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種動物通常被誤認為是恐龍,這是因為這些動物表面上可能與恐龍相似,因為它們也是爬行動物,體型龐大,或者與恐龍同時生活,但不是超目恐龍的一部分。這些動物包括鵜鶘(生活在5000萬年前恐龍變得豐富)、翼龍(與恐龍共存的飛行...
有幾種動物通常被誤認為是恐龍,這是因為這些動物表面上可能與恐龍相似,因為它們也是爬行動物,體型龐大,或者與恐龍同時生活,但不是超目恐龍的一部分。這些動物包括鵜鶘(生活在5000萬年前恐龍變得豐富)、翼龍(與恐龍共存的飛行爬行動物)、蛇頸龍、上龍(長頸水生爬行動物)、魚龍(另一種身體呈魚形的水生爬行動物)和摩梭(巨大的水生爬行動物,是活蛇的近親)。
![]()
官方對恐龍的定義包括了所有直立的有肢的始祖龍,它們是四肢伸展的鱷龍的近親。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恐龍可以被認為是直立的鱷魚。然而,這種世系從來沒有進化成在空中飛行或在海中游泳。相反,這些壁龕被其他爬行動物所占據,特別是蛇頸龍和上龍,魚龍和莫斯龍也在海洋中進化和生活。蛇頸龍在海洋中的生存時間幾乎和陸地上恐龍的存在時間一樣長。與第一批恐龍幾乎同時進化的爬行動物是翼龍,它的前身是翼龍,翼展最終達到10米(33英尺),其中包括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動物,如鷹嘴龍和哈氏翼龍,盡管這些翼展并不典型,最大的翼龍只在白堊紀末期前不久進化,當時所有恐龍都滅絕了另一個有時與恐龍混淆的重要類群是翼龍,一種生活在二疊紀時期的帆背爬行動物,比第一批恐龍行走地球要早大約5000萬年。這些鵜鶘可以長到3.5米(11英尺)長,盡管大多數都小得多,大約1米(3英尺)長。鵜鶘和其他突觸動物是繼生活在晚石炭紀和早二疊世的基礎爬行動物和巨型兩棲動物之后,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第二大四足類動物,第三類是爬行動物(二疊紀/三疊紀),第四類是古龍類(早三疊世),恐龍僅是第五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