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守望
當高峻的祁連山脈垂垂沒入荒原,河西走廊也很快掉去了朝氣和顏色,越來越坦蕩的視野,卻讓人越來越倦怠。
突然,一片金色的沙丘接棒烏黑的山巒標的目的遠方延展,沙丘之下綠意隱現,我們知道,敦煌到了。
沙山掩映下的敦煌(攝影@孤城)▼
敦煌,古時又叫沙洲,這個稱號很應景,它簡直就像一葉被擱淺在茫茫沙海上的小舟,期待被發現、被書寫,期待開啟一次非比平常的遠航。
公元前121年,這場空費時日的期待終于獲得了回應。這年春天,在河西走廊打了敗仗的匈奴人倉忙西撤,意氣風發的霍去病一路追擊到敦煌才勒住馬韁。
這是漢王朝周全還擊匈奴的標記,也是這片沙海綠洲傳奇航程的起點。十年之后,它被付與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昌大輝煌,這就是敦煌。
敦煌的地輿位置(制圖 孤城)▼
01絲路的緣起
擯除了匈奴,漢武帝起頭敏捷重建河西走廊的統治秩序,構筑長城,設置關口,擺設軍力,移平易近屯墾……當戰火初平,民氣稍心猿意馬,張騫和他的使團又聲勢赫赫地從長安出發了。
這是張騫第二次以使者的身份遠赴西域,這一次他帶來了大漢王朝的威嚴,并以豐厚的禮品傳達了和平互市的意愿。
一條穿越河西走廊毗連西域與華夏的商業通道起頭形當作,既是分岔點又是交匯點的敦煌也從此活躍了起來。
通往西域的三條道路(制圖 孤城)▼
西域的商旅和使團帶著駿馬、玉石、噴鼻料,經由敦煌進入河西走廊,返回時他們又滿載絲綢、茶葉和陶瓷,自敦煌步入大漠。
茂盛不息的商業往來,讓敦煌聲名遠播,到了東漢期間這里已儼然是一座“華戎所交”的城市了。
敦煌壁畫中的商旅(莫高窟296窟)▼
在所有輸往西域的商品中,絲綢是最熱點的搶手貨。當這種光彩艷麗、順滑柔嫩的布料越過帕米爾高原傳入西亞甚至地中海沿岸時,一路都在激發尖叫。
公元前47年的一天,羅馬共和國的終身專制官凱撒披著一身富麗麗的長袍呈現在一座新修的劇場里,馬上,全場的注重力都被凱撒身上光華精明的服飾所吸引。見多識廣的長老告訴大師,這是絲綢,來自遙遠的東方。
絲綢,一夜之間當作為羅馬貴族的新寵,甚至被視作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在羅馬人的口口相傳中,絲是一種從樹上長出來的材料,而這種神奇的樹只有在一個叫“賽里斯”(意為絲國)的東方國家里才有。
貴族們的狂熱,讓絲綢的價錢一路飆升。在那時的羅馬,人們要破費12兩黃金才能購得1磅絲綢(1磅≈9兩)。豐厚的利潤促使一波波商隊踏上前去東方的征程,他們從宿世界分歧的角落走來,最終都一一匯聚在敦煌。
中國的絲綢建造手藝直到公元6宿世紀中葉才逐漸傳入西方國度,在此之前,西方宿世界對絲綢的巴望與需求都只能在中國獲得知足。
而除絲綢以外,中國的茶葉和瓷器,也當作為活著界規模內深受追捧的“硬通貨”。逐利的商人們前仆后繼地來到中國,他們越過雪山,穿過戈壁,跨過草原,漂過大海,一切堅苦與艱險都無法阻攔他們的腳步。于是一條條溝通中國與宿世界的道路被一代代商旅踩了出來,這些商貿通道被同一地稱為絲綢之路。
毗連中國與宿世界的絲綢之路(制圖@孤城)▼
02懦弱的中間
古時辰,無論是東來仍是西去,啟程前去敦煌都是一個很穩重的決議。西行的人將分開祁連山的呵護和津潤,東進的人也將辭別天山和昆侖山下連續串首從頭至尾相接的綠洲。
所以當人們歷盡辛勞抵達敦煌,勢需要在此停靠好些時日,彌補飲水和給養,為接下來的行程做足籌辦。
孤立無援的敦煌(制圖@孤城)▼
當滯留在敦煌的商人和貨色越來越多,一部門人便爽性不再進步,直接在敦煌的集市上做起了生意。作為絲綢之路交通樞紐的敦煌,也進一步擔起了商業重鎮的腳色。
陪伴著商業而來的,除了各色各樣的商品,還有分歧的宗教、說話、音樂、跳舞、繪畫、雕塑和出產手藝,敦煌當作為工具方文明碰撞交融、協調共生的樂園。
身手精湛的畫師們把昔時的糊口排場以釋教故事的形式描畫在了敦煌石窟的墻壁上。今天,透過色彩斑斕的壁畫,我們仍能感觸感染到那個遙遠時代的富貴盛景。
胡旋舞(莫高窟220窟)▼
1986年3月,國粹巨匠季羨林在《紅旗》雜志上頒發了一篇關于“敦煌吐魯番學”的論文,文中寫到“宿世界上汗青悠長、地區廣漠、自當作系統、影響深遠的文化系統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系統匯流的處所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域,再沒有第二個。”
季羨林師長教師的結論后來也當作為人們述說敦煌時頻頻引用的名言,敦煌作為四大文明匯流中間的汗青地位也已被遍及接管。然而,只有親自來走過一遭,才會真正大白,這是一個何等固執又何等懦弱的文化中間。
敦煌綠洲(攝影@孤城)▼
固然敦煌從古至今都名聲在外,但它素質上仍然只是一小片被戈壁沙漠包抄的綠洲,沒有涓滴標的目的外拓展的縱深。
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但蒸發量卻跨越2500毫米,是中國最為干旱的地帶之一。
恰是在這樣的處所,敦煌,依托著徑流量并不大的黨河,走過了數千年薪火不滅的歲月。
敦煌的生態情況(制圖@孤城)▼
發源于祁連山的黨河原本是疏勒河的第一大支流,兩河匯聚的處所也曾經是面闊70多平方公里的哈拉諾爾湖。
然而從清朝中后期起頭,人們大規模開墾濕地,引水澆灌,黨河的水量急劇削減。到1970年月,人們又在鳴沙山的西側筑壩蓄水,黨河下流根基斷流。而疏勒河的際遇與黨河千篇一律,這直接導致了哈拉諾爾湖的徹底干涸……
玉門關外的疏勒河(攝影@孤城)▼
在遠古時代,黨河和疏勒河將哈拉諾爾湖灌滿后,還要標的目的西溢出,最終注入羅布泊。
如海一般寬廣的羅布泊,在湖水充盈時,當作就了神秘的樓蘭古國。但其枯竭速度也必然是執政夕之間,樓蘭才會又一言不發地湮沒得如斯爽性。
我們在敦煌的沙漠上驅車穿梭,路邊的指示牌時常跳出“南湖”、“西湖”的字樣,可以想象,這片干牽蘿補屋的地盤上必然也曾湖沼連天,水波泛動。
我瞪大了眼睛,覺得頓時就會有湖泊驚現。然而,等了許久,等來的倒是一排碩大的口號:不要讓敦煌當作為第二個樓蘭!
03貧瘠的斑斕
在敦煌的鳴山路上,一昂首就能看見如瓷塑般光潔硬朗的龐大沙丘橫臥在路的絕頂,虎視眈眈地望著腳下的這片綠洲。
強勁的西風裹挾著庫木塔格的黃沙一路東進,直到碰見三危山和黑石峰的阻攔,沙子才一粒粒沉降下來,日久天長,聚以當作山,這就是敦煌的地標——鳴沙山。
敦煌鳴山路(攝影@孤城)▼
來到敦煌,你必然會贊嘆,城市和戈壁會如斯親近,在沙山下糊口的人會如斯坦然。
方圓近800平方公里的鳴沙山也只被算作了一座大型游樂場,在這里,戈壁并不讓人驚駭,你可以放下一切掛念,跳進溫柔的沙海,盡情狂歡。
鳴沙山(攝影@孤城)▼
自古就哄傳鳴沙山會發出嗚嗚的轟響,有人說如氣焰恢宏的鐘鼓管弦齊奏,也有人說像是疆場拼殺時的人喧馬嘶。可惜我們在鳴沙山用盡跌打滾滑各種招數,就是什么都沒有聽到。
在戈壁里行走,若是平地還好,若是上坡則是走三退二,看起來并不高聳的沙丘也能讓人感覺大要要爬到地老天荒。
踩著刀片標的目的上爬(攝影@孤城)▼
鳴沙山真正神奇的處所也在這里,按理說天天有上萬名旅客在沙山的斜坡上踩來踩去,流沙不竭標的目的下滾落,經年累月,沙山就會往前推移,并垂垂矮下去。
可鳴沙山卻可以巋然不動,并“經宿吹風,輒復如舊”,天天都能亮出如芒刃般的山脊線。
鳴沙山的山脊線(攝影@孤城)▼
事實上,鳴沙山并非一向固心猿意馬不動,只不外它移動的速度太遲緩,讓人難以發覺。
地質工作者顛末地層探查后揣度,鳴沙山的擴展曾迫使黨河標的目的海說神聊改道,奇奧的是,沙山在淹沒黨河故道時,特意留了一小截出來,這一小截就是此刻的新月泉。
固然新月泉已與黨河隔離,但兩者依然經由過程地下水系慎密相連,所以黨河水位的下降,也使得新月泉的水面萎縮泰半。為了避免新月泉徹底干涸,現在人們每年都要破費巨資,經由過程各類手段為其補水。
良多人都喜好坐在鳴沙山東側的山脊上,靜靜地等著太陽落下,看日月輝映的剎時。年復一年,太陽天天都按時赴約,可若是有一六合上的新月俄然不見了,這個畫面該有多傷感……
日落時分的新月泉(攝影@孤城)▼
若是說金色的戈壁尚可親近,那么真正讓人膽寒是黑色的沙漠。
分開敦煌市區,往西海說神聊偏向行車約100公里,不知不覺間大地已被一層黑色的砂石覆蓋,繼續標的目的前深切,有一片連綿十幾公里的神秘“古城”,城中古堡林立,街道井然,但卻沒有涓滴生氣。每當風起,飛沙走石,狼嚎虎嘯,令人聞之而心悸。
黑沙漠上的魔鬼城(攝影@孤城)▼
這片號稱“魔鬼城”的地質景不雅,其實是一種雅丹地貌,整潔擺列的古堡現實上是遠古湖盆或河床上的沉積層。
地殼活動使這些凝結水平并不高的巖層露出地表,強烈而持久的定標的目的風順著巖層的裂隙不竭吹蝕,最終形當作了這種與風標的目的大致平行的壟崗狀殘丘。
雅丹地貌的形當作機理(制圖@孤城)▼
在風蝕感化較為強烈的處所,還會形當作一座座孤立的雕塑,它們形態各別,飛禽走獸無所不含,就連宿世界上的很多多少聞名建筑也能一一找到對應。
“比薩斜塔”(攝影@孤城)▼
當我們即將進入魔鬼城焦點“城區”時辰,道路前方俄然閃現兩扇龐大的“城門”,講解員說,這座門叫英雄門,因為在景區建筑之前,路子魔鬼城的路兇惡莫測,進入此門便意味著存亡未卜,能從門中進去,又當作功走出來的人都是英雄。
“英雄門”(攝影@孤城)▼
黑沙漠與魔鬼城,這是一個何等刻毒的組合呀,它們斬釘截鐵地拒絕了一切朝氣,也極盡所能地恫嚇著過往的行人。
然而這一帶倒是絲綢之路西出玉門關,進入吐魯番的必經之地,古時辰的商旅要拿出幾多勇氣來抵當這廓然無邊的蕭瑟。
04孤傲的守望
從魔鬼城歸來,再次路過玉門關時,才真正切膚地體味到什么是“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座在漢武帝期間就已設置的關城,固然早已湮滅無形,但考古工作者仍是憑著漢簡上的蛛絲馬跡在西湖濕地旁的小方盤城一帶找到了一些相關的遺存。
玉門關小方盤城(攝影@孤城)▼
從玉門關往南50公里,是纖細的南湖綠洲,綠洲西側的古玩灘上,高高聳立著一座殘缺的烽燧,學者們揣度,烽燧的四周就是“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陽關。
陽關烽燧(攝影@孤城)▼
在沙漠大漠上,守住了水源,就守住了生命通道。所以無論是陽關仍是玉門關,它們都據守在敦煌以西最主要的水源補給點上。
進出敦煌的商人、郵驛、使者,無論是走昆侖海說神聊麓,仍是走天山南麓,都必需顛末兩關。它們不僅護衛著河西走廊西大門的安危,同時也要負責為過往人員簽發“護照”。漢唐期間,這兩座在荒原上堅持而立的雄關一度熱鬧了數百年。
然而,所有的富貴都在公元八宿世紀中葉,戛然而止。
唐王朝爆發了安史之亂,皇帝征調邊塞的守軍回華夏勤王平叛,整個西海說神聊地域防務空虛,吐蕃[bō]勢力乘隙而入,河西走廊就這樣從大唐的手中滑落。
吐蕃攻占河西走廊[公元766年](制圖@孤城)▼
陽關和玉門關,從此起頭了漫長的期待。它們不知道為什么,從某一天起,那些送出去的手札再也沒有獲得答復,遙遠的地平線上也不再有駝隊與人群呈現,那些能歌善舞的女人、叮看成響的玉石,噴鼻氣四溢的葡萄酒也都消逝了蹤影……
而此時,遠在關外的士兵,因河西走廊的掉陷,隔離了與華夏的聯系,當他們孤懸于西域,苦苦期待援助的時辰,也只有陽關與玉門關在蒼黃的庫木塔格戈壁邊緣,靜靜地遙望著他們,是最后的呼應,也是最深的絕望。
公元766年,吐蕃已先后攻下了涼州、甘州和肅州(即武威、張掖和酒泉),敦煌(沙洲)淪為孤城。守城的軍平易近在苦苦支撐了20年后,也終因外無救援,內無糧械而議和請降。
786年,河西與隴右一帶的州縣已盡數被吐蕃攻占,吐蕃統帥在占領區強制奉行“蕃化”,要求漢人說蕃語,習蕃俗,“左衽[rèn]而服,辮發文身”。
然而,高壓政策并不克不及順服民氣,敦煌在淪陷后,州人雖“胡服臣虜”,但每到祭奠祖先的時辰,都要“衣中國之服”,東標的目的而拜,號啕大哭一場后,再把漢服脫下,偷偷藏起來。
“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來?”,蕃占區的蒼生無一日不在翹首期待,這一等就是半個多宿世紀。
浩瀚如海的忖量最終在敦煌掀起巨浪。公元848年,由張議潮率領的一支起義兵高舉“回歸大唐”的旗號,趁吐蕃內哄,奪回了敦煌,隨后又以敦煌為大本營,一步步收復河西走廊。
他們管本身叫“歸義兵”,以“人物風華,一同內地”的本家兒張,恢復秩序,安撫人心,并派出十路信使,將敦煌規復的喜信奉告朝廷。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莫高窟156窟)▼
851年,張議潮委托兄長奔赴長安,將河隴十一州地圖供獻給唐宣宗,以從頭確立與唐朝的附屬關系。
然而,從巔峰跌落的唐王朝再也無力恢復舊日的榮光,河西走廊固然在名義上從頭歸屬大唐,但華夏皇帝已無力為經營河西供給現實的支撐,歸義兵只能憑本身的力量在勁敵環伺的困境中夾縫求生。
從848年趕走吐蕃,到1036年被西夏攻滅,敦煌歸義兵自始至終都沒有拋卻同華夏成立聯系的盡力。
敦煌,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節點型城市,路公例盛,路阻則衰,這似乎是它躲不外去的宿命。
兩宋期間,因為西域和華夏之間又隔了一個西夏,河西走廊通行不暢,海上絲綢之路便逐漸代替了陸上絲綢之路;當邦畿大無邊的蒙元帝國到來時,海說神聊方又鼓起了草原絲綢之路;而終于比及可以比肩漢唐的大明王朝時,華夏政權已根基掉去了經略西域的樂趣,嘉靖皇帝甚至本家兒動將國界東移,在300公里外的嘉峪封閉門自守;敦煌就這樣一步步淪為棄城……
無人戍守的陽關和玉門關都接踵崩塌了。它們倒標的目的大地的時辰,沒有人看見那個過程,沒有人知道是發生在白日,仍是在夜晚,沒有人聽到砂礫隨風吹散的聲音,沒有人知道那天的風是往哪邊吹。
所有的華章都被封存在了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而當它們再一次為宿世界所知,推開序幕的倒是一段不勝回顧的舊事。
05永遠的哀痛
說起敦煌,良多人會頓時想到莫高窟,而說起莫高窟也免不了說起那段悲傷史。
從366年,樂樽僧人鑿開第一掊黃土,到1897年,王圓箓道士住持莫高窟,1600的多年光陰里,莫高窟的興衰一向和敦煌連結同步。
轉折發生在1900年的6月22日(光緒二十六年蒲月二十六日),此日晚上正在清掃流沙的王道士無意間透過洞窟墻壁上的一條裂痕,打開了一座裝滿了經卷的秘洞。
學問不多的王道士也許無從知道這些已經封存了近900年的文物古籍有多么價值,但他依然感覺這是一件本身處置不了的大事。于是,他先是請來了當地的鄉紳征詢定見,然后又一路步行到敦煌縣衙上報給縣令,最后又趕著毛驢走了800多里路,去肅州參見道臺大人。但所有的馳驅呼告最終只得來甘肅省府的一紙號令:檢核經卷,當場庇護。
四處碰鼻的王道士,無奈間竟斗膽給遠在京城的慈禧太后寫了一封奏折,抱著最后的一線但愿,苦苦期待。
他哪里知道,就在他推倒藏經洞秘門的那一刻,八國聯軍正在天津集結,籌辦進攻海說神聊京;兩個月后慈禧將扮作農配偶逃往山西;一年今后李鴻章將在《辛丑公約》上簽字;而重掌大權的太后,也將在罪己詔上高呼:“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整整七年,沒有人理會王道士呈交的奧秘,面臨藏經洞里的文化寶藏,孤立無援的王圓箓也必然感應過一種說不清的繁重與猜疑。
但他究竟結果已經做了一個通俗人所能做的一切,面臨三危山下歷代住持的圓寂塔,他可以略略感應心安了。
三危山下的僧塔(攝影 孤城)▼
敦煌有古經籍現宿世的動靜已經漫衍了出去,王道士為籌措經費連送帶賣而散佚的少量卷子也起頭在坊間傳播。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循著線索來到莫高窟,次年,法國人伯希和進入藏經洞。一前一后,莫高窟的大量經籍文物被連哄帶騙地以極低的價錢卷走。除此之外,美國、日本和俄國的考查隊也聞風而至……
四萬多件藏經洞遺書,大量精彩的泥像,甚至連墻上的壁畫都被這些所謂的探險家割下來打包裝箱,大搖大擺地用馬車拉走。
對于莫高窟,這無疑是一次慘不忍睹的打劫,而對于那時的整個中國,這不外是無數打劫中最為安靜、也最不惹人注目標一個。
因為文物是在王道士手中遺掉的,他天然要為此承擔罵名。但,在一個連國度最高統治者也要對西方人奴顏婢膝的時代,我們又有什么底氣對他傾瀉憤慨?
我們只能去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也只能把這種恨化作蹈厲奮發的內力,這樣我們的國度和平易近族才不會再蒙受同樣的欺辱。
06 人類的敦煌
敦煌,自漢代以來就當作為多平易近族、多文化共榮共生的前沿陣地,始鑿于魏晉期間的敦煌石窟更是秉承了這種開放包涵的精力。
從王公顯貴到布衣蒼生,非論平易近族,非論階級,都可以當作為石窟的開鑿者和供養人,所以石窟所揭示的內容也包含萬象。
石窟的造像和壁畫除美學和宗教價值外,還囊括了分歧期間的政治、軍事、交際、歌舞、雜技、耕耘、打獵、營商、出行等汗青事務和糊口場景。而浩如煙海的敦煌遺書,所涵蓋的規模加倍廣漠,內容也加倍翔實。
這些貴重的汗青遺贈是研究中古期間中國甚至整個歐亞大陸的汗青學、宗講授、人類學、社會學、說話學以及文學史、藝術史、科技史、平易近族史最可貴、最靠得住的第一手資料。
樂舞反彈琵琶(莫高窟112窟)▼
其實敦煌不只有莫高窟,還有西千佛洞、東千佛洞、榆林窟和五個廟石窟,它們大都地處偏遠,抵達不易,所以從明代后期就根基處于乏人問津,自生自滅的狀況。
直到莫高窟藏經洞文物在西方引起顫動,海說神聊京的學者們才后知后覺地把目光投標的目的這片被遺忘甚久的地盤。
1944年,國平易近當局在社會各界的呼吁下當作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石窟群第一次被置于國度機構的呵護下。至此,數萬件敦煌遺書已經漂泊國外30余年,宿世界各地的學者早已睜開對敦煌文化的研究和摸索。
當然,文化遺產被竊取令人痛心,但也許恰是這樣,敦煌學的崛起和成長才會如斯地蒼勁有力。
浩繁才調橫溢的青年人不遠萬里趕到敦煌,面臨殘缺不勝的石窟,他們沒有沉浸在哀痛中止步不前,而是懷著極大的熱忱和緊迫的任務感在黃土崖壁上靜心苦干。
他們知道,與其去恨,不如盡力不再掉隊于人,與其去爭,不如讓那份瑰寶折射出更絢爛的光華。
都督夫人禮佛圖(段文杰摹仿)(莫高窟130窟)▼
關于那些已經流掉的文物,讓我們欣慰的是它們至少獲得了詳盡的保管,國外的學者和機構也在盡力從分歧的視角解讀它們所儲藏的信息,并以共享的形式打開了全宿世界配合研究敦煌的場合排場。
曾經,敦煌以海納百川的姿態當作為四大古文明的匯流地,所以今天敦煌學也更需要全宿世界的人們來介入切磋。
誠如季羨林師長教師所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活著界。”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圖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錄!
存眷地球搭客,好文章不錯過~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