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KY后臺收到一條留言,問我們不測懷孕后應該流產仍是生下來,本身的心意與家人的相悖,該怎么辦。
我們不知道有幾多人真的面對過這樣的困境,倡議了一個小調查,和大師聊聊不測懷孕的話題。
此次調查共收受接管有用問卷658份,此中女性受訪者占87.55%,男性受訪者占11.70%。48.63%的受訪者春秋在18歲到25歲之間,37.69%的受訪者春秋在26歲到30歲之間。83.28%的受訪者今朝未婚未育。
不測懷孕(unintended pregnancy)是指受孕那時女方無受孕意愿的懷孕。
不知道是不是小樣本的誤差,本次調查中有20%的人履歷過本身或伴侶的不測懷孕。調查顯示,在所有不測懷孕過的女性傍邊,大部門人的不測懷孕發生在18歲到25歲(64.75%)和26歲到30歲(26.62%),但也有少少數人不測懷孕時未滿18歲。
        在不測懷孕的原因中,被選擇最多的是“存在僥幸心理,單次性糊口未采納避孕辦法”(38.13%),其次是“采納的避孕辦法不得當”(32.37%)。
        絕大部門人不測懷孕后選擇墮胎(78.41%),少部門人選擇生下孩子并與對方配合扶養(21.12%)。在介入此次的調查人傍邊,沒有人選擇生下孩子由一方扶養或送養。
        那么,履歷過不測懷孕的人,后來都怎么樣了呢?他們出于哪些考慮做出分歧的選擇?這些選擇又若何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跡?我們找了幾位有過不測懷孕履歷的人,邀請她們聊聊本身的故事。
        01履歷了不測懷孕、人身限制、引產,我大白沒有什么不測可以毀了我
陳,32歲,文職
我怙恃從來沒有跟我講過性方面的話題,所以我一向不太清晰性行為可能的影響。于是在第一次性行為時就中招了,那年我19歲。
我第一時候告訴了那時的男伴侶(也是我此刻的丈夫),我們下意識地要打失落這個孩子。而且認為這只是必需做的一件通俗的事。可是,跟著小生命的發育,我感受到體內有一個生命與我相連,垂垂地被激發了強烈的母愛。直到手術那天,我肉痛難忍,決議把ta生下來。
我知道怙恃必然會強烈否決,所以先離校出走,再奉告他們實情,但愿多爭奪一些對話空間。成果,怙恃仍是各類路子找到我,在車站將我截下并強行帶走,限制我的人身自由,直到我引產。
那段時候我很疾苦,怙恃在精力上也備受熬煎。我們在價值不雅上的沖突無法和諧。引產之后我加倍心灰意冷,對什么都感應絕望。
可是跟著身體慢慢恢復,我意識到,疾苦已經無法改變,若是我繼續消極糊口,那我今后會加倍沒有但愿和歡愉。既然生命還在繼續,我就不克不及讓它被某件事毀了。至此,我對糊口有了一些新的思慮和改變。以前我做選擇會優先別人的定見,此刻則會順從本身的愿望。我也調整了和怙恃的關系,決議既盡到責任,又和他們連結距離。
“不測”是為了考驗人的選擇和改變而存在,不是為了撲滅人生。對人生影響最大的從來不是一個個事務,而是我們面臨它的姿態。
        KY調查說:
我們調查發現,“無法與男方或其他家人就孩子的問題告竣共識”確實導致一部門人(7.92%)在不測懷孕后選擇墮胎。
而更常見的原因則是:
1.“沒有前提生下孩子或生下也無力扶養”(48.92%),
2.“那時不太可能與對方成婚,感覺無法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34.53%)
3.“不想被孩子打亂人生節拍”(31.65%)。
        02
直到又有了一個孩子,我才放下對那個孩子的愧疚
blossom~,30歲,機電工程師
不測有那個孩子是在我二十一歲時,發生關系時是平安期,我們就沒有平安辦法,沒想到懷孕了。懷孕后我很清晰本身不成能休學生孩子,也不成能和方才交往四個月的男友因為孩子盲目成婚。
可是另一方面,我一向很是喜好小孩子,這時辰卻必需親手扼殺ta,讓我很是矛盾。送走那個孩子之后,我也一向愧疚。我還起頭擔憂本身是以不孕,因為身邊有伴侶流產后多年不孕。
直到有了此刻的寶寶,我才感覺生射中偏離的部門被拉回了正軌,也是以放下了第一個孩子。此刻我仍會偶然想起ta,會感應遺憾,究竟結果ta選擇來到我的生射中,我卻沒能帶ta好都雅看這個宿世界。
        03
比起不測懷孕,我更害怕由此而來的臭名
這里有顆大蘋果,29歲,行政
不測懷孕后我第一反映是慌,然后籌算偷偷去流產。可那時是假期,我不成能瞞著家人去。起頭有孕反后,就怕爸爸媽媽看出異常。我還擔憂本身會不會外出時俄然流產,被人發現不得不認可不測懷孕的事。
假期快竣事時,我騙家里說黌舍要掃除衛生,提前幾天去找一個很好的伴侶,在她在的城市做了手術,因為害怕在念書的城市做會被熟悉的人知道。我也沒讓男友來陪我,怕他跟家人欠好說。整件事從發生到竣事,除了男友和洽伴侶,我誰都沒說。
一小我扛的滋味很欠好受,可我更怕被知道今后帶來的臭名,怕被認為私糊口隨便,怕被人用非婚有孕這件事,給我的人品打上標簽。我對本身的反省是不太負責任,這點我認可,可是我不肯意承受其他的莫須有。所以越少人知道越好,就本身承擔吧。
KY調查說:
調查中,固然接近一半的人完全不認為“不測懷孕是可恥的”,但仍有16.57%的人認為這件事“欠好說”,而少少數認為“不測懷孕是可恥的”的人卻都是女性。這也許恰好證實,在對不測懷孕遍及臭名化的社會語境中,女性為本身套上了過分繁重的枷鎖。
        也有一部門受訪者認為,“顛末打胎的女性在親密關系中更可能不被愛護保重”。可能恰是因為對親密關系狀況的擔憂,很多女性才會在不測懷孕后,甘愿輕率成婚,而拒絕流產。
        那么,除了對將來的擔憂,還有哪些身分鞭策不測懷孕的女性選擇生下孩子?調查發現,最本家兒要的兩個身分是“感覺固然是不測,但有前提扶養這個孩子”和“出于對生命、緣分的尊敬或小我崇奉”。
        04
只有一切前提當作熟,不測才能錦上添花
兜兜媽,24歲,財政
我和男友一向沒有決心的避孕,但懷上確其實料想之外。
驗出懷孕是圣誕節前一天,說真話有點高興。因為和男友在一路好幾年了,他想早點成婚,我卻又想結,又有點害怕。而這個孩子的到來仿佛推了我一把。
男友知道我懷孕后說必然要生下來,成婚怎么結都聽我們家的。可我反而不知道怎么和媽媽說這事,怕被罵。可是媽媽一點沒有給我壓力,還在外婆要我打失落孩子時說:“你就想要本身的體面,完全不想想墮胎對她身體的危險”。我的師長教師、婆婆也對我很是呵護賜顧幫襯,讓我感應所有人都在為這個小生命盡力,很結壯。
從成果看,留下這個孩子是準確的。但我也知道,這是足夠幸運才會有的成果。
生或不生的決議,要成立在充實考慮情況身分的根本上。這時辰,要堅信本身的感受。身邊的人對于不測懷孕是什么立場,我們其實能感觸感染到。但凡有一點不確定,都不要讓這個孩子來到這個宿世界。因為我們是媽媽,是帶孩子來感觸感染愛的呀。
        05
分歧的人生偏向只是擺布之別,未必有高下之分
董非妮,29歲,編劇、導演
前男友從外埠工作回來聯絡我,表達分手后他有當真改變,令我挺打動。久別重逢,我們都還獨身,那天就發生了一次性關系。不巧在避了孕的環境下仍是不測懷孕。
有了孩子后,他的家人但愿我們成婚,可那時我們的豪情不足以組建家庭。我又不想危險一條無辜的生命,顛末穩重的評估,我決議以單親媽媽的身份養這個孩子。
我身邊有良多鬧離婚的家庭,糊口空氣差,財富扶養權的斗爭對孩子造當作的危險遠比單親更大。同時,我領會到,非婚生子跟通俗家庭的孩子享有同樣的公平易近權益,有好的家庭教育,一樣能讓他們當作人當作才。我的家人很撐持我,我也有決定信念做好一個單親媽媽,對我的孩子負責。
我本就打算在30歲時當作家的,但豪情一向坎坷。我也見過良多年過三十的姐妹為了期待一個漢子有多焦炙,妥協得多艱難。我不想被動期待一個漢子對我負責。
女人想要家庭,而且有能力經營家庭時,可以考慮先本身有孩子再有戀愛。這兩者都是家庭的拼圖,我們要做的只是獲得它們并拼在一路,先后挨次并不是最主要的。
我并非鼓動勉勵別人效仿這樣的路線,只是每小我都有更適合的人生偏向。若是感應“愛情、成婚、生子”的常規路線難以實現,又不肯意遷就妥協,就不必執著于這既心猿意馬的偏向。
分歧的偏向只是擺布之分,未必有高下之別,最主要的是,我們沒有因為方圓際遇的晦氣,拋卻那些對我們來說,更主要的工具。
        06
比生不生更難面臨的,是過后悔怨的本身
Ksy,女,38歲,小學教員
我有過兩次不測懷孕的履歷。第一次是和前男友,有了孩子后我們籌算成婚,我怙恃卻感覺男方讓我婚前有孕不負責任,分歧意我們繼續交往。我拗不外,只好墮胎分手。
流產后我就不太輕易受孕,和此刻的老公一向沒有小孩。他不知道我流產的事,只是遺憾沒有親生孩子。每當這時,我就會悔怨曾經不測懷孕和墮胎,感覺是本身遲誤了老公。
后來我們過繼了一個女兒。但誰都沒想到,她三歲的時辰,我居然懷孕了。那時我身體欠好,不適合生育。于是我提出,既然有女兒了,這個孩子就流失落吧。可是老公和兩邊怙恃都強烈否決,感覺過繼的不如親生的。我再一次拗不外,只能留下她。
保胎、出產都很辛勞,可工作已當作心猿意馬局,我只能不竭地自我說服,幻想這個孩子會帶來歡愉。可是,她出生后,兩邊長輩和我老公很較著地偏疼她,不僅讓她養當作欠好的脾性,還讓大女兒感應被輕忽。
大女兒甚至問過我,為什么有了妹妹之后,大師都不喜好她了。這樣的場合排場讓我再一次悔怨,會想當初若是對峙流失落小的,工作也許會簡單良多。
兩次不測懷孕,兩次分歧的選擇,我都感應悔怨。可我只能帶著悔怨繼續糊口。
生不生良多時辰其實不由我們本身做本家兒,我們甚至會在做了違心的選擇后,勉強本身自洽。從這個意義上說,想要在做選擇時精美絕倫是很難的,更久遠的,可能是思慮若何面臨選擇之后,會悔怨的本身吧。
KY作者說:
此次訪談中我發現,不測懷孕后非論流產仍是留下,都可能對此后發生好的或壞的影響。獨一共通的點在于,當履歷過挫折再往回看,不測懷孕這件事并沒有戲劇性地扭轉我們原本的人生軌跡。
固然相對于此外選擇,“不測懷孕后該怎么做”更復雜、更嚴厲,可是我們整個生命的走標的目的,卻不單由它,而是由更多更主要的身分配合決議。
但這也不料味著我們可以輕率地懷孕、輕率地決議“生不生”。這個選擇和人生中其他選擇一樣,都要求我們在周全評估本身、他人、實際前提這三者的關系后,穩重做出。
從這個意義上,女性在“生不生”這個問題上也許很難有絕對的自由,必需在諸多身分中追求均衡。可是若何棄取這些身分,若何在選擇后盡力過好本身的平生,本家兒動權仍在我們本身。而這也許才是我們在“生不生”這個問題上,更貴重、更焦點的自由。
KY作者 / Li
編纂 / KY本家兒創們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