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歌劇在19世紀的巴黎劇院中占據主導地位,它經常被用來指代巴黎歌劇院的作品。這些嚴肅的,往往是悲劇的歷史劇被大量地制作出來,包括芭蕾舞團、現場管弦樂隊和一大批世界知名歌手。舞臺設計,服裝和布景總是相當壯觀,使這些...
大歌劇在19世紀的巴黎劇院中占據主導地位,它經常被用來指代巴黎歌劇院的作品。這些嚴肅的,往往是悲劇的歷史劇被大量地制作出來,包括芭蕾舞團、現場管弦樂隊和一大批世界知名歌手。舞臺設計,服裝和布景總是相當壯觀,使這些作品可以與當今的好萊塢大片相媲美。雖然主要與法國作曲家有關,但這種音樂類型也包括意大利和德國藝術家的開創性作品,他們當時被巴黎的創造文化所吸引大歌劇院位于法國首都巴黎,歷史事件常常是大型歌劇的主題;《波提西的圣母院》(1828年)是最早流行的革命史詩之一,甚至在舞臺上現場描繪了維蘇威火山的噴發。其他的作品都是為了描寫當代事件,如拿破侖在革命中的征服戰爭和他作為皇帝的統治。梅耶比爾的歌劇《羅伯特·勒迪亞布爾》(Robert le diable)就是其中之一法國大革命后,巴黎歌劇院的首部新作首次在巴黎歌劇院首演,當時國營歌劇院已被新政府私有化。1836年,這部政治性、自由主義的情節劇很快被《胡格諾派》所效仿,這是19世紀最成功的大型歌劇在19世紀40年代和19世紀50年代,巴黎歌劇院推出了許多如今被視為經典的大型歌劇;多尼澤蒂(Donizetti)
Dom sébastien(1843)、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
Jérusalem和《Les vèpres siciliennes》(1855年)和查爾斯·古諾(Charles Gounod)的《浮士德》(Faust)(1859)都定義了大歌劇黃金時代的流派

重大歷史事件有時是大型歌劇創作的靈感來源大型歌劇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芭蕾舞,通常是在第二幕開始的時候。雖然芭蕾舞間奏有時與戲劇本身的故事情節沒有聯系,巴黎歌劇院的貴族贊助人喜歡有機會在演出間隙用餐和社交。像理查德·瓦格納這樣偏離這一模式的作曲家可能會被那些對晚餐對話比舞臺上的戲劇更感興趣的觀眾嗤之以鼻。當瓦格納試圖把他的《坦納的使用者》表現成一個大人物時1861年的歌劇,巴黎歌劇院只演出了三場就把它撤了。太多富有的贊助人抱怨第一幕中的芭蕾舞打斷了他們的美餐。
19世紀60年代,舞臺和布景比以前更大,當時其他廣受歡迎的作品有查爾斯·古諾德的《雷恩·德·薩巴》(La reine de Saba),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唐·卡洛斯》(Don Carlos)(1867年)和安布羅斯·托馬斯(Ambroise Thomas,1968年)的《哈姆雷特》(Hamlet)然而,到了19世紀70年代,隨著新的音樂時尚和作曲家如瓦格納的興起,大歌劇開始衰落。古典大歌劇中龐大的舞臺奇觀制作成本非常昂貴,不再吸引大量觀眾,而這些觀眾足以證明制作成本的合理性

世界知名歌手、全套管弦樂隊和整個芭蕾舞團都是大型歌劇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