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采用的馬里蘭州歌是"馬里蘭,我的馬里蘭",以經典節日歌曲"O,Tannenbaum"的音樂為背景。這首歌是由詹姆斯·萊德·蘭德爾(James Ryder Randall)在1861年南北戰爭期間寫的一首九節詩開始的。當它被寫出來時,它變得非常流...
                    
                    
                        1939年采用的馬里蘭州歌是"馬里蘭,我的馬里蘭",以經典節日歌曲"O,Tannenbaum"的音樂為背景。這首歌是由詹姆斯·萊德·蘭德爾(James Ryder Randall)在1861年南北戰爭期間寫的一首九節詩開始的。當它被寫出來時,它變得非常流行,蘭德爾用這首曲子表達了他對南部聯盟事業的同情。許多年后,由于對北方人的負面情緒,這部作品引起了爭議。
![]()
手持一本書的婦女詹姆斯·萊德·蘭德爾1839年出生于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一個富裕家庭,并由同樣是教埃德加·艾倫·坡的老師。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所大學里教英語,當他聽說家鄉的緊張局勢日益緊張時,他就住在那里。馬里蘭州位于南北邊緣,梅森-狄克遜線將馬里蘭州與賓夕法尼亞州分隔開來內戰初期,北方使該地區局勢尤為緊張。1961年4月19日,南部同盟的同情者和同盟軍士兵之間爆發了一場暴亂,造成11名平民死亡,歷史學家認為這是戰爭的第一次流血事件。其中一名平民是蘭德爾兒時的朋友,這位詩人寫了一首后來成為馬里蘭州的國歌來表達他的心碎。南北戰爭期間以及此后的許多年里,北方人和南方人都經常通過詩歌、歌曲和故事表達對另一個人的不良情緒。內戰奪去了雙方60多萬人的生命,并引發了敵對行動即使在戰爭正式結束后,仍然存在。隨著幾代人的過去,這些敵對行動開始減少。在整個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一些法案出現在州參議院,以改變馬里蘭州的州歌,以減少爭議,但沒有一個通過圍繞馬里蘭州州歌的爭議源于蘭德爾用來形容北方人和南北戰爭時期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貶義詞,這些詞包括"暴君"、"北方渣滓"以及與林肯有關的,"暴君"。試圖改變有爭議的歌詞同時保持整體情緒的努力也失敗了。歷史學家認為,這首詩,包括冒犯的詞,是馬里蘭州和美國歷史的一部分。在寫完這首詩之后,這首詩成為了馬里蘭州的州歌,詹姆斯·萊德·蘭德爾接著寫了許多其他關于內戰的詩,后來轉向寫宗教詩。在他寫的所有詩中,沒有一首比"馬里蘭,我的馬里蘭"更出名。蘭德爾1907年在喬治亞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