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吐血整理!2020最好用的圖形化編程軟件 有什么軟件來評測電腦性能?

    家里孩子最近開始學編程,于是向身邊老師咨詢了圖形化編程的一些常識,自己也做了功課。結果發現網上許多帖子跟老師說的實際情況不符,很多信息還停留在兩三年前。 都2020年...

    吐血整理!2020最好用的圖形化編程軟件測評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家里孩子最近開始學編程,于是向身邊老師咨詢了圖形化編程的一些常識,自己也做了功課。結果發現網上許多帖子跟老師說的實際情況不符,很多信息還停留在兩三年前。

    都2020年了,少兒編程又是變化非常快的一個行業。所幸把自己這兩周搜集到的信息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免得很多家長還停留在過時的印象里。也希望更多更專業的老師們能參與討論,幫助更新行業的相關信息。

    一、 為什么不建議直接學scratch或者makecode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剛剛接觸這個領域的家長,那你最先聽到的很可能也是scratch和makecode這兩款軟件。一個是MIT開發,一個是微軟開發,大公司,老品牌,全球都在用。

    這兩款軟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認可,一定是靠譜的,但為什么在中國不是很普及,老師更喜歡用國內廠商的一些軟件呢?

    我得到的答案是:這兩款軟件雖然各有所長,但各自的短板也很明顯。

    具體體現在:

    makecode支持micro:bit,但對arduino支持性有限;

    Scratch有豐富的動畫舞臺展示編程效果,適合低年級初學者,但需要一直連接主控板,不能將程序上傳至主控板進行更多硬件操作,對高年級學生不適用;

    Makecode則剛好相反,只能將程序燒錄進主控板或者通過模擬器觀察程序效果,不能通過動畫舞臺展示實時看到編程結果,對初學者不友好。

    相比之下,國內的軟件通過整合這兩款軟件的優勢,取長補短,更符合國內學習習慣。

    二、同樣基于scratch/makecode,國內各種軟件怎么選

    知道了scratch之后,再去做調研的時候,我又聽到像mixly、mBlock、KittenBlock、Mind+這些軟件的名字。這些國產軟件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基于scratch或者makecode開發。

    那他們各自有什么優缺點呢?

    我專門搜集了網上的各種測評,整理如下。

    我在知乎上找到一篇帖子,作者是科技學堂創始人老劉,帖子發布于2017年1月,里面很多信息過時了,不過開頭對比Mixly、ArduBlock、S4A的部分可以了解下:

    “Mixly是一款基于Blockly的免費開源的圖形化Arduino編程軟件,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創客教育實驗室傅騫教授團隊開發。同樣為Arduino圖形化編程工具,國內我們常見的還有ArduBlock和S4A(Scratch for Arduino)。前一陣,因為要舉辦一場Arduino入門培訓活動,我們特地將三者做了一下比較。

    一條原因就先把S4A從備選工具中排除出去:無法脫機運行。Scratch最初軟件設計時,并未考慮與硬件的通信,S4A的出現讓Scratch可以通過串口與Arduino通信,而通信則意味著S4A全程充當的是信息中轉。我們希望給初學者選擇一個功能相對更專業的工具,因此先放棄S4A。

    再詳細對比一下Mixly和ArduBlock。

    無論從功能的專業性還是豐富性,Mixly都勝出。”

    好了,說結論,根據老劉嚴謹的論證,Mixly、ArduBlock、S4A這三款軟件對比的時候,選Mixly就對了。

    知乎上還有另一篇比較火的帖子,有129個人贊同。作者是“開源硬件實驗室知乎專欄”,也發表于2017年初,不過比上面那篇提到的軟件更豐富一些:


    4.mBlock

    適合年齡段:8歲以上

    軟件功能完善度 ★★★★☆

    使用體驗 ★★★★☆

    支持硬件種類 ★★

    更新速度 ★★★

    配套教程 ★★★★


    mBlock由國內Makeblock創客工場出品,基于Scratch開源代碼修改而來,界面和使用體驗OK,是最接近原版Scratch風格的。另外支持查看圖形化模塊對應的代碼,適合孩子慢慢的過渡到代碼編程。最近貌似開放了第三方模塊的支持,已經看到一些第三方模塊可以用mBlock編程。配套自己產品的教程相對豐富。


    5.好好搭搭

    適合年齡段:8歲以上

    軟件功能完善度 ★★★★☆

    使用體驗 ★★★★☆

    支持硬件種類 ★★★★

    更新速度 ★★★

    配套教程 ★★★★

    好好搭搭來自杭州好搭團隊開發的在線編程平臺,也是只需要打開瀏覽器,基于Scratch開源代碼修改而來,實現了云編譯功能。在Scratch Day活動每天高訪問量下,平臺依然穩定好用。好好搭搭支持Scratch動畫編程、Arduino硬件編程和其它一些第三方硬件,方便孩子從動畫編程無縫過渡到硬件編程上。也可以查看圖形化模塊對應的代碼,配套教程豐富,網站定期也會推出一些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適合小學低年級以上。唯一的不足是目前網站的UI設計還不夠完美,不過聽說已經在開始優化這一方面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6.Mixly

    適合年齡段:12歲以上

    軟件功能完善度 ★★★★☆

    使用體驗 ★★★★☆

    支持硬件種類 ★★★★

    更新速度 ★★★★

    配套教程 ★★★

    Mixly來自北師大傅騫團隊開發,基于Google Blockly核心,支持大部分Arduino硬件,第三方也可以自己制作庫文件。軟件更新迭代頻繁,一直在優化。軟件使用體驗很好,也可以查看圖形化模塊對應的代碼,配套教程豐富,適合小學高年級以上,唯一不足是編譯的速度有點慢。


    7.KenRobot

    適合年齡段:12歲以上

    軟件功能完善度 ★★★

    使用體驗 ★★★★☆

    支持硬件種類 ★

    更新速度 ★★★

    配套教程 ★

    由90后工程師李時念及來自前百度的工程師團隊,用時約半年開發完成。該平臺沒有采用Blockly和Scratch框架,軟件使用體驗和界面設計OK,有圖形化編程和代碼編程兩種版本,適合不同需求,支持arduino硬件,目前只有Arduino UNO可以用,其它硬件估計很快就會更新上來,配套教程還不夠完善,適合小學高年級及以上。”

    從作者給出的評分可以看出,在跟mBlock、好好搭搭、KenRobot比較時,Mixly依然是更有優勢的那個。

    所以,2017年的時候,國內各種圖形化編程軟件相比較,Mixly勝出。

    不過,上述信息都來自3年前,孩子老師告訴我,現在Mixly也老了,在行業里也到了被后浪推的階段。

    后浪有哪些?

    孩子老師告訴我三個名字:Kittenblock、Mind+、mPython。

    我又百度了一些信息,其中Kittenblock、mPython的資料不多,只有官網上的簡單介紹,Mind+在線上論壇有幾篇比較詳細的測評貼:

    “Kittenblock是小喵科技推出的機器人編程軟件,采用模塊化積木編程方式編程,支持MicroBit、MiniLFR、Arduino、Dobot、Tello等設備的編程和燒錄。Kittenblock的可視化編程界面,可以讓零基礎的用戶快速學習,可以輕松對機器人進行編程操作。”

    “mPython是盛思技術團隊在BBC官方原版PythonEditor基礎上、拓展開發的應用軟件。可以進行可視化代碼編程,有hex、python、blockly三種代碼讀寫等功能。”

    幾篇提到Mind+的帖子中,有一篇是一位老師把Mind+和Mixly做了直接對比:

    “最近看到微信群里面大家都在推薦用Mind+編程,據說是Scratch3.0的還支持很多硬件,作為一個創客老師,我決定試試看。我當前正在用米思齊教編程,支持的硬件非常豐富,不過感覺學生上手還是稍微有點難度,不過學生基本都有一些scratch的基礎,正好試一下看看這個軟件如何。“

    他得出的結論是:1、兼容Scratch。2、支持三大主控板。3、支持海量傳感器。4、支持python代碼編程。

    使用上來說,跟Scratch的界面何操作方法基本相同,也有快速入門的視頻和教程,上手完全沒有難度。當然對于一個玩硬件的老師來說,印象最深的是支持的硬件種類非常豐富,應該是我見過的在scratch平臺上支持硬件最豐富的軟件了吧,還有一些語音識別這種功能,玩法比較豐富。缺點的話我覺得軟件功能有點太多,所以有許多界面和模式以及隱藏功能,可能會被搞暈,期待后續能做的更好吧。“

    我拿著這篇帖子又去問了自己孩子老師,他基本認同,他給我的信息是,“前兩年帶學生去參賽,現場大部分用的都是Mixly,今年去的時候,大部分都換成Mind+了,行業變化還是很快的。”

    為什么呢?

    老師向我詳細介紹了這些軟件的發展始末,簡單講就是:

    Mixly基于blockly開發,編程語言更加原始,類似于把代碼一一對應成圖形化模塊,學生用起來并不比直接學習代碼簡單;

    Mind+兼容Scratch,更易上手,對學生可能接觸到的編程語言進行了階梯式劃分,簡單的模塊很容易找到,復雜的模塊入口更深,同時結合makecode,保留了高階能力,讓學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

    老師還順帶對比了Kittenblock和mPython:

    Kittenblock不支持國內老師習慣用的掌控板,mPython基于基于makecode,但也像makecode一樣沒有實時模式,不能通過動畫舞臺看到實時效果。


    三、結論,供參考

    總的來說,經過調研我發現,2020年國內常見圖形化編程軟件主要有:編程貓、mBlock、 Mind+、Mixly、Kittenblock和mPython。

    其中根據知乎作者“開源硬件實驗室知乎專欄”和科技學堂創始人老劉的觀點,Mixly在三年前更有優勢,在支持硬件方面比mBlock更豐富,但相比當今其他軟件在語言設置上對初學者不太友好。

    根據我向學校老師咨詢的結果:2020年比較常用的軟件中,Mind+是參賽學生用的比較多的圖形化編程軟件,特點是兼容Scratch3.0,支持的平臺和硬件多;編程貓也很熱門,特點是內容豐富有趣,相對偏向5年級以下學生,支持的硬件相對少一些。

    ·······································································

    有什么軟件來評測電腦性能?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360硬件大師,原魯大師,國人都愛用,但是也是相對不靠譜的軟件。 下邊推薦一些國際上比較出名的軟件。 整機類測試軟件   LavalysEverest和SiSoftSandraPro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兩款軟件,它們分別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使用方法。   LavalysEVEREST,也就是以前著名的AIDA32,是一個測試軟硬件系統信息的工具,它可以詳細的顯示出PC每一軟件提高電腦性能個方面的信息。支持上千種(3400+)主板和上百種(360+)顯卡,支持對并口/串口/USB這些PNP設備的檢測,支持對各式各樣的處理器和內存的偵測。EVEREST有HomeEdition和Professional兩個版本。其中Professional是收費的商業版本,HomeEdition則是免費軟件。相比Professional,HomeEdition只是少了數據分析和數據庫連接功能,而在硬件檢測方面,HomeEdition沒有任何縮水。   相比EVEREST,SiSoftSandraPro更側重于系統分析與評測,它有超過30種以上的測試項目,主要包括CPU、Drives、CD-ROM/DVD、Memory、SCSI、APM/ACPI、鼠標、鍵盤、網絡、主板、打印機等。   SiSoftSandraPro在硬件信息檢測上沒有EVEREST細致和繁多,但卻可以得到各種硬件的大致性能。因此這兩款軟件經常一起使用,EVEREST取得系統軟硬件的詳細信息,SiSoftSandraPro則了解系統性能所處的水平。   穩定性測試軟件   Superπ   顧名思義,Superπ是一款用來計算圓周率的軟件,但它更多的被用于測試CPU速度和系統的穩定性。由于運行圓周率計算時需要大量的系統資源,且CPU一直處于高負荷運行,因此即使你的系統運行一天的Word、Photoshop都沒有問題,而運行Superπ也不一定能通過。   使用方法:選擇你要計算的位數(一般采用104萬位),點擊開始就可以了。性能上,運算所需要的時間越短越好;穩定性上,以沒有出現任何錯誤為判斷依據。   Prime95   和Superπ類似,Prime95也是利用不停計算函數來達電腦測試軟件到測試系統穩定性的目地,只不過它計算的是梅森質數。不過Prime95的測試環境非常苛刻,即使能在Superπ中順利通過419萬次測試的系統,也不見得能在Prime95中熬過1分鐘。因此很多玩家用Prime95來測試超頻后的CPU,并以此作為超頻成功的證據。   Prime95的使用也很簡單,從官方網站下載最新版本安裝運行,點擊菜單欄“Option(選項)”中的“CPU”即可對測試進行設置。在這里,用戶可以設置測試的時間、測試所使用的內存容量、測試的起始和結束時間,以及CPU的型號、實際頻率以及緩存等信息。   設置好后點擊“Option(選項)/TortureTest(穩定性測試)”開始啟動測試。由于Prime95的系統穩定性測試消耗的系性能測試工具統資源并不多,用戶可以在測試期間進行其它操作,這時Prime95會在系統托盤中生成一個紅色的圖標,代表測試正在順利進行著,如果這個圖標的顏色在測試還沒有結束之前就變成黃色了,說明測試失敗,你的系統沒有達到Primr95所要求的穩定性。Prime95默認的測試時間為12小時,如果通過12小時的測試,那說明系統穩定;如果能通過24小時以上的測試,那么這個系統就基本不會因為穩定性而出現故障。   Prime95同樣也有性能測試功能。只要選擇“Option(選項)/Benchmark(性能測試)”就可以對系統性能進行測試,測試以運算一定函數量所花費的時間作為標準,耗時越少說明系統性能越強。   PassMarkBurnInTestProfessional   與Superπ和Prime95不同,PassMarkBurnInTe計算機性能測試軟件stProfessional是一款專業的系統可靠性和穩定性測試工具,它通過對CPU、硬盤、聲卡、顯卡(2D/3D)、打印機、內存、串口、網絡、磁帶機、并口以及計算機系統與其它外圍設備的持久運行,來測試系統是否穩定,可以說非常的全面。   測試時,首先在軟件界面中點擊菜單“Configuration/Testdutycycles”選擇測試項目,一些測試項目,如CD-RW/DVD(光驅)、Printer(打印機)、USB等,需要準備有滿容量的光盤、打印紙和USB等必須設備,我們可以不進行選擇。   選擇好測試項目后可以在“Testpreferences”中對每個項目進行微調,并可以將此配置保存為文件(Saveconfigas)在需要時載入(LoadConfig)。完畢后選擇菜單“Test/Starttestrun”運行測試,屏幕上出現很多個窗口,可以看到各個設備的實時運行情況。測試運行一段時間后請按下“Stop”按鈕,停止測試,在主界面的ResultSheet中就會出現測試結果,看是否有錯誤。   CPU測試軟件   WCPUID、CPU-Z、Intel官方CPU檢測軟件(IntelProcessorIdentificationUtility)   內存測試軟件   MemTest、Memtest86+   注意:Memtest86+的安裝和使用和其它內存測試軟件有些不同,因為它不能在Windows下運行。不過還是有四種方式可以運行此程序,分別為ISO引導盤、Linux下使用的bin文件、USB啟動盤使用的EXE文件和軟盤引導制作包(官方網站:)   硬盤測試軟件   硬盤測試方面,有很多軟件可供使用,包括系統自帶的工具,硬盤廠商提供的電腦性能測試軟件下載專用軟件以及第三方軟件,如HDTune、DriverHealth等。   光驅測試軟件   常用的軟件有NeroInfoTool和NeroCD-DVDSpeed   顯卡測試軟件   RivaTuner、3DMark系列   顯示器測試軟件   NokiaMonitorTest   電源測試   OCCT(OverClockCheckingTool的縮寫)   注意:OCCT不能獨立工作,必須配合MotherboardMonitor5(以下簡稱MBM5)、SpeedFan或者ASUSPCProbe才能為用戶提供一分完美的電源質量報告。   備注:筆記本電腦電腦測試軟件常用的有:電池測試軟件PassMarkBatteryMon和BatteryEater;鍵盤測試軟件PassMarkKeyBoardTest;綜合測試軟件MobileMark2002

    ···································^^····································


    現在基本上所有的殺毒軟件都會有這類小插件,比如說我用的金山衛士里面的“百寶箱”里面就有“硬件檢測”,希望能幫到你!

    ···································^^····································


    魯大師

    ···································^^····································


    魯大師 這個不錯

    ·······································································

    【評測】決戰最強王者,首款10核心酷睿i9系統對比實戰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現在,以酷睿i9系列命名的英特爾新一代Core X高端處理器終于迎來了第一款實際產品—Core i9-7900X。10核心20線程設計、14nm+生產工藝,全新的Skylake-X核心,一系列各種酷炫的技術指標都凸顯出酷睿i9平臺的強大力量。那么在性能上,它是否真的能擊敗各路豪杰,成為當前消費級處理器市場上的最強王者呢?



    MESH網格聯合14nm+,酷睿i9處理器技術簡析

    專為發燒級平臺打造的新一代Core X系列處理器總共包括9款產品,由1款i5、3款i7,以及5款i9產品組成,以酷睿i9系列命名的處理器自然屬于其中的頂級產品。其中Core i5-7640X和Core i7-7740X采用的是Kaby Lake-X核心架構,其他Core X系列處理器則全部采用Skylake-X核心架構。


    在2017年7月《微型計算機》刊中,我們已經連續對新一代Core X系列處理器里的Core i7-7740X、Core i7-7820X處理器進行過評測。而本次登臺亮相的Core i9-7900X處理器雖然是酷睿i9處理器中的“最低端”產品(注:其他4款酷睿i9處理器離上市仍有一定時間,且詳細技術規格尚未公布),但其技術規格卻已經能與之前的消費級處理器王者:Core i7-6950X匹敵,甚至更強。其主要技術特色有以下幾點:


    1、10核心20線程設計,這一基礎規格與在本文截稿時售價仍在12000元左右的Core i7-6950X相同。但有所不同的是,Core i9-7900X的預計售價為7499元,比Core i7-6950X便宜了很多。


    2、Skylake-X架構采用14nm+生產工藝。經過英特爾幾年來的努力,第二代3D-Tri Gate晶體管架構和升級后的14nm+生產工藝,讓基于Skylake-X架構的處理器在核心數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其核心數最高達到了18個。同時,14nm+生產工藝也為基于Skylake-X架構的處理器帶來了更高的起始頻率,此外Core i7-7820X、Core i9-7900X還擁有最新的Turbo Boost MAX Technology 3.0技術,允許處理器在執行只調用1~2個核心的任務時,工作頻率最高可提速到4.5GHz。而Core i7-6950X雖然也采用14nm工藝生產,但最高加速頻率只有4.0GHz。 


    3、我們知道,上一代Core X處理器采用了Broadwell-E核心,各個處理器核心的連接是通過一組封閉的RingBus環形總線。簡單地說,所有處理器核心、內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都是通過環形總線連接在一起。各個核心間要進行通訊,通過這組總線就可達成。不過問題也來了,如果兩顆核心間隔太遠,在至強E7V4 24核心處理器架構圖中,如左上與右下兩顆呈對角線關系的處理器核心要互相訪問,那么需要通過兩組環形總線,經過大約11個傳輸節點,延遲顯然不低。尤其是在現在核心數越來越多的處理器上,這個問題將非常顯著。因此新一代Core X系列處理器采用了Skylake-X核心,核心間的連接則是通過MESH網格片上互聯拓撲結構。


    簡單地說,各個處理器核心,以及內核里的PCIe、內存控制器、I/O設備以一個類似于2維數組的形式排列,組成一個矩陣。每個核心與周圍的2~4個核心或傳輸節點直接相連。這類排列方式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處理器核心間的通訊有更多可變的訪問路徑,可以像下棋一樣跳過中間一些其他不相干的節點。以本頁的技術架構圖為例,在這顆28核心處理器中,其內部呈對角線關系、兩顆最遠的處理器核心如想進行通訊,那么在MESH架構中,我們的訪問路徑可以選擇先經過矩陣底部的6顆核心,再穿過矩陣右側的4個單元,只需要通過10個傳輸節點就可實現互訪,核心數更多,訪問延遲反而更低。



    ▲相對于環形總線架構(上圖),MESH架構(下圖)的采用大幅降低了運算核心間的互訪延遲,非常適用于核心數眾多的多核處理器。不過三級緩存的訪問延遲則有所增加,因此Skylake-X處理器大幅提升了二級緩存容量。


    不過MESH架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首先在核心數較少的處理器中它難以發揮出較大的作用,特別是10核心及10核心以內的處理器,畢竟不管怎么規劃路徑,傳輸節點就那么幾個,較雙向環形總線也不會有什么優勢。還有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在環形總線架構中,處理器核心的三級緩存就像一個大家共有的湖泊,各個處理器核心都圍繞在這個湖泊周圍,可以直接“放水”、“飲水”即共享三級緩存數據。而在MESH架構中,由于處理器的各個核心、功能模塊都是呈矩陣式排列,每個處理器核心又都配有自己的二級、三級緩存,因此三級緩存的共享將比較麻煩。還是以呈對角線關系的這兩顆核心為例,如果它們要共享三級緩存資料,那么也需要通過這10個傳輸節點才能實現。因此為避免緩存共享帶來延遲的增加,新一代Core X處理器又帶來了第4個變化。


    4、擴大二級緩存,即強調各個核心獨立完成任務,Core i7-7820X、Core i9-7900X內每顆處理器核心的二級緩存從Broadwell-E處理器的256KB大幅提升到1MB,達到之前的4倍。這可以幫助運算核心盡量從二級緩存中獲得數據,減少二級緩存未命中的機率。而三級緩存的作用則被大大降低,主要用于存放溢出數據。同時容量也從Broadwell-E處理器的每核心2.5MB大幅削減到1.375MB。


    5、其他方面,Skylake-X處理器支持AVX-512指令集,可以讓處理器每周期計算512bit位寬的浮點數,大幅提升處理器的并行運算能力,不過當前消費級軟件對這一指令集的支持還很少。此外,Skylake-X處理器還提升了內存控制器的性能,在2017臺北電腦展上,一些酷睿i9系統甚至展示了DDR4 4133×8,即8條DDR4內存同時超頻到DDR4 4133的能力。


    首套10核心酷睿i9系統大賞

    規格參數

    板型:ATX

    處理器接口:LGA2066

    芯片組:Intel X299

    內存插槽:DIMM×8(最高支持DDR4 3600 128GB)

    (只插四根內存時最高支持DDR4 4000 64GB)

    擴展插槽:PCIe 3.0 x16×2、PCIe 3.0 x8×1、PCIe 3.0 x4×1、PCIe 3.0 x1×2、M.2×2、U.2×1、SATA 6Gb/s×7

    網絡芯片:Intel I219-V千兆有線網卡+Intel I211千兆有線網卡+高通QCA61x4A無線網卡

    音頻芯片:Realtek S1220A音頻芯片

    背板接口:USB 3.1 Gen2 Type-C×1、USB 3.1 Gen 2 Type-A×3、USB 3.0 Gen1×4、USB 2.0×4、RJ-45×2、S/PDIF×1、虛擬8聲道音頻接口

    參考價格:4599元

    本次我們將通過來自華碩的X299主板:PRIME X299-DELUXE對Core i9-7900X處理器進行測試。為了有力地支持像Core i9-7900X這樣的高端多核心處理器,PRIME X299-DELUXE主板采用了優秀的做工用料。首先其處理器供電部分采用了8相CPU核心供電設計,每相供電電路搭配最大可承載60A電流的國際整流器公司IR 3555M PowIRstage一體式封裝MOSFET,也就是說8相供電電路最大可承載480A電流,因此即便Core i9處理器的核心數量提升到18顆,但應對Core i9 200W以內的TDP可以說也綽綽有余。此外處理器供電部分還搭配了可在105℃環境溫度下工作10000小時的日系黑金固態電容、全封閉電感。


    ▲由IR 3555M PowIRstage一體式封裝MOSFET、10K黑金電容等高品質元件組成的8相供電電路。


    而PRIME X299-DELUXE主板最有特色的是在主板散熱器上配備了名為LiveDash的OLED顯示屏,玩家可通過它方便地掌握系統溫度、CPU頻率、風扇轉速等信息。


    ▲主板上的LiveDash的OLED顯示屏,可顯示各種信息,包括系統溫度、CPU頻率、風扇轉速甚至報錯信息等主板實時信息。


    ▲為M.2 SSD提供了大型散熱片,可有效降低M.2 SSD的溫度。


    網絡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該主板板載了支持802.11ad協議的高通QCA61x4A無線網卡,其理論傳輸速度可達4600Mbps,遠遠高于802.11ac的1300Mbps。當然這需要用戶采用同樣支持802.11ad協議的路由器或其他無線設備,才能發揮出相應的性能。值得一提的是,這款主板還附贈華碩ThunderboltEX 3擴展卡,它可為玩家提供1個傳輸帶寬達40Gbps的雷電3接口、1個USB 3.1 Type-A接口以及1個Mini DP IN接口。


    ▲雙天線802.11ad無線網絡模塊,理論傳輸速度可達4600Mbps。


    ▲華碩ThunderboltEX 3擴展卡,可為玩家提供1個傳輸帶寬40Gbps的雷電3接口。


    處理器方面,由于接口從LGA 2011變為LGA 2066,因此從外觀上看,Core i9-7900X與Core i7-6950X也有很大的不同。新一代Core X處理器最大的特點是處理器右上角多了一個RFID/NFC近場識別芯片。英特爾目前沒有對這一芯片的作用進行任何解釋,業內普遍認為該芯片的作用可能是用于工廠生產管理,或者是一種新的防偽技術。此外從極限玩家的處理器開蓋測試來看,新一代Core X處理器內部仍然采用硅脂導熱,并沒有使用導熱系數更高的釬焊材料。兩款處理器的背面也有很大不同,處理器的電阻、電容排列方式都不一樣。那么在性能上,首套10核心酷睿i9系統到底將為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Core i9-7900X(左)與Core i7-6950X(右)正反面對比,可見Core i9-7900X處理器最明顯的不同就是處理器正面右上角的保護蓋缺了一塊,并多出了一個小小的黑色RFID/NFC近場識別芯片。


    打響排位戰 我們如何測試

    本次測試最大的目的就是在技術規格、配置相近的情況下,檢驗新一代高端Core X處理器的性能是否優于上一代產品。因此首先我們將通過基準性能、應用性能、游戲性能、處理器溫度以及平臺功耗這幾大板塊來進行Core i9-7900X與Core i7-6950X的對比測試,同時,我們將對Core i9-7900X這款處理器進行超頻測試,以考察它擁有怎樣的超頻潛力和超頻性能。此外在性能測試部分,我們還會加入Core i7-7820X 8核心處理器、Core i7-7700K 4核心處理器進行對比,以了解像10核心這樣的多核處理器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是否具備實用意義,在性能體驗上有多大的優勢。


    測試平臺一覽

    主板:華碩PRIME X299-DELUXE、ROG RAMPAGE V

    EDITION 10、ROG STRIX Z270F GAMING

    處理器:Core i9-7900X、Core i7-6950X、Core i7-7820X、Core i7-7700K

    內存:芝奇TridentZ DDR4 32GB內存套裝(8GB×4)

    硬盤:海盜船 240GB SATA SSD+東芝饑餓鯊512GB

    SATA SSD+希捷1TB HDD

    顯卡:ROG- STRIX- GTX1080TI- O11G- GAMING

    散熱器:海盜船H110水冷散熱器

    電源:長城巨龍1250W電源


    組建測試平臺時,除了前面為大家介紹的華碩PPRIME X299-DELUXE主板之外,我們還為測試平臺采用了芝奇TridentZ DDR4 3600內存、GeForce GTX 1080Ti顯卡(ROG-STRIX-GTX1080TI-O11G-GAMING),以完全消除顯示性能瓶頸,并搭配海盜船H110水冷散熱器。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們搭配的是DDR4 3600內存,但并不能保證每個平臺一定可以運行在這一頻率下,畢竟每款處理器對內存的支持不一樣。因此在平臺調試階段,我們就發現,Core i9-7900X的內存支持能力的確優于Core i7-6950X,前者可以輕松實現DDR4 3600×4,而后者在RAMPAGE Ⅴ EDITION 10這樣的高端X99主板上,也只能實現最高DDR4 3400×4。


    所以,最后在測試階段,Core i7-6950X平臺的實際內存運行頻率為DDR4 3400,其他三個平臺的內存運行頻率則均可達到DDR4 3600,均以各自所能發揮出的最大內存性能進行測試,而不是像其他第三方測試,統一固守在保守的DDR4 2133頻率。對于普遍采用高頻內存的高端玩家來說,這樣的測試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處理器性能測試







    測試點評:首先從處理器基準性能測試來看,Core i9-7900X不論是多線程性能,還是單線程性能相對于Core i7-6950X都有大幅的提升。我們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其工作頻率的大幅提升。從測試中的觀察來看,在大部分測試時間并不長的多線程測試中,Core i9-7900X、Core i7-7820X的實際工作頻率都可以達到4.0GHz,而Core i7-6950X只有3.5GHz左右。在Super Pi運算、CPU-Z 1.80處理器單線程性能測試中,新一代Core X處理器的頻率則可瞬間提升到4.4GHz~4.5GHz,Core i7-6950X最高也只能達到4.0GHz左右。


    因此不僅Core i9-7900X全面戰勝了Core i7-6950X,甚至8核心的Core i7-7820X處理器憑借頻率優勢,在不少測試中都超過或接近于Core i7-6950X。值得一提的是,在單線程性能方面,只有2000多元的Core i7-7700K仍擁有統治地位,秘密就在于不論是單線程還是多線程測試,其實測工作頻率均為4核心全速4.5GHz。


    內存與緩存性能測試

    ▲Core i9-7900X內存與緩存性能


    ▲Core i7-7820X內存與緩存性能


    ▲Core i7-6950X內存與緩存性能


    ▲Core i7-7700K內存與緩存性能


    測試點評:首先從緩存性能上來看,就如我們對MESH架構的分析一樣,新一代Core X處理器的三級緩存訪問延遲相對于Core i7-6950X有一定的增加。哪怕自己的獨立二級緩存、內存訪問延遲也明顯高于前代產品。


    不過新一代Core X處理器體現出了另一大優勢,緩存帶寬、內存帶寬都有大幅提升。原因是上代處理器的所有功能模塊都掛靠在一組環形總線上,以固定路徑傳輸包括CPU、緩存、內存在內的所有數據。而這組環形總線的帶寬顯然是有限的,各個子模塊所能分到的帶寬必然不會太多。在MESH矩陣架構中,每個功能模塊則是四通八達地互相連接,有上下左右多條傳輸路徑,帶寬自然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應用性能測試







    測試點評:軟件應用測試的結果與處理器性能測試的結果非常類似—Core i9-7900X在圖片處理、音視頻轉碼、圖形渲染、數據壓縮乃至PCMark 8的網頁瀏覽、視頻編輯的所有應用測試都戰勝了Core i7-6950X,我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工作頻率。Core i9-7900X、Core i7-7820X在進行如渲染、轉碼、壓縮多線程應用的實際工作頻率都可以達到4.0GHz,而Core i7-6950X在進行這些應用時的工作頻率只有3.5GHz左右。


    同樣在執行圖片處理、網頁瀏覽這類單線程應用時,處理器的頻率則可提升到4.4~4.5GHz,相對于Core i7-6950X有大約500MHz的頻率優勢,因此Core i9-7900X的表現自然更勝一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只有四顆核心,但Core i7-7700K憑借全速4.5GHz的表現,依然在比較依靠單線程性能的圖片處理、PCMark 8測試中小幅領先。


    游戲性能測試








    測試點評:游戲測試則給我們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除了在《古墓麗影:崛起》中,Core i9-7900X相對于Core i7-6950X有一定優勢外,在其他游戲中,Core i9-7900X的平均運行幀速都比Core i7-6950X略低,這是怎么回事呢?事實上,先于國內媒體拿到酷睿i9處理器的國外媒體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并就此向英特爾官方進行了咨詢,如德國的GAMESTAR網站。他們表示了解到的原因就是與總線架構相關—即Broadwell-E采用的環形總線目前在游戲中較MESH網格互連架構有一定優勢。不過對于MESH架構為何會影響游戲性能,現在尚無明確的技術解釋。當然,Core i9-7900X在游戲中落后于Core i7-6950X的幅度并不算高,幀速差距均在10fps以內,在游戲中并不會有明顯的體現。


    另一方面從測試中也可以看到,如果只是玩游戲,像Core i7-7700K這樣的高頻率四核心處理器仍然是最佳選擇,畢竟目前絕大部分游戲不會調用超過8個運算線程。憑借其全速4.5GHz的頻率優勢,Core i7-7700K處理器擁有最高的游戲運行幀速。


    處理器滿載功耗與溫度測試



    測試點評:我們還測試了Core i9-7900X、Core i7-6950X兩款處理器在滿載狀態下的測試平臺功耗(注:不包括顯示器功耗),以及處理器溫度,兩個測試數值均在各處理器運行Prime95 In-place large FFTS 30分鐘烤機時測得。而結果基本在我們的預料之中,由于處理器頻率更高,因此Core i9-7900X測試平臺的功耗要略高于Core i7-6950X,多了約17W。不過得益與14nm+生產工藝,雖然Core i9-7900X的頻率更高,但它的滿載溫度卻反而還要低一些,只有60℃,比Core i7-6950X低了4℃。


    ▲在Core i9-7900X滿載(默認頻率搭配DDR4 3600內存)運行半小時后,華碩PRIME X299-DELUXE主板供電電路的最高溫度只有73.2℃,供電電路區域的平均溫度僅64℃。


    同時從我們對華碩PRIME X299-DELUXE主板的觀察來看,也是如此。借助主板做工優秀的8相供電電路,以及Core i9-7900X僅僅140W的TDP,這款10核心20線程處理器在滿載狀態下,也沒有給主板帶來明顯的壓力。Core i9-7900X滿載運行半小時后,華碩PRIME X299-DELUXE主板供電電路的最高溫度只有73.2℃,供電電路區域的平均溫度僅64℃,可以輕松地支持高端Skylake-X處理器滿載運行。


    游戲性能大幅提升,處理器超頻能力測試

    既然Core i9-7900X處理器在默認狀態下的滿載溫度并不高,那么它的頻率是否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呢?接下來,借助華碩PRIME X299-DELUXE主板豐富的BIOS調節項目,我們還在主板BIOS中對Core i9-7900X處理器進行了超頻嘗試。由于開放了倍頻,因此對Core i9-7900X的超頻非常簡單。首先我們需要在BIOS中將CPU LOADLINE CALIBRATION(防掉壓功能)的等級設定為Level 5,等級設定得越高,處理器核心電壓在滿載情況下的波動幅度就越小,不會出現電壓達不到設定電壓的情況,超頻穩定性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華碩PRIME X299-DELUXE主板BIOS提供了豐富的調節項目,對Skylake-X處理器的超頻非常簡單,首先將CPU LOADLINE CALIBRATION(防掉壓功能)的等級設定為Level 5。


    接下來將CPU Core Ratio(處理器倍頻)設定為我們的期望值,例如想超頻到4.5GHz,那么這里就需要設置為“45”。然后由于提升了頻率,我們還必須相應地提高處理器的核心電壓,需要在CPU Core Voltage項目中設定新的電壓。經過我們的多次嘗試來看,如將Core i9-7900X的滿載工作電壓由默認的1.079V提升到1.21V后,該處理器的10顆核心均可提升到4.5GHz下,并無錯完成以上所有性能測試。但問題是,在4.5GHz下Core i9-7900X難以通過Prime 95烤機測試,一旦烤機時間多于15分鐘,處理器的溫度就會迅猛上升到90℃以上,出現關機或降頻現象,即便是水冷散熱器也難以壓制。


    ▲接下來設定處理器的倍頻,如要超頻到4.4GHz,這里就需要設置為“44”。


    ▲最后設置處理器的電壓即可,在使用普通風冷、水冷散熱器超頻時,我們建議處理器電壓不要超過1.2V,否則處理器會在滿載狀態下產生巨大的熱量。


    因此要想完全保證Core i9-7900X的超頻穩定性,其工作電壓、頻率必須再小幅下調—它最終可通過Prime 95半小時烤機測試的超頻頻率與Core i9-7820X相同,仍為4.4GHz,工作電壓只需小幅提升到1.15V即可。搭配海盜船H110水冷散熱器超頻到4.4GHz時,Core i9-7900X的滿載溫度也不是太高,大約在79℃左右,仍屬于可以接受的范圍。測試平臺處理器滿載功耗則上升了約40W,達到368W。如搭配一塊TDP在250W的GeForce GTX 1080TI,那么玩家至少需要采用一臺額定功率在700W左右的電源,才能保證處理器超頻后對電源的需求。



    從測試成績來看,Core i9-7900X超頻后在多線程應用、游戲應用上的提升非常大。其中Handbrake 4K視頻轉1080p H.265耗時縮短了8s,SiSoftware Sandra算數處理器性能測試提升了足足32GOPS。同時更具意義的是游戲的平均運行幀速有較大的提升,如《塵埃拉力賽》的幀速較超頻前提升了近30fps;而像《蝙蝠俠:阿甘起源》這類嚴重依賴處理器性能的游戲,其平均運行幀速更提高了多達37fps。在《殺手6》、《奇點灰燼》、《殺出重圍:人類分裂》這些游戲中也有3~10fps的提升。整體游戲性能已經實現對Core i7-6950X、Core i7-7700K的趕超。


    ▲Core i9-7900X在4.4GHz、搭配水冷散熱器的情況下,可以通過Prime 95半小時烤機測試的能力遠遠優于Core i7-6950X。


    原因在于在多線程運算、游戲應用中,Core i9-7900X大部分時間的工作頻率都在4.0GHz或以內,而超頻后,處理器的所有核心不論在任何應用中,其頻率都工作在4.4GHz,性能自然會得到大幅提升。不過在單線程運算上,由于Core i9-7900X通過Turbo Boost MAX Technology 3.0技術在默認設置下就可將頻率提升到最高4.5GHz,因此對于單線程運算來說,超頻沒有幫助。


    略有遺憾 但可勝任的當前“最強王者”

    綜合以上測試來看,我們認為Core i9-7900X處理器的表現還是值得稱贊的。這是目前一款非常有吸引力的處理器。價格比上代旗艦便宜了近4500元,卻能在多項處理器測試、日常應用軟件中的表現對Core i7-6950X實現大幅超越。至少在競爭對手AMD ThreadRipper處理器上市之前,在ThreadRipper處理器的性能公開之前,Core i9-7900X都是高端消費級處理器市場中一款性價比較為誘人的利器。唯一的遺憾就是在默認頻率下,游戲性能相對于Core i7-6950X有小幅落后。


    MESH架構到底為什么會影響游戲性能的發揮呢?從之前的理論測試來看,該架構存在的一個問題首先是緩存、內存延遲有較大提升。而在本文最后,我們還加入了SiSoftware Sandra多內核效率測試。測試結果也非常類似,多向網格狀傳輸總線的采用大幅提升了核心間的傳輸帶寬,但MESH網格架構降低核心間傳輸延遲的作用卻沒有看到,Core i9-7900X、Core i7-7820X的內聯核延遲反而是參測處理器中最高的,Core i9-7900X的內聯核延遲比Core i7-6950X高了足足18ns。我們分析原因可能還是在于MESH網格架構更適用于10核心以上、甚至20核心以上的超多核心處理器。在10核心及10核心以內的處理器核心間數據傳輸效率上,MESH網格架構可能反而不如環形總線。畢竟最終結果就是基于環形總線的Core i7-7700K延遲最低,Core i7-6950X緊隨其后。而這一因素再加上緩存、內存延遲的優勢可能幫助Core i7-7700K、Core i7-6950X擁有更好的游戲性能。



    ▲Core i9-7900X的內聯核帶寬是最高的,但MESH網格架構的延遲優勢卻沒有在這顆10核心處理器上發揮出來。


    當然不必恐慌的是,14nm+生產工藝的采用,讓Core i9-7900X具備了更好的超頻能力。只要采用像華碩PRIME X299-DELUXE這類做工較好的X299主板,它便擁有在4.5GHz下穩定運行大部分應用、游戲的能力,在4.4GHz下通過Prime 95烤機測試的穩定性,已遠遠超過了Core i7-6950X的超頻能力。水冷散熱環境下,Core i7-6950X如想在4.0GHz以上的頻率通過Prime 95烤機測試,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通過超頻,Core i9-7900X可以有效彌補其在默認環境下游戲性能的不足,在大部分游戲性能上實現對Core i7-6950X的反超。


    ▲最新消息顯示,其他Core i9處理器將在今年8月、10月陸續上市。


    而Core i9-7900X(7499元)加上華碩PRIME X299-DELUXE主板(4599元)的總成本卻僅與一顆Core i7-6950X相當,最終在各項性能、游戲體驗、性價比上都實現了趕超,將Core i9-7900X稱為新一代的“最強王者”并不為過。只是在同樣采用超多核心設計,即將上市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面前,Core i9-7900X處理器的王者之位又能坐多久?是否能保住呢?在尚未發布的14、16、18核心酷睿i9處理器上,MESH網格架構的優勢是否能體現出來?新一代Core X處理器的威力能夠得到徹底爆發嗎?不要走開,請繼續關注《微型計算機》評測室,多款新一代處理器大型評測專題即將為您一一奉上。




    • 發表于 2020-11-19 09:36
    • 閱讀 ( 586 )
    • 分類:軟件測評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