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歷:boing
公共心理學已經當作為我們社會的主要構成部門,以格言、真理和半真理的形式充溢著我們日常糊口的每一天,為我們供給了當作堆的建議,指導我們走過人生的坎坷。
因為在分辨心理學事實與虛構信息時缺乏靠得住的專業指引,公家只好任由自助巨匠、脫口秀電視節目本家兒持人以及自夸的心理健康專家擺布,而這些人傍邊,有很多都是在傳布不成靠的心理學信息和指導。
好比,下面這些遍及認同的不雅點就根基上或者完滿是錯誤的:
大大都人只利用了全數腦力的10%。
愛情時,迥然分歧的兩小我更輕易彼此吸引。
我們的大腦會像攝像機那樣如實地記憶事務。
精力割裂癥患者有多重人格。
只有抑郁的人才會自殺。
所有當作功的心理療法都強迫人們面臨源自童年期間的問題根源。
還有一些怪誕不雅念可能源于我們日常經驗的強勢誘導。例如,我們本家兒不雅上認為記憶是真實的,這種真實性毫無疑問。然而事實上,浩繁研究表白,我們的記憶會跟著時候的流逝而扭曲變形。而本文中揭露以下6個公共心理學謬論的本相:
謬 論 一 :發泄比壓制更健康
人們老是認為發泄比壓制更健康。在一項調查中,66%的大學本科生認為,把憋在心中的怒火發泄出來是節制進犯情感的一個好法子。公共傳媒也使我們確信,憤慨是魔鬼,必需經由過程“排出怨氣”、“大發脾性”、“泄出心中怒火”來撫平。曾有人建議,與其“憋著悶氣,危險身體”,不如“一邊打枕頭或沙袋,一邊高聲叫嚷詛咒”。一些風行療法鼓動勉勵人們生氣時尖叫、打枕頭或往墻上扔球。然而40多年的研究顯示,發泄憤慨現實上會增添進犯性。
在一項嘗試中,受到別人沖犯之后,猛敲釘子發泄怒火的人變得比沒有敲釘子的人加倍尖刻。其他研究顯示,介入進犯性體育活動,好比足球,現實上增添了人們的敵意。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和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心理學家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頒發的一篇35項研究的文獻綜述表白:玩暴力電腦游戲,例如俠盜獵魔(Manhunt,玩家的刺殺品級以5分制來分級),會增添人們在嘗試室以及日常社會情境中的進犯性。
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吉爾·利特雷爾(Jill Littrell)從一份已出書的文獻回首中得出結論:只有提出了扶植性的解決方案,或者進行過意在削減挫敗感的溝通,發泄怒火才有用。所以,若是因為火伴幾回再三忽略我們的感觸感染而感應不爽時,沖對方吼怒似乎并不會讓我們感受好起來,更別說改善景況了。可是沉著而判斷地表達本身的不滿(“我感覺你可能不是居心的,但你這么做讓我沒法子和你興奮相處”)凡是能平息本身的怒火。
謬 論 二 :“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體例
在比來的大大都教育理論和實踐中,這一不雅點已被奉為圭臬。很多暢銷圖書,以及吸引浩繁教師和校長的講習班都在對該不雅點大加頌揚。在一些黌舍中,教師們甚至起頭給孩子們分發印有字母V、A、K的T恤,這三個字母代表著三種被普遍接管的進修體例:視覺型(visual)、聽覺型(auditory)、動覺型(kinesthetic)。
然而研究表白,學生的進修體例很難被靠得住地域分,本家兒如果因為他們在分歧情境中經常顯示出很大差別。好比說,一個孩子可能在美術課上表示出一種體例,而在數學課上表示出另一種體例。
20宿世紀70年月以來,大都研究沒能證實講授體例與進修體例相匹配能有用提高講授質量,在大大都環境下也沒能提高學生的分數。反而是一些不考慮學生進修體例的通用講授法——好比對學生寄予厚望、為他們供給動力以及實現方針的技巧等——獲得的結果更好。
至于“匹配式”講授法鼓動勉勵教育者對學生揚長避短進行講授,現實上可能會拔苗助長。從久遠來看,學生需要學會填補錯誤謬誤,而不是一味逃避。
謬 論 三 :積極心態有助癌癥治療
在《霸占/預防癌癥和其他疾病的9個步調》一書中,希瓦尼·古德曼(Shivani Goodman)認為,她的癌癥就是消極心態導致的——因為她潛意識里厭惡做一個女人。古德曼稱,自從發現本身的心態有害健康,她就把心態改變當作了可以發生“精神抖擻的健康”的治療方式。大量自助類冊本都表達了近似的不雅點:積極的心態可以阻止癌細胞擴散,至少可以或許阻止病情惡化。
大大都幸存下來的女性癌癥患者似乎都贊成這一點。按照研究,40%~65%的康復者認為他們的癌癥是壓力導致的;60%~94%的人認為,癌癥康復是因為他們積極的心態。
然而,并沒有足夠的證據撐持樂不雅本家兒義是癌癥救星這一不雅點。大大都研究沒能在癌癥風險與壓力或情感之間找到聯系。事實上,在幾項調查中,研究者不雅察到,與工作壓力相對較低的女性比擬,工作壓力較大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更低。科學家也一向沒能發現積極心態和癌癥康復之間的聯系。
病患臉上的樂不雅臉色沒有起到積極感化,這使人們對援助小組的醫療價值和他們供給的感情援助發生思疑。早期研究似乎顯示,加入援助小組有助于耽誤生命。不外,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科因(James Coyne)和同事回首了近期科學靠得住的研究,他們發現這些研究表白,盡管心理干涉干與(包羅援助小組)可以提高癌癥患者的糊口質量,但不克不及耽誤他們的生命。
經由過程追求高質量的藥物和心理治療、聯系伴侶和家人、時刻尋找糊口的意義和方針,癌癥患者可以減輕心理上和心理上的重負。他們還可以從此刻已經確認的科學發現中獲得撫慰:他們的心態、情感和壓力履歷并不是致病原因。
謬 論 四 :戒失落酒癮的人,終生不克不及再沾
舊日的酒鬼最終可否不平服于曾經的酒癮而適度喝酒?在一項3000多人的調查中發現,只有29%的美國人認為他們可以。這一觀點正吻合了嗜酒者互戒協會(Alcoholics Anonymous,AA)的標語:“一旦再碰,立馬當作癮。”我們熟知的AA12步法鼓動勉勵會員認可他們對酒精無法抗拒。基于這12步法的治療方案的康復率高達85%。但有一個問題:多達2/3的酒徒在插手AA后不到3個月就退出,AA只幫忙了1/5的人徹底戒酒。
認為曾經酗酒的人可以或許平安地“節制喝酒”(controlled drinking)的論斷激發了一場論戰。2001年-2002年,美國國度酒精濫用與酒精中毒研究所調查了40000多人,成果顯示18%曾經酗酒的人可以或許適度喝酒,不再酗酒。這一調查成果挑戰了公共遍及接管的一個假說:完全戒酒是酗酒者的需要方針。此外,研究者還發現,以適度喝酒為方針的行為便宜練習程序,結果不比12步法差。在這些以便宜為中間的治療程序里,治療人員練習人們監控本身的喝酒量,為酒精消費設限,節制喝酒頻率,并獎勵前進。練習程序還教人們對于酒癮的技巧,幫忙他們捱過酒癮勾起的強烈欲望,避免卷入引誘他們喝酒的情境。
謬 論 五 :越老越不高興
早在童年期間,人們就起頭接觸由媒體描繪的各種靠不住的老年人形象。在一項對迪斯尼兒童片子的調查中,調查者發現42%的老年腳色都具有不敷樂不雅、健忘以及想入非非等特征。如斯不招人待見的形象在青少年片子中也很是遍及。一項對青少年片子的研究顯示,大大都老年腳色都閃現出消極的心態,此中有1/5的人讓人極其厭惡。
現實環境并非如斯。一個科研小組調查了21歲~40歲的當作年人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對本身的幸福感的評估,以及對他們本身當前春秋段,即30歲和70歲人群 平均幸福感的評估。年青人展望人越老越不幸福。而現實上調查中的老年人要近年輕人幸福感更強。人群調查顯示,25歲~45歲之間的人患抑郁的比率最高,總體來說,最幸福的人群是65歲以上的男性。65歲~70歲時代,甚至70歲以上,幸福感都在不竭加強。
謬 論 六 :接管滅亡的五個階段
很多和上了年數的人打交道的心理和心理健康專家,都熟記這一組首字母縮略詞:DABDA。它代表著瑞士裔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20宿世紀60年月后期推廣的、人們走標的目的滅亡時履歷的五個階段:否定(denial)、憤慨(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管(acceptance)。
這些階段描畫了人們將近達到生命終點時必然履歷的一系列改變過程。按照庫布勒-羅斯的說法,當得知本身將死,我們起首會告訴本身那不是真的(否定),然后當意識到事實簡直如斯時就會變得憤慨不已(憤慨),接下來再徒勞地追求推遲滅亡的法子,好比說還要在世完當作一個未了的心愿(討價還價),再之后當意識到我們正在一步一步走標的目的滅亡,就會感應很哀痛(沮喪),最終理解這是不成避免的終局,并鎮靜安然平靜地接管(接管)。
盡司庫布勒-羅斯的理論很風行,但它缺乏科學依據。研究表白,很多人都跳過了一個或多個庫布勒-羅斯界說的階段,甚至挨次倒置。例如,一些人最初接管了本身將要滅亡的事實,隨后又死力否定。也沒有研究能證其實哀痛情感中也存在這五個階段。
按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和同事的研究,并不是所有人在本身所愛的人,包羅配頭和親人逝宿世后,城市陷入沮喪或者顯著疾苦的狀況。此外,200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 在美國康涅狄格州233位方才喪偶的居平易近中,接管是人們得知喪偶動靜時最初的本家兒要反映,而不是否定。庫布勒-羅斯的階段理論之所以可以或許抓住世人的心,或許是因為它能讓人們感受對無法掌控的事務具有預知能力。
我們大師城市被心理謬論愚弄,因為大多謬論都與我們的直覺、預感和經驗緊密親密吻合。是以,細心審閱公共心理學斷言,可覺得我們的精力宿世界供給一個新的視窗,使我們可以或許做出更好的糊口決議計劃。古生物學兼科學作家史蒂文·杰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提醒我們,擊碎荒謬之詞必然可以揭去埋沒本相的面紗,從而讓我們更公道地調整本身的期望,使之更切近實際。
來歷 | 舉世科學
撰文 | 斯科特·O·利林菲爾德、史蒂文·杰伊·林恩、約翰·魯肖、巴里·L·巴耶爾斯坦
翻譯 | 鄭雯文
審校 | 李虹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家號“舉世科學”(ID:huanqiukexue)。如需轉載,請聯系“舉世科學”。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