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一生中難免都要做出些重大決策。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思考習慣。
在了解基本資料或自己盡可能搜集到的基本資料后,面對難題,有人喜歡閉目沉思,有人則喜歡一邊踱步一邊思考。但近年來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進展告訴我們,在已經盡可能地充分了解了錯綜復雜的資料后,你需要讓大腦進入某種無意識狀態,簡單地說,就是暫時忘記它,去做一些別的簡單而不相關的事情,比如去玩玩最近非常熱門的小游戲flappy bird。然后,你的大腦最終會給出“最佳”方案。
無意識一詞,是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所創,自從他與弗洛伊德在夢該如何解析一事上決裂之后,他所創造的這個詞匯,經歷數十年的時間,已經廣為流傳。但多年來并無任何特別的科學上的證據。但隨著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如今該領域的眾多科學家認為,特定的無意識狀態——并不需要進入神秘莫測的夢境——很可能是創新思維的源泉。雖然,這方面的研究,未見得符合榮格的確切原意。
回顧科學史,人們尤其對有機化學家凱庫勒發現苯環的圓環結構一事津津樂道,據凱庫勒自述,他晝夜思考苯的結構而不得的時候,在馬車中打盹時夢見一條蛇正在吞自己的尾巴,醒來后,他恍然大悟,這就應該是苯的結構的暗示。事實上,多年來,許多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不同的場合或多或少談到過自己那非同尋常的奇思妙想是如何偶然間涌現到腦海中的。
當然,這里并非宣揚無所事事就能在任何領域提出重大創新思想,或不深入了解基本資料就胡亂做出重大決策。正如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頭腦。當今的一些簡單研究,也同樣如此。
2006年,荷蘭心理學家雅普·狄克斯特霍伊斯(Ap Dijksterhuis)做了一個實驗,他發給志愿者們一張關于各類型汽車特性的清單,讓他們隨后對這些汽車的質量進行評估。不過,在做出最終決定前,狄克斯特霍伊斯將志愿者分為兩組。一組要求他們花四分鐘的時間,回憶剛才所了解到的信息,另一組則干些無關緊要的簡單的小事情。最終他發現,那些被要求將注意力轉移的小組給出的評估更接近真實情況。類似的心理學實驗不少,但此前人們一直不知道這個反復重現的情況的原因。
如今,伴隨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應用,心理學家們發現,人的思考的確可分為兩個層次,有意識思考和無意識思考時,它們所涉及的腦區大有差別,幾乎是毫不重疊的。一個是我們能自我感知的思維,另一個則是“隱藏”在無意識或潛意識層次。做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我們的大腦是多核心CPU,并且當然是個多任務系統,它掌控著全身,此前科學家多認為,復雜的理性問題由有意識的層面復雜處理。但現在看來,即便是復雜的理性決策,也同樣涉及到大腦的無意識模塊。由意識前臺輸入資料,然后在后臺解決,當答案出現的時候,它有時候會彈出一個窗口來告訴你!當然,這種可遇不可求的事,一旦發生,當事者很難忘記。正如,詩詞名句中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就現實而言,心理學家們的建議是,在詳細了解基本情況后,準備做出最終決斷前,再給大腦一點無意識的思考時間。你需要暫時忘記問題,去做一些簡單但吸引注意力的毫不相干的小事情,比如文首所提到的flappy bird,然后再回頭來做出最終決斷,至少對大多數參與實驗者來說,這時候的決斷明顯更優。(作者:三思逍遙,健康中國人網副總編、科普作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