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個月前,韓國"歲月"號在茫茫大海中失事,有些人幸存了下來,有些人卻再也沒有機會和親人見面。遇難的人永遠長眠于大海冰冷、幽暗的波濤里,獲救的人卻深陷現實痛苦的巨大漩渦中。
16日沉船,乘客中包括前往濟州島修學旅行的檀園高中學生和教師三百余名。18日下午警方發現在"歲月"號上解救下來的姜老師在一棵樹上自縊。
在他的錢包中,發現了他的遺書:
"……200多名學生至今生死不明,一個人活下去太痛苦了……我承擔所有責任。是我策劃了這次休學旅行。……請把我的骨灰撒在事發海域。為了那些尸體至今沒有找到的學生們,如果有來世,我會繼續做一名老師。……"
為什么在愧疚面前,人們會選擇自殺。下面帶著這個沉重的話題,開始今天的打卡學習。
【生死本能】
雖然弗洛伊德一直不招標榜理性、實驗的嚴肅科學家們待見,但是對許多難以解釋的問題,弗大爺至少給出了一個說法。
在弗洛伊德眾多理論中,關于"2"的條目是這樣寫的: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固然容易理解,餓了我們會拼命尋找食物,掉水里了我們會拼命撲騰,遇到心儀的異性想啪啪啪延續生命,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有著強大的求生欲望,這就是生本能,它具有建設性。但弗洛伊德認為除此之外,人還有一種充滿毀滅性的死本能,攻擊、破壞、殺戮、戰爭等,此外,還包括自殺。

生死二本能,相輔相成,相互制約也相互統一,只有在二者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才能保證人的正常。假如,二者的平衡消失了,死本能過于強大,于是破壞傾向便開始失控,當其找不到外在的目標時,就會反過來指向自己,用自殺的方式使自己得以回歸生命未開始前的寧靜,沒有任何焦慮和煩惱的太初當中。
從姜老師的遺書當中,我們能看出他對教師這份神圣職業的崇敬,想必他對自己的學生也是深深地愛著的。當近三百名學生音信全無,獲生之機寥寥的時候,他生本能中原本指向學生的建設與愛的力量一下子變得無依無靠,內心的死本能變如脫韁野獸般發狂咆哮,最后這股強大的力量將自己掛在那棵樹上。
說到弗洛伊德的觀點,這里再提一點。那就是人格結構中的超我部分。與快樂至上的本我,以及在超我和本我間的和稀泥的自我不同,超我司職理想道德的準則規范。它在內疚自殺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正是因為超我的不斷拷問,人們才會內疚,才會更容易將"殺"的目標指向這個可惡的、難以容忍的"我"。
【巨大的外部壓力】
美國臨床一線的精神衛生工作者希瑞爾(Shea,S.C.),在其撰寫的《解讀自殺心理》中,分析了引起自殺的三個因素:外部壓力、內心沖突和生理學基礎。顯然,在姜老師內疚自殺的事件中,外部壓力無疑是其直接原因。
"歲月"號客輪的沉沒,即使上面沒有我們的親人,我們聽聞此事后心中也是隱隱有悲痛之感,更何況這件事的親歷者。災難的巨大沖擊,同事、學生的命喪大海,險些死亡的驚魂未定。這本身的沖擊就足以將一個人的精神擊垮。
任何一個災難的親歷者都可能罹患創傷后應激障礙( PTSD),它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后,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而這種精神障礙的危害之一,就是會讓個體產生輕生自殺的念頭。
除了事件本身直接造成的壓力之外,還有事件可能產生的間接社會影響。學生紛紛遇難,作為負責人和策劃人的老師卻得以"茍活于世",遇難學生的家屬難免沒有會指責他的人,社會輿論也少不了會有人抨擊他。逝去的人永遠逝去了,活下來的人承受的卻并不是幸福。
于是乎,自殺,便成為了一個擺脫這些壓力的選擇。正如希瑞爾在書中所說,自殺可以幫助個體實現三個目標:1.避免公眾的羞辱;2.承擔行為不當的責任;3.用自殺這種戲劇化的方式展示了個體道德信念的忠貞。
雖然在姜老師內疚自殺的事件中,外部壓力比較明顯,這不并不代表內心沖突和生理學基礎不重要。比如個體的認知特點更容易放大心中的內疚感,畢竟,雖然休學旅行的責任在姜老師,但是"歲月"號沉沒的責任并不在他。又或者,姜老師可能本身就有抑郁癥傾向,體內相關的激素水平更易自殺。
后記
死生亦大矣。無論是"歲月"號事件,還是"馬航"事件,任何一件災難都是一次沉重的考驗。不管是生還是死,任何與生命相關的重大時刻,都應該值得我們的尊敬。生命來之不易,更須謹慎愛護。在內疚與痛苦面前,可能你覺得自殺可以徹底擺脫它們,但是在選擇毀滅的同時,你也失去了再次體驗人生美好的機會;也許你想到自殺是一條出路,但是請記住,自殺外還有其他出路,而自殺肯定不是最好的那一個。
為逝者
默哀
愿生者
堅強
(作者;小明PSY )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