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讓人發綠的糯米團子,青團丨
-風景君語 -
清明節前后,
熱搜上總有個位置留給青團
▼
青團!一看到這軟軟的茶青色糯米團子,就讓人想起江浙。當然,江浙地域也很愿意讓青團來代表本身。
清明假期,姑蘇誠品書店里有青團禮盒賣、上海高鐵站能很輕易找到買青團的處所,杭州的南宋御街上天然也少不了青團……
出格是前兩年,上海老字號杏花樓做的咸蛋黃肉松青團,剛面市就剎時被追捧當作網紅,發賣岑嶺期僅列隊就要6小時。嘖嘖,一會兒又擴大了江南青團知名度。
不外,青團也不止江浙獨有,南邊其他良多處所到了清明節前后也吃青團。
01 人們最起頭吃青團,因為它是冷食
若是非要回溯汗青,中國人吃青團的年初還真不短。
江南的青團,最早可以追溯到寒食節。過節時代,人們不生火,只吃冷食果腹。糯米酪、麥酪之類的食物,便起頭當作了寒食節時代人們吃的工具。在早年間的寒食節上,就已經能看到茶青色糯米團子的影子了。
后來,寒食節和清明節歸并,青團也在這時被用來祭奠祖先。
過了上千年,青團還在,不外是被人類——吃失落。它當作為汗青留在現代中國人身上的陳跡。
沒吃過青團的人,大多好奇這糯米團子怎么是綠色的。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青團之所所以綠色,是因為在揉面之初,人們在糯米粉里給它上了一道“自然色”。這種著色方式在這個時節很常見。好比清明節前的四月初八,皖、蘇、浙一些處所,人們會吃“烏飯”。把糯米拌入樹葉熬當作的墨色湯汁里著色,再煮熟,出來的糯米便呈灰黑色。
而青團的“青”,是從草里擠出來的。
艾草、小麥草、鼠曲草、青花菜常被用來做青團,它們都是草本植物。
洗凈后的草過水焯一遍,然后剁碎或用摒擋機打當作糊,和進糯米粉里揉當作茶青色的面皮,再按照口胃愛好包進林林總總的餡兒。這樣做出來的青團,帶有艾草的噴鼻味,那是純自然的春天味兒。
原傳統服法的青團餡兒是豆沙,但此刻也出了良多新品種,好比“網紅”咸蛋黃肉松餡兒、榴蓮青團……
02 吃青團,也不消非得去江浙
江浙吃青團
江浙的青團最出名,但即便在江浙,對于青團,各地有各地的叫法和服法。
上海、寧波一帶叫青團,杭州一帶叫清明團子。糯米皮里,除了包甜口豆沙餡兒,也有咸口的青團,皮里包著剁碎的毛筍、腌菜、腌肉、豆腐等餡料。
在上海,這個消費欲滿到溢出的城市里,青團的新口胃層出不窮。除了兩年前爆紅的咸蛋黃肉松餡兒青團,腌篤鮮餡兒、馬蘭頭餡兒也在比來嶄露頭角。
金華一帶的青團被稱為清明果。因為長得像餃子,也被叫做清明餃。清明餃是咸的,粉團里包進去的是炒熟的肉丁、咸菜、筍尖之類的。清明果熱著好吃,它比包子多一點青草的噴鼻味,少了點肉的油膩。
事實上,在江浙一帶,青團不只在清明當天吃。有些人家,過年時就起頭做青團了。它是春天的食物,從年初吃到年中。
從做法上看,青團除了江浙有,福建、廣西、湖南、廣東、四川、貴州的人兒也愛吃青團。只是叫法分歧。
不外,管它呢,愛吃它的人總有來由啟齒,他們用嘴捕撈轉瞬即逝的春天。
閩桂湘的人兒也愛清明果
福建人也愛形似餃子的清明果。他們吃的清明果,外皮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做當作。
做好茶青色的糯米皮里,包入芝麻、木樨糖、豆沙餡,壓當作圓模蒸熟就是甜的清明果;若是是吃咸口的,人們則會包入臘肉丁、冬筍丁、噴鼻菇丁、紅椒丁、豆腐干、腌菜等餡料。
廣西的瑤族人也吃這茶青色的糯米團子,只不外,他們管這叫艾粑,也是春天的好吃食。
春耕時節,瑤族人從地頭上采摘艾草,碾碎了揉進面里,舂當作粑粑。面皮里包著芝麻或花生餡。蒸熟了就吃。清明時節,他們做艾粑,既祭奠祖先,也本身吃。在廣西海說神聊部苗、侗、瑤族聚居的處所,他們還會配上油茶一路吃。
油茶加艾粑,在廣西是道相輔相當作的美食。
距離廣西不遠的湘西,人們也愛吃這綠色的糯米團子。只是,染糯米粉的青菜汁是每年二月底到三月初山間的青蒿。本地人管它叫蒿菜粑粑,里面裹的是辣子豆腐、剁椒肉和咸菜肉丁,湘味兒實足。
廣東人叫艾粄,“不生病”
客家人風行“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時不生病”。
他們的青團叫艾粄。客家人把所有糯米糕點都稱作“粄”。每年春分之后,粵東南的客家人就起頭籌辦做艾粄了。這個時辰的艾草苦味較淡,最適合做進糕點里。清明前后,客家人幾乎家家戶戶城市吃艾粄。
艾粄有甜有咸。甜口的艾粄,除了包芝麻、糖餡兒,還有一種是無餡兒的,直接把艾絨和白糖一路和進糯米面里。喜好吃草的人,必定城市愛上它。
咸口的艾粄跟江浙的青團差不多,包進蘿卜絲、蔥頭、臘味,蒸熟了就能吃。客家人愛吃艾草,除了做進糯米團子里,他們還會做艾草茶、艾草湯、艾草粥。
清明,大西南的人平易近吃艾粑
在吃艾粑這件工作上,糊口在大西南的人也毫不減色。
區別于上面那一堆通俗級服法,西南人平易近在清明節吃團子這件工作上,絕對是吃出了想象力!都知道當作都人會吃,他們的艾粑叫艾蒿饃饃,要炸著吃。
在當作都周邊的洛帶古鎮,有良多路邊小販支攤兒賣艾蒿饃饃。和我們常見的青團分歧,當作都的艾蒿饃饃用的是面粉。面粉裹著艾草,被做當作四個小餅,炸熟后穿在一根竹簽上。喜好辣的人可以在上面撒點辣椒面,那味道好極了,外焦里嫩,還隱約自帶草噴鼻。
這里的艾蒿饃饃不止清明吃。在洛帶古鎮,只要您想吃,總能找到吃的處所,誰讓四川人都是好吃鬼呢。
貴州人也興清明節吃“青團”,叫做“清明粑”。粑粑的原料跟青團差不多,都是和了青菜汁的糯米面。只不外,除了蒸,他們還會烙著吃。
烙熟的清明粑固然賣相一般,但味道絕對不差喲!
青團代表的不止江浙,而是整個南邊。華南、西南和長江中下流流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稻作的發源地,早期人們為了知足本身的舌頭馴化,有了作青團的糯稻。
青團,只是這一眾糯米美食中的一種,它源自糊口。
“哪兒的青團最好吃”,其實是個偽命題。最好吃的青團,永遠是被記憶珍藏的那一口。
小時辰,每到清明節前后,奶奶總能在城市的角落里挖回艾草,焯水后剁碎,再用裝米飯的白布包著艾草葉,擠出汁水,和進糯米面里,做當作一個個不橢不圓的小團子,蒸熟給我們吃。她做的艾粑不放餡,但我感覺出格好吃。
奶奶不做飯之后,我才發現,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艾粑,沒有之一。
本年清明節,您會吃青團嗎?
文丨逗逗的妹妹
本文圖片來自視覺中國、收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