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一大克星,是絕大大都疑難雜癥和慢性病的泉源或幫兇。只要濕邪少了,那些所謂的現代病就會離我們遠了,惡性腫瘤、慢性疾病也會掉去溫床。
可以說,人體的萬病皆始于濕,所以除濕是連結五臟六腑高效運行、遠離疾病的底子。
一般來說,體濕在每小我身上表示出的病癥都不盡不異,一般歸結如下:
口臭、食欲不振、肥胖、水腫、臉與頭部愛出油、面部易生痘、大便稀黏不凈、食后胃脹、大便稀黏、四肢冰涼等皆與體濕相關。
其實祛除濕氣要從日常糊口習慣中做起,除了日常平凡要吃一些祛濕的食物,還可以用中醫保健的方式來祛除,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有用祛濕。
經由過程穴位按摩與艾灸來排濕既是中醫祛濕的有用方式,也十分簡單易學,在家就能本身脫手祛濕。
身體五大祛濕穴位從頭到腳依次為: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涌泉穴。
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心處。
按摩方式:手握當作拳狀敲打或往返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燒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能: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輕易導致頭痛頭脹,呈現頭暈,腦殼也有如戴帽一般的繁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忙理順行氣,消弭積滯,還可健腦寧神。
大椎穴
位置:頸后正中,位于頸部和背部交代處凸起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勾當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便是。
按摩方式:垂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往返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燒。
功能: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當作肩頸病癥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神闕穴
位置: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按摩方式: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熱水袋溫敷;或利用艾盒,將其點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鐘,注重溫度不要太燙。
功能: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輕易激發配偶科炎癥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自己就要以保暖為本家兒,刺激神闕穴有助于健脾祛濕、健旺身體。
涌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式:點按遲早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瓜代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后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能:涌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委靡、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掉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必然的療效。
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于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采用正坐或仰臥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偏向試探,在膝蓋內側碰著大骨的部門。
按摩方式:點按為本家兒,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遲早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功能: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呈現膝蓋痛苦悲傷、兩腳粗笨、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結果,幫忙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