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性鋼是在內襯堿性物質而不是酸性物質的熔爐中生產的鋼。鋼主要是鐵,但混合物中含有少量其他元素。這是因為它可以改善物質的材料特性,即硬度。碳是鋼中最常見的元素,但錳、鉻和鎢也被使用。這些添加到基礎鐵中的元素被稱為合金材料。鋼比純鋁或鐵本身強得多,但是它必須以特殊的方式制造。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貝塞默煉鋼法被發現并得到廣泛應用。這一工藝的主要創新在于能夠通過向鐵水中吹入空氣來除去鐵水中的雜質,碳被空氣氧化,然后從物質中逸出。為了防止煉鋼過程中爐體熔化(這可能涉及到很高的溫度),容器內襯了耐火材料。耐火材料是在溫度高于1時仍保持其物理性能的物質,000華氏度(537.77攝氏度)。在堿性鋼生產中,使用低pH值的耐火材料。在貝塞默法中,礦物白云石是一種常見的低pH值耐火材料,用于制造堿性鋼時容器的內襯1952年,一種被稱為"林茨-多納維茨(Linz-Donawitz)"或"LD"的煉鋼新工藝被開發出來。與使用貝塞默(Bessemer)技術(在鐵水中吹入空氣)不同,純氧被用來代替。鐵的氧化作用增強,可以更有效地去除雜質。現代熔爐可將350噸鐵轉化為鋼在不到40分鐘的時間內。煉鋼堿性鋼的LD工藝也比貝塞默法產生更少的空氣污染。與酸性耐火材料相比,堿性耐火材料能夠更有效地去除硫和磷雜質。一旦氧氣吹入鐵中,雜質要么以氣體的形式離開,要么形成一個漂浮在表面的熔渣。氧化碳以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形式逸出。其他雜質形成新的化合物,從混合物中分離出來,留下堿性鋼。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