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今天(4月18日),愛因斯坦這個偉大的腦筋永遠遏制了思慮。無論是他生前仍是死后,都有很多人對諾獎委員會沒有因相對論而給愛因斯坦頒獎耿耿于懷,甚至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遺憾。對愛因斯坦本人來說,諾獎委員會對相對論的立場也是令他不快的。
撰文 | 董潔林(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手藝政策研究中間兼職研究員)
經常聽見一種說法,或人有超越本身諾獎之上的當作就。若是有人問那為什么沒有兩次獲諾獎呢?回覆就是,諾獎委員會劃定不給一小我兩次獎,你看,愛因斯坦不也沒有得兩次獎嘛。
這種說法的邏輯顯然有問題,用此邏輯套在任何一位諾獎獲得者頭上,都可得出該人與愛因斯坦并駕齊驅的結論,這當然是好笑的。別的,上面關于愛因斯坦為什么沒有得兩次諾獎的詮釋也與事實相去甚遠。若是用這樣貌同實異的體例去拔高一小我,比直接踩他更為尷尬。
顯然,汗青上簡直有人不止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如居里夫人于1903年獲物理學獎,于1911年獲化學獎;也有人在統一個學科內兩次獲諾獎,如巴丁(John Bardeen)于1956年和1972年都獲得了物理學獎。可見諾獎委員會并無“一小我不克不及兩次獲獎”的劃定。
至于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汗青糾葛,因為已經跨越50年,包羅提名、會商等所有細節,諾獎委員會都早已公開了,任何人都可以申請閱讀這些汗青文獻。一些列傳作者已經做了這些功課,他們寫的愛因斯坦列傳都多幾多少涉及了這段故事。
1921年,愛因斯坦在維也納(來歷:wiki)
諾獎委員會的糾結
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1922年(補缺1921年份諾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諾獎委員會秘書給愛因斯坦的獲獎通知是這么說的:“在昨天的會議上,皇家科學院決議把客歲(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您,來由是您在理論物理學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您發現了光電效應心猿意馬律,可是沒有考慮您的相對論和引力理論的價值,未來這些理論獲得確認后再考慮。”這明白申明,等相對論被“確認”后,諾獎委員會愿意再次考慮給愛因斯坦授獎。
無論是愛因斯坦于1922年獲獎前仍是獲獎后,都有良多人因為相對論而提名他,但都被諾獎委員會一次又一次地否認了。那么諾獎委員會到底在糾結什么呢?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兩部門,狹義相對論是1905年完當作的,而廣義相對論是1915年完當作的。狹義相對論引入了兩個道理,即狹義相對性道理和光速不變道理,經由過程洛倫茲變換擴展了牛頓活動學。廣義相對論是關乎物質間引力和動力學的理論,發現了引力場和引力波概念,確立了等效道理和廣義相對性道理,然后應用黎曼幾何拓展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心猿意馬律。
相對論詮釋或預言了一系列很是有趣的現象,如水星近日點反常進動、光線引力偏折、光頻引力紅移,及引力波等。水星近日點反常進動是科學家們很早就不雅察到的現象,廣義相對論很好地詮釋了該現象。1919年光線在太陽四周彎曲的現象被發現了,而且其彎曲度根基合適廣義相對論給出的數值,于是良多科學家都相信相對論是靠譜的理論,之后愛因斯坦敏捷進入公家視野,當作為宿世界級學術明星,人們等候愛因斯坦獲諾獎的呼聲很高。可是,此時的諾獎委員會對相對論仍然持有戒心,認為該理論的撐持證據不足,一方面感覺那時已有的證據精度不敷,別的對峙要先發現“引力紅移”現象才考慮授獎。
佩斯博士(Dr.A.Pais)是一位優異的物理學家,在普林斯頓高檔研究院工作時與愛因斯坦有多年的緊密親密交往,他寫的愛因斯坦列傳《天主是微妙的》一書是比力權勢巨子的。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他閱讀過諾貝爾獎委員會有關愛因斯坦的檔案。
佩斯博士認為,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理論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獎是得當的。量子力學簡直是一種革命性的理論,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不僅引入了光量子這種劃時代的新概念,也有龐大的適用性。今天的太陽能財產,都成立在該理論的根本上。同時,愛因斯坦此次獲獎和諾獎委員會的措辭,也反映了那時諾獎委員會在公家壓力下的一種妥協。
1911年,32歲的愛因斯坦被Prague German University 聘為正傳授。上圖是愛因斯坦昔時在布拉格的住地。(供圖:哈佛大學趙平傳授,攝于2019年)
愛因斯坦在布拉格常去的咖啡館,在此和同僚會商問題,此時他正在構想廣義相對論。(供圖:哈佛大學趙平傳授,攝于2019年)
當然,良多列傳作者對諾獎委員會沒有因相對論給愛因斯坦頒獎耿耿于懷。有人認為諾獎委員會不喜好愛因斯坦的政治偏好,一些人甚至認為諾獎委員會有種族歧視傾標的目的。一位瑞典科技史傳授Aant Elzinga寫過一本名為《愛因斯坦的諾獎:幕后一瞥》的書。作者發現從1910年第一次被提名到1922年授獎,約60人次提名愛因斯坦,大都出于對相對論的推崇。
Elzinga傳授認為,愛因斯坦有三項工作都是諾獎級的,光電效應的量子理論、布朗活動統計理論及相對論。但他的問題無關愛因斯坦得幾回獎,而是問為什么諾獎委員會幾回再三決然拒絕因相對論授獎給愛因斯坦。
對此,Elzinga傳授研究后的詮釋是:1、諾獎委員會必需忠厚于諾貝爾的遺囑,該遺囑但愿獎勵與“發現或發現”有關的科學;2、諾獎委員會對一些弘大的科學理論出格警戒和排斥;3、諾獎委員會是保守的,他們要求新理論獲得充實的驗證后才考慮授獎。還有,他認為那時諾獎委員會的委員們也有小我的常識局限和成見。
我相信Elzinga傳授的結論是中肯的。近幾十年在公共中享有盛譽的宇宙學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估量也是諾獎委員會不喜好這種太宏偉旖麗的科學理論所致。但英國最終以它本身的體例賜與天才最高聲譽,把霍金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永遠與牛頓和達爾文為伍。
在1922年愛因斯坦的科學名聲如日中天的時辰,諾獎委員會一方面要對峙本身的“原則”,一方面要對公共有交接,實屬不易。
直到愛因斯坦歸天前后,“引力紅移”現象才起頭呈現比力有意義(但不敷精確)的測量成果。2015年,宿世界各地的千余位科學家合作發現了引力波,這是對相對論的最終確認,該團隊的三位本家兒要當作員2017年便獲得諾獎,這也算是諾獎委員會標的目的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份致敬吧。此時離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已經百余年,愛因斯坦也已作古60余年。
就諾獎委員會對相對論的立場,愛因斯坦應該是頗為不快的。1922年正在周游宿世界的愛因斯坦固然表達了對獲得諾獎的欣慰,但并未去瑞典領獎。1923年愛因斯坦的諾獎演說,講的是相對論而不是光電效應量子論。別的,按照他三年前與米列娃離婚時的商定,這筆獎金屬于前妻。
1921年,愛因斯坦與他的第二個老婆艾爾莎(來歷:wiki)
幸得一良知
值得一提的是,愛因斯坦從一位科學配合體之外的專利局員工,到在四、五年時候就登頂宿世界科學之巔,除了他本身出眾的才調和不凡當作就,普朗克(Max Planck)是他當之無愧的“貴人”。
后人都把1905年算作是愛因斯坦的古跡年,這一年他轉正當作為專利局的正式員工,完當作了博士論文,還頒發了光電效應量子論、布朗活動理論、狹義相對論和質能關系等多范疇的論文。此刻看這些當作就都長短凡的,但那時很少有人存眷。
昔時愛因斯坦的文章在聞名學術期刊頒發之后,年青的專利局三級手藝專員滿心等候著學界強烈熱鬧的會商和讀者雪片般的信件,但這種狀況并未發生。不僅沒有任何公共媒體報道,在同業內部,那時對這位專利局人員的奇思妙想存眷也不多。幾個月后,他才收到了第一封讀者來信,這位讀者就是普朗克。
多年今后,我相信愛因斯坦會感慨“有一位良知足矣”。比愛因斯坦年長20明年的普朗克時任普魯士科學院院長。他看出了愛因斯坦關于光電效應的量子詮釋與他本身的黑體輻射理論一脈相承,但他出格賞識的是狹義相對論這篇文章,他給愛因斯坦的第一封信就是關于狹義相對論的一些問題。后來普朗克提名愛因斯坦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再后來又提名愛因斯坦為德國物理學會會長,并多次提名愛因斯坦為諾獎候選人。無獨有偶,普朗克于1918年獲諾獎,提名人恰是愛因斯坦。精確地說,他們同病相憐。
1931年11月11日,(從左到右)能斯特、愛因斯坦、普朗克、密立根、勞厄出席勞厄在柏林置辦的晚宴
最幸福的思惟
愛因斯坦若何對待本身的幾項當作就呢?
他相信量子力學是真正革命性的,這場革命的啟動者是普朗克,他本身做了一些經驗性原創理論,包羅光電效應的量子理論、量子比熱理論等。其實愛因斯坦平生花了大量時候思慮量子力學的問題,良多底子性的概念(如波粒二象性等)困擾著他。他像蘇格拉底一樣不竭地刨根問底,挑戰本身也挑戰別人。在這個過程中,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進獻是無與倫比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然認為量子力學是貧乏根基道理的經驗理論調集,但愿用“同一場論”把相對論、電磁學、量子力學等都編織當作一幅偉大的科學畫卷。
1935年5月4日,《紐約時報》刊發的新聞題目(來歷:wiki)
愛因斯坦認為狹義相對論只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學,是基于前人的當作就對已有理論的一種完美,這些前人包羅牛頓、麥克斯韋、玻爾茲曼、洛倫茲、龐加萊等理論物理學家,以及邁克爾遜等嘗試物理學家。這并非過度謙善,而是他對前輩和同時代同業的樸拙承認。他對本身一手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很是高傲,他說“這是我平生中最幸福的思惟”。
我也認為廣義相對論真正奠基了愛因斯坦千年科技史地位,從狹義相對論走標的目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是一只率領人類思惟翱翔的“頭雁”。很是遺憾,那時諾獎委員會沒有熟悉到這一點,那一代評獎人和愛因斯坦都沒有活到相對論的所有預言當作真的一天。于是,諾獎與幾百年才遇的偉大理論就這么鬼使神差地永遠當面錯過了。
若是說構建狹義相對論時愛因斯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創立廣義相對論的過程中,他逐漸從巨人的肩膀上走下來,本身釀成了巨人。
本家兒要參考文獻
1.A. 佩斯(A. Pais),《天主是微妙的》,科學手藝文獻出書社,1988年。
2.Aant Elzinga. Einstein’s Nobel Prize: A Glimpse Behind Closed Doors. 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 2006.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子欄目《返樸》原創,接待小我轉發,嚴禁任何形式的媒體未經授權轉載和摘編。
《返樸》,致力好科普。國際聞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聯袂擔任總編,與幾十位學者構成的編委會一路,與你配合求索。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系fanpu2019@outlook.com。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