵泡激素相對于尿源性促卵泡激素具有安全性高、污染少、副作用小等產品優勢,尿源性促卵泡激素銷售呈現停滯甚至萎縮的趨勢。目前國內城市公立醫院促卵泡激素市場重組人促卵泡激素約占67%,尿源性約占33%。
據了解,長春高新重組人促卵泡激素產品在2016年甫一進入市場就取得約1%的市場份額,當年在城市公立醫院端銷售額達到2057萬元。有機構估計,該產品在2017年銷售收入約4500萬元,翻了一倍多。
另外,從2017年長春高新重組人促卵泡激素中標江蘇、江西、湖北、遼寧等省份價格對比來看,長春高新重組人促卵泡激素平均價為242元,低于默克雪蘭諾中標均價251元,要明顯高于麗珠集團中標均價131元。與進口產品相差10元,一方面預示了長春高新同類產品的降價空間,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開拓市場的速度。而和國內尿源性促卵泡激素的較大價差,更加印證了以上的邏輯。
以上要求匿名的私募人士向《紅周刊》記者表示,“隨著政府二孩政策的推進,生育需求提升。另外,由于環境污染惡化和生活壓力的加大,不孕不育率仍然在飆升,市場空間繼續擴大;進口替代是公司重組人促卵泡激素重要發展方向。”
疫苗、房地產業務等或成為“拖油瓶”
長春高新新的大單品能否成真還需要市場的驗證,而占長春高新營收近1/6的疫苗產品,似乎不該忽略。但私募人士對《紅周刊》記者表示,“長春高新疫苗產品與公司協同效應相對較弱,國內市場同類產品競爭很激烈,目前公司疫苗只能是養活公司的產品”。
不只疫苗,長春高新的房地產業務也遭遇“成長的煩惱”。長春高新房地產業務2017年在公司收入占比只有15%,但是收入規模也有6.16億,毛利也有2.6億元。2017年房地產收入同比增速有所放緩接近11%,然而2016年、2017年成本持續維持20%以上的同比增速,其中毛利增速最近兩年為個位數,毛利率更是連續兩年負增長,并有加快趨勢。如(表1、表2)
表1長春高新房地產業務收入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于萬得資訊
表2長春高新制藥、房地產業務收入占比(%)
數據來源于萬得資訊
以上私募人士向《紅周刊》記者表示,“長春高新成長重點主要是子公司金賽藥業,其中金賽藥業股權的問題或成為市場的關注焦點。”記者了解到,金賽藥業成立之初,當時金磊以技術入股30%,長春高新以資金和土地入股70%。截至目前,金賽藥業的股權結構,長春高新持有70%、金磊24%和林殿海6%。
在職業投資人看來,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大環境下,長春高新房地產業務在房地產領域的成長性幾乎可以預料。他們最擔心的其實是金賽藥業未來的股權調整出現不確定性。
二級市場也顯露一些跡象。在年報披露后,長春高新未能阻擋股價回調趨勢。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