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國家高新科技企業認定是國家對于高新科技企業的一種認證,并且對獲得此認證的企業進行一定的政策扶持。那企業要如何才能申請國高新科技企業認定?下面給大家介紹國高企業的認定流程:
(一)申請國高新科技企業自我評價。
企業應對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本《工作指引》進行自我評價。
(二)申請國高新科技企業注冊登記。
申請國高新科技企業的企業登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按要求填寫《企業注冊登記表》(附件1),并通過網絡系統提交至認定機構。認定機構核對企業注冊信息,在網絡系統上確認激活后,企業可以開展后續申報工作。
(三)申請國高新科技企業提交材料。
申請國高新科技企業的企業登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按要求填寫《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書》(附件2),通過網絡系統提交至認定機構,并向認定機構提交書面材料。
(四)申請國高新科技企業專家評審
國高新科技企業的認定機構收到企業申請材料后,根據企業主營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所屬技術領域在符合評審要求的專家中,隨機抽取專家組成專家組,對每個企業的評審專家不少于5人(其中技術專家不少于60%,并至少有1名財務專家)。每名技術專家單獨填寫《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技術專家評價表》(附件3),每名財務專家單獨填寫《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財務專家評價表》(附件4),專家組長匯總各位專家分數,按分數平均值填寫《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家組綜合評價表》(附件5)。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進行網絡評審。
(五)申請國高新科技企業認定報備
國家高新科技企業的認定機構結合專家組評審意見,對申請國高新科技的企業申報材料進行綜合審查(可視情況對部分企業進行實地核查),提出認定意見,確定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報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報送時間不得晚于每年11月底。
(六)申請國高新科技企業公示公告
經認定報備的企業名單,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公示10個工作日。無異議的,予以備案,認定時間以公示時間為準,核發證書編號,并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上公告企業名單,由認定機構向企業頒發統一印制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加蓋認定機構科技、財政、稅務部門公章);有異議的,須以書面形式實名向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由認定機構核實處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報備企業可進行隨機抽查,對存在問題的企業交由認定機構核實情況并提出處理建議。
詳情了解昵稱weixin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關于印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科發火〔2008〕172號,要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基本條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這是最低要求,多多益善
···································^^····································
搜一下:公司申請高新企業名單對員工文憑有什么要求?
···································^^····································
···································^^····································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今天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簡稱高新企業),是指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臺)注冊一年以上,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科研人員比例和科研投入比例較高),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且經營情況良好(近三年總資產和銷售收入持續較高增長)的企業。
為什么我們要關心這個知識點?因為在我們研究城市的科技、創新、以及經濟活力等問題時,高新企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窗口。
以上海為例吧,截止到2018年底,2016-2018三年認定公布的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約9200家*,而全市的工商注冊企業數量接近200萬家。換算一下,高新企業占比大約為千分之五,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那么,這些稀少的高新企業,都在上海的什么地方呢?
請看下圖:
上圖中,每個點就代表一個高新企業(注冊地)。可以看到,上海的高新企業具有明顯的“抱團”特征,而它們“抱團”的地方多是各類高新技術園區和產業園區。
總體而言,上海全市有50%的高新企業落在了100多個大大小小的“園區”內,而有20%的高新企業則位于9個國家級產業園區內。其中,又以張江、漕河涇和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新企業最多。
具體數據請看下圖:
(注:由于我們的園區邊界數據年代較老,且根據企業經營地統計,結果可能與各園區口徑的統計結果有一定出入。)
以上是按照注冊地統計的結果,但假如我們把這些高新企業的注冊地和經營地做一個比較,會發現二者間具有微妙的差異。請看下圖:
與注冊地相比,在“高新企業經營地”這張圖上:
張江、漕河涇、五角場、虹橋、莘莊、浦江、陸家嘴及整個市中心都明顯“更亮”了,
而嘉定、浦東、閔行的部分園區卻“暗”了下去。
假如我們分圈層比較,這種趨勢將更為明顯,請看下圖:
簡單來說,高新企業往往會選擇這樣一種策略:“注冊在郊區”享受更好的政策,而“經營在市區”以求更優質的人才和服務資源。
因此,我們以實際經營地來具體看看上海高新企業在各個區的分布情況吧。請看下圖:
從高新企業數量占全市比例的角度來看,擁有張江、外高橋、金橋等多個高新技術園區的浦東穩奪第一,閔行次之,徐匯、嘉定、松江水平接近。
但是這么比較明顯不太公平,畢竟浦東新區的面積遠超過其他各區,那么,我們不妨引用“高新企業密度”的概念——即在一個區內高新企業數量占區內總企業數量的比例。請看下圖:
從高新企業占本區企業數量比例的角度來看,各區排名發生了變化:楊浦的排名上升到了第二名,和徐匯、閔行共同占據前三甲。
除了數量外,我們還可以從上海各區高新企業數據中看到什么特點呢?
請看下圖:
我們把高新企業按照行業分類,可以看到:
長寧、靜安、徐匯、黃浦、楊浦、虹口的高新企業中,信息科技業占比超過50%且遠超制造業,屬于“IT引領型”;
青浦、松江、奉賢、金山、嘉定的高新企業中,制造業占比相對較高,屬于“制造引領型”;
其他5各區的信息科技和制造業占比較為平衡。
總體而言,信息科技和制造業是上海高新企業的兩個大類。這一現象其實很明顯展示了上海科技創新的基本態度——虛實并舉:
既有虛擬世界的創新(以信息科技為引領),更有現實世界的創新(以制造業為引領)。
那么,上海的這種特點,和其他創新型城市又有哪些不同呢?
我們引入更多城市看下吧:
從總量上看,上海的高新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三位,約是北京的40%、深圳的60%,但比杭州高了1倍。
由于各市高新企業的認證主體和標準不同,每個城市的高新企業數量并不適合拿來直接簡單地比較。但我們不妨以全國高新企業數量第一城市:北京為目標,進行一些京滬之間的結構性觀察吧。
首先是高新企業的企業年齡:
從注冊時間來看,上海高新企業更“老”,北京高新企業更“新”, 上海在2010年之后注冊的高新企業(8歲以下的高新企業)比北京少11個百分點。
再來高新企業的行業對比:
兩個城市的對比非常鮮明:
在信息技術服務業和科研技術服務業這兩個行業上,北京遠超上海,前者占比59%,而上海是36%。
與之相對的,在制造業方面,上海則遠遠超過北京,上海占比達34%,是北京15%占比的兩倍還多。京滬創新之路的差異,不言而明。
而在注冊資本上,京滬高新企業也存在有趣的差異:
總體來說,大多數高新企業注冊資本都不低,1000萬以上的企業都占據半壁江山。但有趣的是:
在注冊資本1000萬以上的高新企業占比指標上(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大型企業),上海比北京高出了10個百分點;
而在注冊資本200萬以下的這個區間內(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中小企業),上海高新企業占比僅9%,大約是北京的一半。
從現階段的數據來看,京滬在高新企業方面的差異還是很大的。但未來會怎么樣呢?在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道路上,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我們正好可以在時間序列上對上海進行觀察:
1,從歷年高新企業增長數量上看,上海的信息科技服務業高新企業正在大幅度地超過制造業高新企業。
2,從歷年高新企業注冊資本規模變化上看,上海高新企業的注冊資本中位數正在逐年下降。
總體而言,在上海高新企業中,注冊年代越新,信息技術和科研服務的比例越高(2005年以后信息科研已經超過了制造業),同時企業的平均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小企業獲得了高新資格)。
換句話說,上海的高新企業特點,開始有越來越像“北京模式”的趨勢了。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和評價這個趨勢呢?這個問題,本文暫時就不討論了,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注:
本文作者為鄧浩強、喵、團支書,由城市數據團首發。
本文企業名稱數據來自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網的公示信息。企業樣本是2016-2018年獲得認證的企業。由于高新企業有三年一認證的要求,這些樣本可認為接近高新企業全名錄。其他企業數據來自脈策數據、啟信寶及部分政府網站。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