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裕(1642—1710),字維饒,號醒齋,吉水縣盤谷鎮谷村人。康熙九年(1670)中進士,被選為庶吉人,歷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吏部侍郎以及工、刑、戶、禮四部尚書。
1670年,李振裕中進士后即入宦途,任庶吉人,被放置在史館介入修編《明史》。因為他常識賅博、才學深摯,康熙皇帝常召他“以儒術備參謀”。幾年后,朝廷放置他去江南督學,負責選拔貢士。因為他對峙合理正派的原則選人,所選拔的貢士均為真才實學之人,不少人后來當作為朝廷的棟梁。據《南豐湯氏族譜》載:南豐縣貢士湯來賁博覽群書,精曉書法,為文不崇俗,是一個可貴的人才,但因其恬澹名利,不愿出來仕進。李振裕得知環境后,曾幾回前去南豐,帶動湯來賁出來仕進,被傳為美談,康熙曾下旨對李振裕、張玉書、陳廷敬和韓炎四人進行褒獎。

1688年,海說神聊京西從井徑,海說神聊至醫閭一帶亢旱無雨,農戶的莊稼根基上顆粒無收,不少哀鴻掙扎在滅亡的邊緣。李振裕奉朝廷號令前往賑災。為了把握災情,他沒有呆在居所聽報告請示,而是親自深切災區,一戶一戶地領會受災面積和堅苦狀況,并指示州縣官員開倉放糧,救活了良多瀕臨滅亡的哀鴻。李振裕回朝時,哀鴻們沿途跪拜,很是感謝感動這位救命恩人。這時代,李振裕先后被提任為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吏部侍郎,1691年又被晉升為工部尚書。康熙皇帝對他也很溺愛,1688年孝莊太后升祠太廟在山東泰山建當作,進行落當作典禮時,康熙皇帝特命李振裕代本身赴泰山拜祭。
過了幾年,李振裕由工部尚書轉任刑部尚書。他審案通明練達,判案公允公道。那時發生了有名的“陳汝弼案”,該案本是陳汝弼納賄3000兩銀子的一個通俗案子,卻激發了滿漢官員之間的爭辯。滿官為了沖擊漢官,將其進級為年夜案,本家兒張對陳汝弼“情真立斬”,而李振裕對峙查清后再判決,這些環境被滿官寫當作奏折上報康熙,要求當即懲處。但李振裕仍一身正氣地對滿官說:“科罪未有供詞,年夜人應斟酌,且陳汝弼昨日所首字紙及書札不足也。”該案直到被徹底查清后,李振裕才公道地判決。
1699年,李振裕由刑部尚書改任戶部尚書。上任不久,康熙命他督修皇宮太和殿。戶部負責掌管朝廷的財帛和糧食,而督修太和殿又是一個發家的好機遇。但李振裕躬行儉仆,操守清廉,涓滴不為錢物所動。他經常上工地督促維修,嚴把質量關,對費用卻老是卡得很緊,做到“工當作費省”,博得朝廷上下的普遍贊譽。
1704年,李振裕由戶部尚書轉任禮部尚書。四年后適逢禮部年夜考,這年云南省的考生出格多。云南既是邊蠻之地,又是叛將吳三桂的老按照地。自1861年平心猿意馬吳三桂兵變后,云南的反清情感一向較濃。為了安撫云南,李振裕本家兒動上奏,請求朝廷對云南考生增添登科名額,康熙特例外核準。為了獎勵他對朝廷的忠心,康熙皇帝親筆題寫了“咸中有慶樹滋堂”,制當作御匾賜給李振裕。
秉公進言是李振裕一以貫之的可貴風致。掀開《清史稿》中的《圣祖本紀(三)》可知,康熙年間,江西、河南、湖廣一帶經常蒙受旱澇災難。江西是魚米之鄉,每年要標的目的朝廷納貢年夜量的糧食。災難之年,要完當作稅賦使命就尤為堅苦,而運輸糧食的時候又被放置在冬季進行。冬季時,贛江因水淺道險,既增添了運輸難度,又增添了運輸當作本。江西督撫曾多次上疏請求削減稅賦使命,更改運糧的時候,而戶部一向未予核準。李振裕得知環境后,領頭標的目的朝廷上疏并陳明來由。康熙皇帝接到奏折后,當即派人核實環境,并核準為江西減免稅賦,將運糧的時候改在春季進行。據清光緒版《吉水縣志》載:僅吉水縣每年就減免貢糧1600余石,還減輕了運糧承擔。 1709年,李振裕因積勞當作疾,死于任所,享年68歲。平生著有《白石山房集》27卷,介入了《清史稿》中部門文章的編撰工作,還與吉水知縣王雅合作,編撰了《吉水縣志》16卷。
李振裕因族曾祖父李邦華任過明朝的兵部尚書,族祖父李日宣任過明朝的兵、吏兩部尚書,父親李元鼎晚年被清廷贈為戶部尚書,本身又歷任工、刑、戶、禮四部尚書,所今后人稱他家為“一家八尚書”。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