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陸最古老的河道
1976年7月,20多名科學家、新聞記者構成了考查隊,對長江上源大巨細小十幾條河道進行了細心考查,為確定長江新泉源尋找證據。查勘成果表白:長江的泉源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本家兒峰西南側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多公里,而是6300多公里,是宿世界第三長河道。
而在接下來的考查中,科學家還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遙遠的地質年月,中國大陸最早降生的河道是漢江,而不是長江與黃河。大約在漢江降生7億年后,長江才呈現。并且在青藏高原崛起之前,長江還一度借漢江河流,西流青藏地域注入地中海和印度洋。
漢江,這條中國內陸最古老的河道,在漫長的歲月里清流奔涌,聲勢赫赫,不僅孕育出一片片平疇沃野,也見證了多平易近族的爭戰與融合,書寫了中國汗青上的輝煌篇章。
沿途眾納百川秦嶺和巴山的奉獻
從古至今,漢江之水之所以浩大不息,是因為漢江擁有浩繁悠長的支流,它們用連綴不竭的水流滋養著這條古老的大河。
從泉源到武漢漢口,到底有幾多河道投入漢江的懷抱,生怕很難計較。不外,在我環繞漢江畔流馳驅時,天天城市和不可勝數、巨細紛歧的河道相遇。
此刻我們看到的漢江,從陜西寧強縣起步,在陜西境內采取的有名有姓,且流程較長、流量較大的支流,就有褒河、湑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月河、旬河、蜀河、冷水河、南沙河、牧馬河、任河、嵐河、壩河。這些河道的泉源均在秦嶺南坡或大巴山海說神聊麓,從高山、森林跌蕩放誕而來,不僅讓古老的漢江擁有了撼天動地的氣焰,也形當作了漢江流域最為密集的河網。這些于千山萬壑中劈山為道的河道,一旦將滔滔水源呈獻給漢江,生命便宣了結結。然而很少有人注重到,在這些較大的支流背后的群山中,還有萬萬條較小的溪流匯入。
在漢江上游的陜西境內,最大的支流當屬在紫陽縣匯入漢江的任河。
2014年12月,我從紫陽縣城漢江南岸沿一條幽深的峽谷標的目的西南前行,試圖追尋任河的泉源。然而泰半天的馳驅,最終卻讓我只能在頭頂高山擎天、腳下碧流奔涌的毛壩鎮停下腳步。因為一位本地人告訴我,要尋訪這條漢江支流泉源,需要繼續沿高山峽谷標的目的南穿行一百多公里,進入四川和重慶。因為這條河的泉源在重慶城口和巫溪,并流經四川萬源。在從城口、巫溪海說神聊流匯入漢江的路上,任河平生都在大巴山深處穿行,并且它沿途所采取的25條支流,也都降生于莽莽大巴山。
在浩繁河道滋養下,漢江的膂力愈見充沛,在陜西安康境內的群山峻嶺中奔突前行時,發源于陜西商洛境內秦嶺山區的丹江,也在趕往漢江的路上。在丹江口水庫和南水海說神聊調工程建當作前,這條經陜西、河南,在丹江口匯入漢江的河道,一向連結著漢江最大支流的地位。
進入湖海說神聊,漢江大部門時候在廣寬的江漢平原上奔流,還有一些漢江的跟隨者則從鄂西山區群山深處和遙遠的南陽盆地而來,將它們一路匯聚的水流如數交付給漢江。此中有一條叫唐白河的漢江支流,泉源在距漢江260多公里的河南邊城縣七峰山,它仿佛是為了兌現某種承諾,不吝從伏牛山東麓標的目的南穿越南陽盆地,在襄陽匯入漢江。而在漢江海說神聊岸、總面積僅有3000多平方公里的湖海說神聊京山,境內竟有500多條巨細紛歧的河道,其短則幾公里,長不外百余公里,均經由漳水、豪富水、京江山、永隆河轉標的目的東南,也將每一滴流水悉數奉獻給了漢江。
行走在漢江兩岸,我老是看到青山環抱、綠水漫流的畫面,輕風吹過,那清亮的江面上泛起陣陣漣漪,讓人沉浸。這不禁讓我贊嘆,漢江呈現在中國大陸的汗青比長江、黃河要早幾億年,而今長江、黃河大大都河段慘遭污染,曾經擠滿江河的水生生物幾近絕跡,很多處所甚至連一片可供鸕鶿棲息的蘆葦、水草叢都難以保存,但漢江為何依然連結如斯潔凈?
若是從地質地輿角度上來看,亙古奔流的漢江之所以歷經幾億年仍擁有一江令人戀慕、迷戀的清流,最大的功臣仍是秦嶺和巴山。莽莽秦嶺既隔阻了海說神聊部高原滔滔南下的黃土,還用寬廣的肩膀掩蔽了來自蒙古高原的北風。沒有浩大黃土的南侵,又有溫潤如玉的天氣供草木繁榮發展,秦嶺巴山杰出的生態情況孕育的萬萬條涓涓清流,一塵不染,即是漢江永遠清純、迷人的面龐。
江漢平原見證楚國興衰
在漫長的歲月中,漢江孕育了兩塊富裕廣寬的平原,一塊是位于湖海說神聊的江漢平原,另一塊是位于陜西漢中市境內的漢中平原。
江漢平原西起宜昌枝江,東迄武漢,海說神聊自荊門鐘祥,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因其地跨長江和漢江而得名,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的長江中下流平原的主要構成部門。
縱不雅江漢平原的汗青,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古國,那就是楚國。
楚國是先秦期間的諸侯國,周當作王期間,封楚人部族首級為子爵,成立楚國。楚國的第一個國都在陜西商洛,不外,楚人作為春秋戰國期間可以與海說神聊方大國一爭凹凸的南邊部族,仍是在邊境拓展到漢江中下流的江漢平原之后。
公元前740年,楚武王即位,憑借日漸壯大的國力,楚武王很快將勢力拓展到漢江以南,并在打敗位于湖海說神聊當陽漢江西岸的權國后,設立了我國汗青上第一個縣——權縣,當作為江漢平原名副其實的霸本家兒。
公元前613年,歷經漫長考驗的楚人,迎來了一位率領楚國轟轟烈烈登上春秋爭霸舞臺的國君,他就是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之初,父親楚穆王已經將楚國勢力從江漢平原拓展到江淮地域,楚國都城,也遷至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境內的紀南城郢都。楚莊王即位后,斗膽改革,奮起圖治,并于即位15年后打敗晉國,躋身“春秋五霸”之列,為楚國800年基業奠基了堅實的根本。后宿世評價說:“楚莊王的強勢海說神聊進,客不雅上促使了進步前輩的華夏文化與個性怪異的荊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為先秦時代華夏文明的平易近族大融合做出精采的進獻,其豐功偉績足以永載史冊,千古傳頌。”
楚莊王之后,楚國歷經15位國王,到楚懷王即位時,國力達到巔峰,當作為戰國中期與齊國、秦國平起平坐的三大強國。楚,這個在漢江兩岸披荊棘,不竭強大的部族,帶著滾滾漢水付與他們的熱血,走上了和華夏各部族配合創作發明華夏文明的汗青舞臺。
現在,在江漢平原,還保留著很多楚國的汗青遺跡,最聞名的是位于潛江市龍灣鎮的章華臺。
章華臺是楚靈王的離宮,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海說神聊寬1000米,工具長2000米,東南部有10余座宮殿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留最為完整、時代最早的楚國離宮別院群落遺址,被譽為那時的“全國第一臺”。據史料記錄,昔時的章華臺臺基高十丈,從臺基下面走到頂部,即即是體魄健壯的壯士,也得在中心歇息三次。至于其豪華水平,屈原在《九歌》里有描述:“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后來,考前人員在遺址中發現了一條寬2.4米,長10米,用紫貝綴砌的通道,印證了屈原的說法,足見其富麗至極。
遺憾的是,后來在秦軍同一中國的歷程中,這座偉大的宮殿毀于戰火,只留下蒼涼的遺跡,供后人遙想昔時楚國的富貴盛宿世。
漢中平原大漢帝國降生的搖籃
如同江漢平原一樣,平展廣寬、孕育萬物的漢中平原,同樣是漢江贈與人類的奉送,也是漢江最富詩意和激情的偉大締造。
漢中平原西起勉縣,東至洋縣,工具長116公里,南海說神聊寬5~30公里。在距今1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漢中平原初具形態的時辰,漢江海說神聊岸南鄭縣龍崗寺高高的山崗上,就迎來了漢中平原最早的原始居平易近。這群憑借打磨器糊口的人類先祖,被這片位于秦嶺巴山之間、日漸繁榮的平原吸引而來后,漢江兩岸亙古的冷靜才被打破。緊接著,距今7000多年前,又一支已經學會加工更邃密的石質出產東西的原始人類,也在西鄉縣境內的李家村臺地安家,起頭締造新的糊口。及至春秋戰國期間,褒國人和蜀人身影接踵呈現在漢江兩岸,漁耕便當、萬物繁榮的漢中平原上劈面而來的稻噴鼻,已當作為莽莽秦嶺掩蔽之下的富庶之地,讓海說神聊方爭霸者捋臂張拳。然而,這片宜居宜業的富裕平原最大的榮耀,還在于這里是大漢帝國降生的搖籃。
公元前206年,鴻門宴之后,劉邦不得已到漢中做漢中王。那時,劉邦心灰意冷,感受政治生命已經走到了絕頂。然而,讓劉邦和他的敵手項羽都沒有料到的是,秦嶺護衛、漢江環抱的漢中卻當作了劉邦死灰復然的福地。
劉邦在漢中待的時候并不長,從初春四月到八月仲秋,僅4個月罷了。然而,就是這短短4個月,物阜平易近豐、漢江奔流而過的漢中,當作了劉邦最靠得住的計謀大本營,不僅給了他療傷的機遇,也讓他有了足夠時候來審閱時局轉變。待到八月,劉邦便率軍挺進關中,起頭了汗青上聞名的楚漢戰爭。最終,楚漢戰爭以項羽敗亡,劉邦成立西漢王朝而了結。
劉邦稱帝后,以陪同他渡過4個月人生低谷的漢江來定名本身建立的王朝,由此可以看出,漢中、漢江在他心里深處留下的印記過分深刻。不僅如斯,對于養育了漢家發祥地的漢中、漢江,歷代西漢帝王也視之為大漢山河至尊無上的護佑者。此前,秦始皇登泰山,進行封禪大典,那時的漢江,已經列入朝廷每年必需本家兒持祭奠的名山大川之一。華文帝即位后,下詔再次晉升漢江的祭奠規格,要求對漢江的祭奠用品,在原有根本上再增添一對玉璧,祭奠漢江的地址仍在漢中。漢江和漢中在西漢統治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公元8年,漢平帝身后,王莽竊取皇位、改朝換代,并試圖恢復周朝軌制,奉行新政。如同劉邦被貶漢中,涅槃更生一樣,漢室宗親劉秀仿照照舊是以漢江為起點,率領舂陵軍與綠林軍并肩戰斗,僅用了兩年時候,就推翻了王莽政權,規復漢室,劉秀也當作為東漢建國皇帝。到了東漢末年,劉漢皇室后裔劉備與曹操在爭奪漢中的較勁中勝利,劉備在勉縣自立為漢中王,古老夫水再次延續了劉漢山河最后一支血脈。
現在,從漢中跟隨漢江濤聲順流而下,你會發現,在這條以“漢”為名的江流沿岸,處處都躍動著劉邦建立大漢山河、劉備重續劉漢氣血的身影。古漢臺、臥龍崗、古隆中……置身這些汗青留下的遺跡中心,似乎還能聽到與這條大江同名的偉大王朝勾魂攝魄的余音。
來歷:《舉世人文地輿》2018年第03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