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一個女孩——東海說神聊農村家庭生育選擇的變遷
持久以來,中國度庭的生育文化偏很多多少生孩子、生男孩。在沒有現代避孕手段的時代,部門經濟貧苦的家庭不得不選擇遺棄女嬰,甚至溺嬰,以確保有限的家庭資本由兒子享有。20宿世紀70年月起頭的打算生育政策限制了每戶家庭生育孩子的數目,尤其是1980年實施了一孩政策以來,良多中國度庭只有一個女孩,而沒有男孩。因為農村養老社會福利機制的缺乏,農村老年糊口依然需要后代的經濟幫助和日常糊口的顧問。在父系親屬軌制下,兒子承擔了贍養白叟的本家兒要責任,養兒防老對于農村家庭尤為主要。此外,在傳統父系社會,兒子還飾演著傳宗接代的主要腳色。是以,一孩生育政策出臺時,良多只有一個女孩的農村家庭(稱為“獨女戶”)為了生一個男孩,呈現超生現象。80年月中期,打算生育政策在全國大都省份進行調整,許可農村獨女戶家庭生育二孩,使這些家庭有了生男孩的機遇。
然而,筆者在東海說神聊農村從事的郊野調查發現,自90年月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村獨女戶家庭自愿拋卻二孩指標,選擇只生育一個女孩。此種生育文化的改變在中國其他農村地域也有呈現:早在20宿世紀80年月中國當局在西部和中部四縣奉行二孩政策試點時,生齒學家就發現良多家庭拋卻生育兩個孩子的機遇,選擇只生育一個孩子;[1] 生齒學家在江蘇進行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的研究也發現低生育文化在本地已經形當作;[2] 人類學家張虹和閻云翔別離在湖海說神聊和黑龍江農村進行的郊野調查發現,部門村平易近不僅只生育一個孩子,并且只生育一個女孩。[3]
是什么原因導致農村家庭從曩昔為了生男孩而超生,到此刻自愿選擇生育一個女孩?本文基于筆者在2002年到2012年時代在李家村共17個月的郊野調查所收集的數據,從東海說神聊農村年青佳耦的糊口不雅念、育兒實踐、長輩贍養、授室當作本以及傳宗接代不雅念幾方面的變遷來闡述獨女戶家庭生育不雅念改變背后的原因。
只生一個女孩
要理解李家村生育文化的改變,有需要先領會李家村的經濟和糊口狀況。李家村位于遼寧省,是個以蒔植玉米為本家兒的多姓村,2007年村常住生齒為800人。除了農業收入外,李家村村平易近還經由過程在村外打工來增添收入。與有些地域農人進城打工分歧的是,李家村四周有幾家工場——好比磚廠和食物加工場——為村平易近供給了便當的就業機遇;李家村四周的縣城也吸引了良多村平易近在工場和辦事行業打工。村里幾乎每戶家庭至少有一位當作員在村外打工,非農收入已經當作為家庭收入不成或缺的一部門。
與中國良多農村不異,李家村保留著父系親屬軌制“從夫居”的婚居傳統。婚后女方搬到男方家,同男方怙恃住在一路。然而,這一傳統也正在履歷著變化。大都年青佳耦會在婚后幾年選擇和怙恃分隔過,零丁辦理本身小家庭的收入和日常支出。他們有的和怙恃同住一所房子,有前提的則和怙恃分隔住。
1980年全國起頭奉行一孩政策。2007年,筆者在李家村調研時代,村里和村四周的圍墻上還有奉行打算生育政策的宣傳口號。打算生育工作由村長、村黨支部書記和村配偶女本家兒任負責。據那時的配偶女本家兒任回憶,一孩政策剛實施時,沒有兒子的村平易近強烈抗議政策的奉行,有個體家庭有超生現象。1986年,大都省份農村獨女戶家庭被許可生育二孩,政策剛出臺,受到李家村獨女戶家庭的積極響應。據那時的村配偶女本家兒任回憶,那一年的二孩指標很是搶手。此后幾年,陸續有合適政策的獨女戶家庭申請二孩指標,生育了第二個孩子。然而,自90年月起頭,呈現獨女戶家庭自愿拋卻二孩指標、選擇只生育一個女兒的現象。筆者在李家村調查時代,這平生育選擇已經被年青一代佳耦所接管,他們在顛末幾年的考慮后,領取了獨生后代證。[4] 2010年,165對育齡李家村佳耦至少有一個孩子,包羅50戶獨女戶,這此中有34對(68%)佳耦領取了獨生后代證。李家村獨女戶家庭的生育選擇并不是特別的個案,在李家村地點的鄉,2009年共有951戶獨女戶,此中541戶(56.9%)領取了獨生后代證。對于獨女戶家庭的這一選擇,良多村平易近用“想開了”和“思惟打通了”來表達他們的理解和認同。村配偶女本家兒任告訴我,比起以前打算生育工作需要峻厲監視育齡配偶女,以防止超生、搶生,她此刻的工作很是輕松。她用“給錢都不生了”來描述獨女戶家庭對只生一個女兒這一選擇的對峙。
在世為了享受
導致年青一代佳耦從多子家庭到只要一個孩子的生育不雅念的改變的一個本家兒要原因是年青佳耦的糊口不雅念發生了很大轉變,他們越來越垂青物質消費和享受糊口,用良多年青人的話說,就是“在世為了享受”。
李家村這些選擇只生育一個女兒的佳耦多出生于60年月中到80年月中,他們當作長的過程履歷了農業從合作化到地盤承包軌制、市場經濟的幾番變化。合作化時代,農人收入菲薄單薄,日常糊口消費品數目有限,用村平易近的話來說“那時每家都很窮”。80年月初,跟著地盤承包軌制的推廣和市場經濟的成長,村平易近經由過程務農和從事非農工作增添了收入。同時,消費品種類日益繁多,迎來了消費時代的到來。受消費本家兒義不雅念影響,攀比風在李家村年青人中悄然鼓起,跟得上消費時尚當作為年青人身份和地位的主要標記。好比筆者在李家村調查時代,電動自行車代替了傳統非電動自行車,當作為村平易近們崇尚的消費品。選擇采辦非電動自行車的村平易近會被認為“太土”,跟不上時尚。為了追趕消費時尚,不被村平易近冷笑,年青一代的消費者在村外打工,以增添家庭收入和消費品的采辦力。筆者在李家村調查時代,所有的年青男性都從事非農工作,已婚女性生了孩子今后的幾年會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當孩子起頭上幼兒園,或者若是公婆可以照看孩子,良多女性也選擇在村外打工。除了對物質消費的追求,年青佳耦們也垂青享受糊口閑暇。不在村外打工的年青女性,有的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或者比及孩子去上學后,堆積在一路打麻將。在村外打工的年青人,有的下了班,吃過晚飯后,也插手到打麻將的人群中。
追求物質糊口消費和享受糊口閑暇的糊口不雅念對李家村年青佳耦們的生育不雅發生了主要影響。起首,跟著日常消費支出的增加,扶養孩子的費用也在提高,生育二孩意味著家庭糊口消費程度必然會受到影響。此外,年青一代村平易近認為,扶養孩子需要怙恃投入大量時候和精神,會占用他們用來從事非農工作的時候,影響家庭收入和享受糊口閑暇。經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研究第二次宿世界大戰后美國度庭經濟程度和生育選擇發現,美國佳耦們在決議生育孩子的數目的時辰,會考慮家庭收入的增加潛力和他們抱負的糊口程度。 [5] 李家村的獨女戶怙恃在決議是否生二孩時,面對著同樣的考慮。
值得一提的是,李家村的年青女性是享受糊口這一不雅念的忠厚信仰者。與男性分歧,女性婚后須承擔家務和顧問孩子的本家兒要責任。她們中的良多人傾標的目的于只生一個孩子,把更多的時候和精神投入到非農工作,增添家庭收入,以實現她們新的糊口抱負。在傳統父權和夫權軌制下,生兒子是年青女性在夫家確登時位的主要路子。但今天算輕一代的女性經由過程介入非農工尷尬刁難家庭經濟作出了不成輕忽的進獻,并且農村婚姻市場上男女生齒比例掉衡,年青女性在婚姻市場上更為稀缺,這兩點使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獲得顯著晉升,因而不再需要經由過程生男孩來確定本身在夫家的地位。是以當她們在生育選擇上有更大的決議計劃權時,良多女性在只生一個女孩這一選擇中起了本家兒導感化。
育兒當作本的增加
在消費本家兒義的影響下,扶養孩子的日常糊口當作本持續增加。此外,新一代的怙恃們對孩子受教育的機遇遍及更為正視,但教育費用又不竭增加。這兩個身分都使得年青怙恃們甘愿把有限的家庭資本投入到一個孩子身上。
日常消費支出的增加表現在飯食、零食以及衣服和玩具的花銷上。以午飯和零食為例,比起怙恃籌辦的飯菜,學齡的孩子們更喜好采辦品種多樣的盒飯作為午飯。為此,怙恃們要額外支付孩子的午飯費用。此外,飲料、雪糕等零食當作了孩子們糊口的必需品。孩子們下學后,會從校外賣零食的小商販,或者村里的雜貨鋪采辦零食。這些新的花銷為年青一代怙恃增添了育兒當作本。在消費本家兒義影響下,年青怙恃們互相攀比,為本身的孩子供給最好的糊口消費品,以證實他們飾演好了怙恃的腳色。此外,良多孩子已經養當作了本身的消費愛好,經常在采辦食物和衣服等日常消費品時起到主要的決議計劃感化。這些日益增加的育兒當作本往往讓年青怙恃們感覺吃不用。
育兒當作本的另一主要部門是教育支出。李家村怙恃對后代教育很是垂青,他們但愿孩子可以在城里找到不變工作,解脫在農田辛勞勞作的命運。而對于大都農村家庭的孩子來說,實現這一抱負的獨一路子是考上大學。90年月末的大學擴招使更多的學生有了上大學的機遇,然而陪伴擴招而來的高額膏火,也給農村塾生的怙恃們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承擔。
李家村年青怙恃們對孩子教育的投入從孩子上幼兒園起頭,他們傾標的目的于多花一點錢,把孩子送到縣城里的幼兒園,因為他們認為縣城的幼兒園比村里的幼兒園師資好、舉措措施完美。小學和初中階段,良多怙恃把孩子送到補習班,期望孩子在升學測驗中更有競爭力。孩子考上高中后,怙恃在教育上的支出會大幅增添,因為縣里的兩所高中距離李家村有一段距離,村里的高中生們需要在黌舍住宿。有的家長為了撐持孩子更好地籌辦高考,不吝花錢姑且在黌舍四周租房陪讀。若是孩子順遂考上大學,大學的費用更是一筆很大的花銷。為了支付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夫妻二人除了農業收入外,都必需從事非農工作,以提高家庭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大都李家村怙恃對后代日常消費的支出和教育的投入并不存在性別歧視。老一代的重男輕女不雅念中把有限的家庭資本和受教育的機遇留給兒子的行為,經常受到年青一代怙恃的攻訐。有女兒的怙恃們會在女兒糊口、就醫和教育方面傾盡全力。尤其是在對女兒教育的投入上,即使是那些既有兒子也有女兒的怙恃們也很少會僅撐持兒子接管高檔教育而褫奪女兒上學的機遇。獨女戶的怙恃更是把有限的家庭資本全數傾瀉在女兒身上,期盼著他們的女兒可以經由過程上大學改變命運。
養兒紛歧定防老
獨女戶家庭生育不雅念改變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男孩偏好的削弱,此中養兒防老不雅念的淡化是主要身分之一。持久以來,兒子在家庭養老中起到了不成替代感化,這是因為農村缺乏城市里的養老社會福利機制,農人年邁遏制務農后需要依靠后代經濟上的幫忙來支付用于維持日常糊口和醫療的費用,而傳統父系親屬軌制下,女兒婚后從夫居,要協助丈夫承擔顧問公婆的責任,而兒子婚后繼續住在家里,和兒媳一路贍養怙恃。可是在李家村,這種依靠兒子養老的不雅念已經起頭改變。越來越多的白叟傾標的目的于不與兒子兒媳同住,而且在經濟上爭奪自力。李家村村平易近凡是60多歲甚至70多歲才遏制務農,并且因為農業機械化的成長,部門曾經依靠人畜力的農活可以由機械取代,依然依靠人工的農活也可以雇傭村平易近幫手。有的老年人把地盤承包出去,2006年佳耦二人承包出地盤的年房錢收入平均為1110元,這筆錢可以支付日常所需的米、面和食用油的費用。[6]這樣,李家村的老年人就可以繼續連結農業收入。
李家村老年人不僅經濟上爭奪不依靠后代,在日常糊口顧問上也極力延遲對后代顧問的依靠。當老年人身體健康日就衰敗,糊口上需要顧問時,凡是由老伴來顧問。當佳耦二人都需要顧問的時辰,他們凡是和兒子同住,由兒子兒媳顧問,村平易近把這種養老放置稱為“歸給兒子”。他們的地步由兒子一家耕種,兒子負責怙恃經濟和糊口上的供給,怙恃歸天后,房產由兒子擔當。
李家村正在履歷著代際互惠傳統的改變和孝道的式微。[7]上面提到的養老放置看似簡單,可在實際糊口中,怙恃與后代在養老放置上的溝凡是常令老年怙恃們掉望和沮喪。尤其在多后代家庭,后代們很難對怙恃養老責任的分管達到定見同一。有的后代認為怙恃沒有對所有的孩子一碗水端平,對有的后代偏疼,是以拒絕履行贍養義務。有的與兒子兒媳同住的白叟表達了對兒子兒媳顧問的不滿,他們尤其對兒子兒媳對本身的不尊敬感應悲傷,有的白叟甚至說后代“不打不罵就是孝”。
比擬較兒子兒媳贍養白叟的不如人意,老年人對女兒在日常糊口和感情上的關心尤感貼心。有的白叟用“女兒是爹媽的貼心小棉襖”這句鄙諺來表達與女兒成立的親密感情聯系。良多已出嫁的女兒經常回李家村探望怙恃,幫怙恃做家務,和怙恃聊天,有經濟能力的女兒還會幫助怙恃。女兒對怙恃養老的腳色改變很大水平上是因為年青女性婚后家庭地位的提高,她們婚后從事非農工作,其收入當作為家庭經濟中不成或缺的一部門,使她們在為本身怙恃盡孝這件事上更有決議計劃權。兒子和女兒在家庭養老中腳色的轉變對年青佳耦的生育選擇發生了很大影響。良多獨女戶佳耦說:“兒子不孝,有兒子也沒用”。同時,這些怙恃把有限的家庭資本投入到女兒身上,撐持女兒的教育,和女兒成立親密的關系,并但愿在他們有養老需求的時辰,能借女兒一臂之力。
給兒子娶媳配偶的經濟當作本
男孩偏好不雅念減弱的另一個本家兒要原因是兒子婚姻當作本的急劇增加。對李家村村平易近來說,成婚生子是不成或缺的人生履歷。李家村村平易近認為20歲出頭是男性成婚的最佳春秋,女性還要提前幾歲。過了婚齡的未婚漢子會被村平易近們稱為“光棍”,在村里地位低下。
農村在婚嫁典禮上有男方付彩禮、女方付嫁奩的傳統。然而這兩者的當作本倒是天地之別。在李家村,怙恃給女兒的嫁奩叫做“陪送”,可所以現金或家電,陪送的具體代價由怙恃按照家庭經濟狀況決議。2004年到2006年時代,有女兒成婚的怙恃告訴我,他們給女兒的陪送代價在5000元到1萬元不等。
比起陪送,男方家庭需要付給女方的彩禮則珍貴得多。李家村的男方家庭在婚禮中的經濟承擔本家兒如果現金(本地稱“干折”)和婚房,此中現金從70、80年月的300多元,到90年月漲到4000多元,到了21宿世紀初則變為2.2萬多元。婚房可所以新建的或者從頭翻修的,它也當作為男方怙恃們的另一個經濟承擔。除了現金和婚房,男方怙恃還要為女方采辦三件黃飾物品,稱作“三金”,為新婚佳耦采辦一輛摩托車和幾件家用電器,還要支付婚禮和訂親宴席的費用。筆者在李家村調研的2006年、2007年這兩年,男方怙恃為婚禮支出的全數費用需要10萬元擺布。對于大都李家村家庭來說,這筆巨額數量需要大要十年辛勤工作才支付得起。但因為在農村婚姻市場上適齡男性多于女性,年青女性在婚姻市場中占有了本家兒動權。若是女方對男方籌辦的彩禮不對勁就會拒絕訂親,男方怙恃只能知足女方的要求——因為若是訂親掉敗,兒子的下一個女伴侶很可能會提出同樣的要求。是以,為了給兒子娶媳配偶,李家村的怙恃們都要背上債務。
為了緩解彩禮的經濟壓力,為兒子婚禮的籌辦在孩子十幾歲時就要起頭。起首是籌辦好婚房,房子過于破舊的家庭會蓋好新房,預留出兒子未來成婚后棲身的房間。房間只做簡單的裝修,婚禮之前再按照那時的氣概完當作裝修。房子籌辦好后,怙恃要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把為蓋房子而背的債務還清,并極力積攢一些積儲,為兒子的婚禮做籌辦。這些巨額花銷使兒子的腳色從本來養老的保障釀成怙恃的經濟承擔,從而鞭策了獨女戶家庭只生一個女孩的選擇。這些年青人恰是婚禮費用急劇增加的親歷者,他們認為婚禮的花銷還會持續增加。有的年青村平易近告訴我說,因為為兒子娶媳配偶的經濟承擔,以前村平易近們都“盼兒子”,而此刻大師都“怕兒子”。
走出祖先的暗影
在傳統的父系親屬軌制下,兒子飾演著傳宗接代的腳色,只有男性擔當人可以介入祖先祭奠,確保逝去的家人在陰間有足夠的供奉。有兒子是一個家庭身份的象征,沒有兒子的家庭會被人瞧不起,被稱為“絕后”或者“斷子絕孫”。人類學家許烺光把傳統家庭的這種祖先崇敬和傳宗接代的崇奉稱做糊口在“祖先的暗影”下。 [8]
老一代村平易近回憶,李家村曾經傳播一句鄙諺“炕上得有拉屎的,墳上得有燒紙的”,活潑地表達了有兒子作為擔當人,上墳燒紙來祭奠祖先的主要性。此外,供奉祖先牌位是傳統社會祖先崇敬勾當的另一主要構成部門。在李家村,祖先牌位被寫在一張紙上,掛在屋內奪目的位置,并鄙人面擺上簡單的祭奠用品。老一代村平易近說,60年月以前,每家城市供奉祖先牌位。是以,沒有兒子的家庭想方設法經由過程過繼親戚家的一個男孩,來確保祖先牌位得以延續,祭祖勾當有人完當作。
這種根植于父系親屬軌制的祖先崇敬崇奉在今天的村平易近中已經有了很大改變。良多人對祖先崇敬的崇奉發生思疑,不相信人身后有來生。祖先崇敬崇奉的擺蕩并沒有影響李家村上墳燒紙習俗的延續,但村平易近上墳燒紙背后的動因卻有了很大的改變。良多村平易近說,上墳燒紙是為了做給其他村平易近們看,因為不上墳會被別人斥為不孝,所以他們索性“隨大流”。而至于供奉祖先牌位這一傳統,年青一代的村平易近除了一位40出頭的村平易近外,已經沒人延續了。
除了祖先崇敬崇奉的削弱,有兒子也已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在當下的李家村,家庭的經濟實力當作為最主要的身份象征。起首,經濟前提好的人家對消費品的采辦力強,跟得上消費時尚。其次,這樣的人家更有能力撐持孩子教育,幫忙孩子經由過程上大學解脫農人的身份,也更有能力支付兒子婚禮的費用。并且,有錢的人家更輕易擴大社交圈,因為大師都愿意交友經濟前提好的人家,以備有需要時可以標的目的他們借錢。筆者在李家村調研時代,“絕后”和“斷子絕孫”這些曾經用來嘲諷沒有兒子的人家的字眼已經很少有人說了。相反,對于經濟前提欠好的人家選擇生育二孩,村平易近反而會冷笑他們沒有能力為孩子供給杰出的當作長情況,認為他們是不明智、不負責任的怙恃。
結語
本文所呈現的新一代農村家庭生育選擇的變遷,意味著持久以來對農村家庭“越生越窮,越窮越生”和“重男輕女”的刻板印象需要被從頭熟悉。良多年青農村佳耦選擇只生育一個孩子,甚至只生一個女兒,并全力撐持女兒的當作長。
2015年底,執行了35年的一孩政策宣告竣事,取而代之以周全二孩政策。然而,李家村獨女戶家庭的生育選擇告訴我們,當今天的年青一代佳耦更愿意享受糊口、不肯為育兒所累,當育兒當作本增添,當贍養怙恃的不雅念發生改變,當女性在婚姻中地位提高、在生育選擇上更有決議計劃權時,只要一個孩子還會是良多中國度庭的生育選擇。
(作者單元:美國凱斯西儲大學人類學系)
注釋:
*為了庇護受訪者隱私,本文中的李家村為假名。本文基于的郊野調查獲得Wenner-Gren Foundation for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的幫助。調查成果的具體解讀,請拜見Lihong Shi, Choosing Daughters: Family Change in Rur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1] 顧寶昌、王豐編:《八百萬人的實踐:來自二孩生育政策地域的調研陳述》,社會科學文獻出書社2009年版; 呂宿世辰等:《農村二孩生育試點三十年:以全國持續鋪開農村二孩生育試點的翼城縣為例》,社會科學文獻出書社2016年版.
[2] 鄭真真、張春延等:《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江蘇的實際》,社會科學文獻出書社2017年版。
[3] Zhang Hong, “From Resisting to ‘Embracing?’ The One-Child Rule: Understanding New Fertility Trends in a Central China Village”, China Quarterly, Vol. 192 (2017); Yan Yunxiang,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 2006年,領取獨生后代證的佳耦每月可獲得10元的獎勵金。若是有的佳耦領取獨生后代證后,改變了本家兒意,選擇再生育,可以把領取到的獎勵金退回,申請二孩指標。然而,大都領取獨生后代證的獨女戶家庭是顛末幾年的穩重考慮后申請獨生后代證的,很少有人選擇再生育。
[5] Richard Easterlin,“Relative Economic Status and the American Fertility Swings”,in Family Economic Behavior, edited by Eleanor B. Sheldon, Lippincott,1973.
[6] 對李家村的老年人來說,醫藥費用是最大的經濟承擔。盡管農村合作醫療軌制可以緩解醫療費用的承擔,可是村平易近收入原本就不高,大都家庭難以支付重大疾病的醫療費用。是以,當老年人患有諸如癌癥等重大疾病,本人難以支付治療費用時,大都家庭選擇拋卻治療。
[7] 關于代際互惠傳統的改變和孝道的式微,拜見郭于華:《代際關系中的公允邏輯及其變遷:對河海說神聊農村養老事務的闡發》,載《中國粹術》2001年第4期;Yan Yunxiang,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99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 Francis L. K. Hsu,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8.
作者: 施麗虹
來歷:《文化縱橫》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