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條約是歐洲幾個共產主義國家于1955年在波蘭簽訂的一項協定的名稱。它也被稱為華沙友好、合作和互助條約,而《華沙條約》則是為了應對蘇聯對歐洲和北大西洋國家構成的威脅而制定的。 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波蘭是曾經加...
華沙條約是歐洲幾個共產主義國家于1955年在波蘭簽訂的一項協定的名稱。它也被稱為華沙友好、合作和互助條約,而《華沙條約》則是為了應對蘇聯對歐洲和北大西洋國家構成的威脅而制定的。

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波蘭是曾經加入華沙條約的幾個國家之一。
最初,簽署華沙條約的國家包括蘇聯、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于1956年加入,阿爾巴尼亞在1961年退出了華沙條約中蘇分裂。協議最終于1991年解體,當時蘇聯解體,許多組成該協議的共產主義國家轉向民主制度。

布拉格,現在捷克共和國的首都,是被稱為"布拉格之春"和"天鵝絨革命"的反共運動的所在地;
《華沙公約》有兩個主要職責和兩個主要分支機構。政治協商委員會負責組成條約的各個國家之間的非軍事活動。條約武裝部隊的統一指揮部負責其主持下的各國軍隊統一司令部的最高指揮官也是蘇聯國防部的第一副部長

斯洛伐克是最終加入北約的東歐國家之一。
該協議的基本思想是,簽署國的各個國家將相互幫助,以防外部侵略。許多成員國擔心,西方國家,特別是在北約成立后,可能會選擇入侵或對東部集團國家采取軍事行動,試圖推翻其共產主義政府。華沙公約通過將每個國家的軍事力量結合到一支更強大的力量。蘇聯還利用這項協定來控制其較小的盟國,就像1968年蘇聯在其他盟國的協助下大舉進攻捷克斯洛伐克一樣,推翻了它所說的帝國主義傾向的政府,因此,威脅其他盟國。

阿爾巴尼亞曾經是華沙公約的一部分。
盡管冷戰和北約國家與華沙公約的一部分國家之間存在競爭,但相互合作的例子很多這兩個集團經常在聯合國的支持下部署部隊,他們將彼此并肩作戰。例如,國際控制和監督委員會向越南部署了加拿大和波蘭軍隊。

《華沙條約》是蘇聯和東歐國家對北約組建的一種回應。
2005年,波蘭公布了自協議簽訂之日起的許多機密文件,這些文件闡明了成員國的大部分戰略最令許多人驚訝的是,在與西方列強開戰時,各國的應急計劃。主要戰略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進攻性,計劃如何迅速有效地部署到西歐,以便在必要時使用核力量奪取控制權。幾乎沒有發現防御計劃,戰略依靠速度和效率來制衡歐洲強國。
許多前華沙公約成員國和后來取代它們的政府于1999年加入北約。2004年,更多的成員國加入了北約。保加利亞、波蘭、匈牙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捷克共和國,立陶宛在許多方面代表著冷戰最后一輪的結束。

《瓦索條約》被視為對北約的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