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所需資料:
1、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書;
2、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復印件);
3、知識產權證書(獨占許可合同)、生產批文,新產品或新技術證明(查新)材料、產品質量檢驗報告、省級以上科技計劃立項證明,以及其他相關證明材料;
4、企業職工人數、學歷結構以及研發人員占企業職工的比例說明;
5、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研究開發費用情況表(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并附研究開發活動說明材料;
6、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財務報表(含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以及技術性收入的情況表。
辦事流程:
(一)企業自我評價及申請
企業登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對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第十條規定條件,進行自我評價。認為符合認定條件的,企業可向認定機構提出認定申請。
(二)提交下列申請材料
1.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書;
2. 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復印件);
3. 知識產權證書(獨占許可合同)、生產批文,新產品或新技術證明(查新)材料、產品質量檢驗報告、省級以上科技計劃立項證明,以及其他相關證明材料;
4. 企業職工人數、學歷結構以及研發人員占企業職工的比例說明;
5. 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研究開發費用情況表(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并附研究開發活動說明材料;
6. 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財務報表(含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以及技術性收入的情況表。
(三)合規性審查
認定機構應建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評審專家庫;依據企業的申請材料,抽取專家庫內專家對申報企業進行審查,提出認定意見。
(四)認定、公示與備案
認定機構對企業進行認定。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上公示15個工作日,沒有異議的,報送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上公告認定結果,并向企業頒發統一印制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
--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自頒發證書之日起有效期為三年。企業應在期滿前三個月內提出復審申請,不提出復審申請或復審不合格的,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到期自動失效。
--高新技術企業復審須提交近三年開展研究開發等技術創新活動的報告。
復審時應重點審查第十條(四)款,對符合條件的,按照第十一條(四)款進行公示與備案。
通過復審的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有效期為三年。期滿后,企業再次提出認定申請的,按本辦法第十一條的規定辦理。
--高新技術企業經營業務、生產技術活動等發生重大變化(如并購、重組、轉業等)的,應在十五日內向認定管理機構報告;變化后不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的,應自當年起終止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需要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按本辦法第十一條的規定辦理。
高新技術企業更名的,由認定機構確認并經公示、備案后重新核發認定證書,編號與有效期不變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高新的優惠政策(國函[1988]74號): 1 企業所得稅減免10%,按照15%征收(一般企業按照25%征收) 2 高新技術企業是申報其他政府專項資金的必要條件 3 高新技術企業是市場競爭的重要資質,對于企業社會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 4 企業研究開發投入可以進行研發費用確認享受所得稅加計扣除優惠。 5 企業經過技術合同登記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合同可以享受免征營業稅優惠。 企業需要具備的能力: 1 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 2 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發明專利或者是軟件著作權或者是實用新型專利) 3 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 4 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 高新技術企業所需材料: 1 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復印件); 2 知識產權證書(發明專利需要至少一個或者軟件著作權6個以上或者實用新型專利6個以上)、生產批文,新產品或新技術證明(查新)材料、產品質量檢驗報告、省級以上科技計劃立項證明,以及其他相關證明材料; 3 企業員工花名冊以及學歷證書; 4 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研究開發費用審計報告(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以及近一年的高新收入審計報告; 5 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審計報告(含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實際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 6 企業近三年符合高新收入的項目合同復印件以及合同對應的發票復印件 7 項目研發立項報告(有則提供) 8 產學研合作研發活動證明 9 研發機構設置情況說明以及相應的研發設施設備。 10 研發人員績效考核制度。 11 企業獲得資質證書。 基本這些就可以了,如果還不明白,可以咨詢沈陽美程科技公司
···································^^····································
···································^^····································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從紫光云到360,
一個個高新技術企業
開始把根扎在天津高新區,
開始擁抱這個北國互聯網新城。
而這樣接連不斷的企業“喬遷之喜”,
正是得益于天津營商環境的改善,
受惠于天津發展新興產業的穩步提速。
核審新詞條,助力新行業
“以前我們只能選擇傳統行業,現在政府專門為我們的需求開辟了新的詞條,真的是非常給力啊!”談及天津市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努力,天津市企業創新人才促進會會長、高新區企業格局商學(天津)創新學院院長高仲元介紹企業注冊新行業詞條過審問題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作為一家專門孵化新興產業和新興企業的創業基地,我們為格局肆玖公司申請‘共享經濟’企業名稱時,在行業選擇上可是犯了老大難:共享經濟是個新行業,但傳統行業可選擇只有傳統的科技、教育、醫療或者農業等。如果按照以往的情況,我們的訴求肯定會被打回來,這一來一去,耽誤的時間可就多了。”如果因為一個詞條就被關上了“留津”的大門,那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對于天津來說,都將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
“商”貴神速。在天津市政務服務中心,高仲元趕緊把這一“特殊需求”報告給中心領導:“我們本來就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服務中心的領導在接到這個訴求后,雖然自己沒法單獨決定,但是還是非常及時地聯系上了市場監管委,主管負責的吳處長更是對這件事情非常上心,趕快指導政務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為我們增添新的行業詞條。這前前后后總共才花了半天時間,這在以前,或者是在其他地區,我們想都不敢想啊。”回憶起此事,高仲元仍然是非常唏噓感慨。
“為了讓更多的中小企業在天津‘安居樂業’,天津市有關部門還免去了企業注冊蓋章的費用。可別小看了這點費用,每天需要跑的部門和流程都被簡化了,這也是體現天津市政府俯下身來,為我們企業用心做好服務的一個重要體現。”
這次新行業詞條過審的成功,不僅是天津市政務服務中心,更是天津市市場監督和管理委員會等諸多部門一起通力合作的結果。如今,解決一個新的問題,僅僅需要厘清訴求,政府就會為企業“打包好”問題,一次性解決。這樣的服務不僅是體現天津市在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方面所做出的點滴努力,更是體現天津市在助力新興產業落地發展,助推“互聯網+天津”做大做強的深刻體現。
政務服務“一條龍”
完善“最后一公里”
同樣的進步,不僅體現在企業注冊行業詞條的完善,也體現在對經營范圍界定的放寬限制,體現在對于企業服務流程的縮短完善等諸多層面。
高新區企業“F+創新空間”經理肖逸坤介紹,自《天津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來,天津市各項助力中小企業發展和新興產業加速的舉措層出不窮。除了在企業注冊行業詞條核審方面“通關加速”外,對于企業經營范圍的限制拓寬也是一大亮點。
“由傳統的規定來看,企業所在行業的固定,也導致了企業經營范圍的固定,然而這對我們互聯網等新興企業在注冊經營范圍時產生了一定限制。但是在天津大力改善營商環境之后,政府對我們經營范圍的固定限制也開始放寬,允許一些不太常見的表述可以過審,一些剛剛涌上市面的新詞熱詞都開始出現在企業名稱和范圍上,這也體現出天津市,尤其是咱們高新區在助力新興產業發展上面的一大進步。”
在肖逸坤看來,天津市營商環境改善提速,尤以天津高新區最為明顯:“按理說來,企業選擇在哪個區注冊會遵循就近原則,這樣對于辦事也比較方便;但是高新區政務服務上的‘一條龍’辦理機制,極大地縮短了企業辦事的流程和時間。比如咱們之前企業營業執照辦下來,大概需要一周時間甚至更長;但是現在在咱們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已經承諾并且確保了企業營業執照能夠在一天之內辦理下來,從提交材料到最后拿到證件,一天之內完全可以辦結,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而且對于遺漏文件提交等一些以往會需要我們來回折返的瑣碎小事,現在窗口都盡可能地滿足群眾需求,讓企業不再折騰。”
天津市政府啟動“一個窗口流轉”工作流程機制,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運用信息化手段,創立企業設立“一口式”服務模式、企業投資項目“一體化”審批方式、政府投資項目“一條龍”辦理機制,實現了“讓材料和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和企業少跑路”目標,有效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正是在這樣高效的辦事運轉機制推動下,像格局商學(天津)創新學院、F+眾創空間等互聯網新興創業企業才會選擇落戶天津、落戶高新區,在津城實現“二次生長”。
企業落戶新高潮,
“互聯網+天津”再提速
天津高新區在助力企業發展時,全力學習追趕互聯網發達城市的先進經驗,對新興產業保持開放寬容態度,扮演好為企業服務的“管家”角色,為企業注冊、辦事、成長、發展提供“終身服務”。天津營商環境的改善,讓企業有了更加完善的問題申訴解決渠道,讓政府和企業溝通更順暢,也讓許多企業愿意在天津“生根發芽”。
天津在助力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在政務服務領域極為明顯。而營商環境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更表明天津在實現新興產業服務管理規范化、法制化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來源:津云,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