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是一種禁欲主義宗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該宗教的成員信奉對所有生物的非暴力,并努力過一種無害的生活,盡可能少地消耗世界資源。耆那教的最終目標是,作為耆那教的追隨者,就是把靈魂從一切因果報應中解放出來,...
耆那教是一種禁欲主義宗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該宗教的成員信奉對所有生物的非暴力,并努力過一種無害的生活,盡可能少地消耗世界資源。耆那教的最終目標是,作為耆那教的追隨者,就是把靈魂從一切因果報應中解放出來,從而獲得解脫。世界上耆那教信徒不到500萬,大部分生活在印度。

耆那教起源于印度。
耆那教相信幾乎每樣東西都有一個圣戰,通常被翻譯為"靈魂",即處于某個轉世階段,被困在出生和重生的循環中。耆那教相信,通過遵循三個中心思想,即所謂的三顆寶石,可以逃離這個循環,獲得莫克夏或釋放。這三個觀念是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知識和正確的行為。正確的信仰是指清楚地看到并避免先入為主的觀念;正確的知識就是按照耆那教的經文去理解真實的宇宙;正確的行為是指從依附中解脫出來,遵循耆那教的道德規范,并且避免傷害生物。
信奉這一宗教的人不想傷害任何生物。他們避免踩到昆蟲或吸入昆蟲,甚至用一塊布遮住自己的鼻子和嘴,以避免意外吸入任何生物。耆那教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不會吃任何根類蔬菜,當根被拔起時,整個植物都會死去。這只是耆那教徒在尋求莫克沙時試圖表現出對所有生命形式的尊重的一些方式。
耆那教徒不相信上帝、造物主或任何形式的至高無上的存在。他們相信宇宙沒有起點和終點,也沒有造物主在活著的時候,達到摩訶或從重生周期中解脫的人被稱為
jinas,意思是"戰勝的人"。達到這一水平的人可能被認為是神,或者是達到完美的神祗。
業力也是耆那教的一個因素,不良的行為或思想會吸引業力,耆那教將其視為一種物質。某些業力被認為會影響輪回的結果。為了一個靈魂獲得解放,所有的業力必須被燒掉,所有的激情都必須被消除,這樣就不會再依附于自己。只有這樣,靈魂才會提升到一種幸福的狀態。
耆那教強調對物質財富的缺乏依賴,并且許多耆那教教徒相信他們應該擁有盡可能少的物質財富。耆那教僧侶中的一個,Digambaras,或者"天衣",根本不穿衣服,因為他們已經放棄了所有的財產。所有耆那教僧侶或修女都必須宣誓五個誓言:非暴力、講真話、不偷竊、貞潔,耆那教的一個主要人物是公元前6世紀的一個名叫大雄的印度人。大雄寶座與佛陀同時代,在一些佛教經文中也有提及。耆那教與印度教和佛教有一些共同的信仰,但并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