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后,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特別是破四舊的運動,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認定成糟粕。雖然經過撥亂反正,改正了一些錯誤,但是沒有對傳統文化進行大力弘揚,特別從文化大革命成長過來的人,內心深處還認為傳統文化都是封建思想。
我國的教育體系沒有以傳統文化作為重心,傳統文化往往是一些課外讀物,我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優秀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要有創新的進行繼承和吸收,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需要把我國的傳統文化建設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傳統文化。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1919年新文化運動倡導的白話文運動,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從此以后,很多優秀的文言文著作,現代人都看不懂了,必須借助譯文,實在是有點可悲。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大力推行簡體字,所以現代人都使用簡體字,看一些古圣先賢的傳統文化,也必須要看簡體版,遇到繁體版都有點頭疼了,這種情況也限制了我們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
值得慶幸的是新一代領導班子已經認識的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增加了傳統文化的教學比重,我國已經在嘗試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用在我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我們自己也要重視起來,從每個人自身做起。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