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按蚊——最危險的蚊子
按蚊,也稱瘧蚊。它的特征是翅膀比較大而且有斑點,身體大多是灰色的,最愛在夜間活動。它的幼蟲多喜在有水草、陽光照射的天然清水中孳生;成蚊多分散躲在室外洞穴中,部分在居室、畜舍內越冬。
為什么說它最危險,因為它是攜帶病毒最多的蚊子。其中令人聞風喪膽的病毒,當屬瘧疾。這種疾病每年可造成300百萬人死亡,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兒童死于瘧疾。
庫蚊——室內最常見的蚊子
庫蚊,也稱家蚊。每天藏在你家吸血的就是它,可以說是室內最常見的蚊子。它的特征是翅膀比較大而且沒什么斑點,體色為棕黃色。最喜愛在夜間活動。它們的幼蟲一般生長于各類水體或容器積水中。
全世界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其分支達到800多種,位列世界第二大屬。屬于完全變態蟲,幼蟲于水中發育,雄性成蟲吸食植物汁液,雌性于繁殖期吸收人畜血液補充營養,能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疾病。
埃及伊蚊——登革熱媒介
中小型黑色蚊種,中胸正中有白色條紋,腹部背面有幾節基白帶,是登革熱和黃熱病的重要媒介。2016年3月,安哥拉爆發黃熱病疫情,黃熱病屬于蚊媒傳播疾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叮咬感染。
埃及伊蚊分布很廣,在非洲、中南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地區都有滋生,在中國廣東、廣西、西雙版納和海南等北緯22°以南沿海已查明有埃及伊蚊存在。
伊蚊——最兇猛的蚊子
伊蚊,也稱“花斑蚊”。它們的特征是翅膀沒有斑,但是身體有很多黑白花紋。它們最喜歡在白天活動,也喜歡陰涼的地方。叮人非常兇猛,而且飛行速度極快,可隨心所欲地做前后滾翻、俯沖、急轉彎等“高難度動作”。
但飛行距離短,主要集中在繁殖地100米內。可傳播登革熱、乙型腦炎、基孔肯雅熱等疾病,有“亞洲虎蚊”之稱。它們的幼蟲一般生長在天然積水和小型容器中。
伊蚊,分布于全世界,是蚊科中最大一屬,近1000種,中國有100余種。作為蚊科昆蟲,伊蚊非常招人厭。伊蚊會傳播很多疾病,對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危害,黃熱病與登革熱就主要通過伊蚊傳播。2016年里約奧運會前后,伊蚊又開始逐漸成為寨卡病毒傳播元兇,使得全世界人民“談蚊色變”。
煞蚊——漂亮的蚊子
煞蚊,學名Sabethes cyaneus。這類蚊子的雄性以植物汁液為食,雌性則以血液為食。雌雄蚊可根據觸角區分:雌蚊觸角上的剛毛稀疏,雄蚊的細密如試管刷,這對觸角有助于找到雌蚊的位置。
這大概是蚊蟲界中最漂亮的蚊子了,主要生活在熱帶的拉丁美洲,是極其稀有的物種。但是不要被它的外表所迷惑,它們的吸血能力不亞于伊蚊。
大蚊——最無辜的蚊子
所有的蚊子中,最容易被人誤解的當屬大蚊。體長一般在1厘米以上,因為體型巨大,經常引起人們的恐慌。但其實真是冤枉它了,大蚊成蟲壽命只有十來天,不進食,僅吸收點水分過活,交配繁殖后便完成了此生的使命。
大蚊的一生和吸人血沾不上邊,不過如果像大蚊那般體型的又能吸血,那的確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情。
大蚊的幼期一般生活在潮濕的泥土中,通常取食土壤中的腐爛物質,有些種類也危害植物的根,成為水稻的一害。因此,在稻叢中常見到大蚊的成蟲用前足抓住葉片,后面的兩對足伸得直直的垂吊著,搖搖晃晃的身體象是在蕩秋千。如果不去觸動它,又好像一具干枯的蟲尸,原來它是以裝死迷惑敵人。部分種類的雌性大蚊在遇險時會從后部產卵器后向遠處射出卵以求自保,距離甚遠,最遠可達20厘米。
巨蚊——最“嗜血”的蚊子
雖然同樣巨大,但巨蚊不是大蚊。它和叮人蚊子是近親,同屬蚊科,但是尺寸則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部分種類體長可達3厘米。把恐怖拋到一邊的話,其實它們金屬光澤的質感還是很不錯的。
巨蚊的幼蟲生活于樹洞、積水里,吃的食物是特別的——孑孓。巨蚊的幼蟲們是不折不扣的吃貨,除了吃異類,它們還自相殘殺,通常在孽生處只有1-2只巨蚊能成熟。
所幸的是,巨蚊幼蟲雖然嗜血,它們成年后卻對真正的血沒什么興趣。它們以花蜜為食,常出沒于竹林里。
搖蚊——最友好的蚊子
搖蚊是好蚊子,只吃素,不吸血,就是搖蚊種群數量爆發的時候,惡心了一點。密密麻麻的搖蚊全聚集在某處,雖然不咬人,但是也起雞皮疙瘩。
搖蚊和蚊子同屬于雙翅目蚊總科,其下再分,蚊子屬于蚊科,而搖蚊則屬于搖蚊科。
搖蚊幼蟲離不開水,成蟲后也集中在水邊。搖蚊以植物汁液為食,不吸人血,不會傳播疾病。對人的身體不會造成影響。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