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大師最喜好做題了,就先來做道選擇題(做個夢)吧。
A.100%的概率可獲得50萬
B.50%的概率可獲得100萬
你選A仍是B?

伶俐的人應該已經注重到,這兩個選項的期望值是一樣的,都為50萬。理性的看,兩個選項是沒什么分歧的。只是,每小我的風險偏好都是不盡不異的。
若是選了A的,則為風險厭惡型,直接拿走50萬;若是選了B的,則為風險偏好型,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若是感覺選擇A或選擇B都可以,則為風險中性型。
但實際的環境倒是,絕大大都人城市選擇A,美滋滋地將50萬收入囊中。究竟結果俗話也說,“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當涉及收益時人們會表示為風險厭惡,本家兒動規避風險。

好的,好夢做完了嗎?那我們再來體驗一下惡夢模式吧。
C.100%的概率會掉去50萬
D.50%的概率沒有損掉,以及50%的概率損掉100萬。
此次你會選擇C仍是D?(當然,已經假設你的錢是足夠損掉的)這其實也是期望相等的兩個選項。但在面對損掉時,絕大大都人反而傾標的目的于選擇D,從本來的風險厭惡釀成了風險快樂喜愛型選手。

這在糊口中長短經常見的。若是對麻將熟悉的伴侶,應該早就注重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街坊領里聚在一路打麻將長短常輕易徹夜的。也不是不困,也不是不想睡,但就是會有人因為本身輸了錢,而不肯意閉幕此次的麻將局。
對打麻將贏了錢的人來說,姑且或按劃定好的時候不玩了,是比力輕易接管的。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見好就收”。但讓打麻將輸了錢的人別玩了,就異常艱難了,他們老是想“賭一把”將損掉失落的錢贏回來。

然而,理性地回過甚來看問題,其實無論那時的狀況是輸仍是贏,下一把麻將的概率都是不變的,依然有輸有贏。那為什么輸錢的人仍是如斯執著呢?其實,這是損掉厭惡(Loss aversion)在作祟——損掉往往比收益帶來的心理影響要大得多。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研究,損掉厭惡是指人類面臨劃一的收益和損掉時,損掉加倍令他們難以接管。

特沃斯基和卡尼曼
人類對于避害的考慮,是弘遠于趨利的。損掉厭惡也反映了人類對損掉和獲得的敏感水平的不合錯誤稱。人類對損掉的厭惡感(負效用),大大地跨越對收益的愉悅感(正效用)。
換句話說就是,在路上撿到了一百塊,然后再丟了一百塊,你的表情必然比本來更糟糕。而操縱損掉厭惡理論,經濟學家也解答了很多行為決議計劃范疇中有悖于規范化理論的多種現象,以及經濟學和消費行為范疇中的多種現象。

損掉厭惡理論相關的模子,橫坐標遠點左邊代表損掉,右邊代表收益,縱坐標為心理價值,可以看出損掉曲線比收益曲線更陡。
舉一個加倍簡單的例子,就算最通俗的游戲你也無法避免損掉厭惡的心理。拋擲一枚均質硬幣,正面為贏,背面為輸。若是贏了你可以獲得100美元,若是輸了則掉去100美元,你想賭一把嗎?
即便勝負的概率是相等的,但大量嘗試已經證實絕大大都人仍是不肯意介入這游戲。因為在他們看來,輸失落100元的疾苦水平要大于博得100元的歡愉水平。即便贏面一樣,但這個游戲的預期效用倒是負的,天然會做出拒絕的選擇。
那么問題來了,收益幾多的歡愉,才能抵消逝去100美元的疾苦?為此,經濟學家們再設計了另一組的嘗試。硬幣同樣是均值的,但賠率卻改變了一下。
A.若是擲出正面贏了,你將獲得150美元;
B.若是擲出的是背面,你將掉去100美元;
這時你愿意賭一把嗎?很顯然,這個賭局的天平已經標的目的介入者傾斜。賭場如果設置這樣賭局,早八輩子就已經被賭徒掏空破產了。
但讓人受驚的是,嘗試中的大大都人仍是選擇拒絕加入賭局。也就是說,獲得150美元的歡愉,仍是抵不外損掉100美元的疾苦。理性地想問題,這長短常不成思議的,組賭局的科學家連錢都要送不出去了。而這一反常的現象,恰好是傳統經濟學難以詮釋的。

游戲的賠率繼續改變,天平繼續標的目的介入者傾斜。最后,經濟學們得出了一個成果,那就是獲得200美元帶來的歡愉,才能均衡損掉100美元帶來的疾苦。而顛末多次嘗試,研究人員認為損掉帶來的負效用大約是劃一收益帶來的正效用的2倍。而這個倍數也被界說為損掉厭惡系數。
需要注重的是,這條損掉厭惡曲線也是遵循敏感遞減紀律的。從上圖中我們就能看出,跟著收益與損掉的不竭增大,兩條曲線也會逐漸趨緩。

基于損掉厭惡,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提出了聞名的前景理論。前景理論認為,一是大大都人在面對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二是大大都人在面對損掉時是風險偏好的;三是人們對損掉比對獲得更為敏感。
而卡尼曼機也因為前景理論而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只是作為合作者特沃斯基在1996年便不幸逝宿世,否則他也將與卡尼曼一路分享這份聲譽。

年青期間的特沃斯基和卡尼曼
人類生來就厭惡損掉,這種心理早就被寫進了本能,而這也是一種跨文化遍及存在的不變事實。
進化學理學家認為,人類現存的很多行為模式和習性特征很有可能都是持久進化的產品。例如我們怕蛇、怕蟲豸等,則可能源于持久演化史中毒蛇與毒蟲的保存威脅。而厭惡這一情感,也是遠前人類在疾病、資本匱乏等順應性壓力下,經由過程天然選擇而形當作的進化心理機制。
那么損掉厭惡偏好自己,又是若何發生的?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保存競爭長短常殘酷的。人類持久面對的這種殘酷場合排場,一向到現代文明起頭后才有所緩和。而在這之前的幾百萬年里,人類還未站上食物鏈的頂端,只能過著風餐露宿、茹毛飲血的糊口。
在這種惡劣天然情況下,系統機遇的期望值呈現負值的概率是遠高于正值概率的。這時面臨不確定將來的決議計劃行為,其影響力就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龐大。而情況越惡劣,決議計劃面對的滅亡威脅就越大于存活幾率。
選擇收益確實能改善我們的保存,然而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月,多宰殺一頭獵物能改善的保存質量只是臨時的。究竟結果吃一頓豐厚的,你的壽命也并不會是以得以耽誤。但面對損掉就紛歧樣,稍有失慎就很可能被大天然裁減,基因直接被壯大的選擇壓力過濾失落。
而損掉厭惡型本家兒體,也比非損掉厭惡型本家兒體在持久進化中表示出更好的順應性。這種不合錯誤稱的天然選擇壓力,恰是損掉厭惡偏好的心理根源。

事實上,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卷從頭至尾猴的身上也發現了這種損掉厭惡的偏好。
在曩昔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就發此刻嘗試情況種卷從頭至尾后可以或許理解“價錢”的概念。它們能學會用代幣換取食物,并和人類一樣懂得按照價錢的轉變做出合理的決議計劃。
例如研究員一收1枚代幣就給3顆葡萄,而研究員而收1枚代幣就只給1顆葡萄。很較著,卷從頭至尾后會選擇研究員一以獲得更多的葡萄。

但只需要改變一下給葡萄的體例,山公就蒙圈了。此刻研究員二在收到硬幣后會拿走1顆葡萄,而研究員一會多給1顆葡萄。
然而,在損掉厭惡的感化下,卷從頭至尾猴的決議計劃亦發生了改變,它會更傾標的目的于找研究員二換葡萄。但事實上,山公無論去哪位研究員那邊買葡萄期望值都是一樣的,最終都是獲得2顆葡萄。
我們與卷從頭至尾后大約是在3500萬前就已經分炊了。這或許也申明了人類這種非理性的行為在這之前就已經存在,就算人類已經進入文明社會也依然無法解脫。看一下我們日常是怎么被商家忽悠的就知道了。

“最后一天清倉大甩賣!”“前30分鐘限時8折!”“全年最低價,錯過等一年!”,這些告白語中都暗藏著玄機。
盡管不是所有商家都研究過損掉厭惡這同心專心理,但他們仍然擅長于制造“機遇即將掉去”的空氣,以激發消費者的損掉厭惡。
不外,作為消費者你也可以操縱損掉厭惡來反將店老板一軍。
好比在砍價過程中,你可以說:“若是不打折,我就不要了。”一般來說店老板城市降低價錢,究竟結果與打折比擬,損掉一單生意更讓人難熬難過呀。
*參考資料
Loss aversion.Wikipeida
丹尼爾·卡尼曼.思慮,快與慢[Z].中信出書社.2012
Novemsky, N., & Kahneman, D. (2005).
The boundaries of loss aver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2(2), 119-128.
楊勇華.我們為何偏好損掉厭惡:一個演化視角的詮釋[J].學術研究.2014(8),80-85
劉歡,梁竹苑,李紓.行為經濟學中的損掉規避[J].心理科學進展.2009(4),788-794
本文由公家號【SME科技故事】(ID:SMELab)原創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