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里,有些物種會比其他動物擁有更出色的“智慧”。鳥類就是這樣的一類動物,它們所展現的一些能力,曾被認為是人類的“專利”。比如,喜鵲能夠認出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新喀里多尼亞鴉會制造工具,還能從長輩那里學會制造這些工具的方法;非洲灰鸚鵡不僅會數數,而且會根據物體的顏色和形狀將它們歸類,甚至能模仿人類的語言。一只名叫“雪球”的葵花鳳頭鸚鵡還可以跟著音樂的節拍跳舞。
或許,很少有人會認為家雞是一種聰明的動物,但近些年來,科學家的研究表明,這種動物的智商很高,在個體之間具有“欺騙”和“耍詭計”的行為。
這些交流能力,甚至可與使用復雜信號傳遞個體意愿的靈長類動物相提并論。在作出選擇的時候,家雞個體會利用自己的經驗以及相關信息來作出判斷。它們還能處理非常復雜的問題,對于處于危險當中的同類,甚至可以換位思考。
這些有關家雞的研究說明,一些復雜的認知行為并不像我們以前認為的那樣,僅僅存在于靈長類動物中,而是廣泛存在于動物界。這些新研究也迫使人們從倫理的角度來考慮,應該如何對待養殖場的家雞:為了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快捷地生產雞肉和雞蛋,人們設計出了現代化的養殖系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家雞具有一些認知能力,那么對于養殖系統的設計,是否應該有一些道德層面的考量?
【深思熟慮的行動】
科學家幾乎花了一個世紀才得以確認,雞的腦子里發生了什么。與此有關的研究最早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挪威生物學家托里夫?謝爾德魯普-埃貝(Thorleif Schjelderup-Ebbe)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家雞群體存在著“等級制度”。他將此命名為“啄食順序”(pecking order),因為他發現,處于統治地位的家雞,會用尖銳的喙去啄地位較低的個體,來鞏固它的“絕對權威”。
另一個有關家雞認知的重大突破誕生于幾十年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已故科學家尼古拉斯?科里亞斯(Nicholas Collias)和埃爾西?科里亞斯(Elsie Collias),對家雞的鳴叫進行分類,最后確認它們的鳴叫共有24種不同的類型。有意思的是,很多叫聲都似乎對應著特定的事件。比如,當一只雞面臨危險時——如果看到天空中有一只饑腸轆轆的猛禽,這只雞會壓低身體,發出一陣并不響亮,但頻率較高的 “咦咦咦咦咦”聲。而人們所熟知的“咯嗒咯嗒”的叫聲,實際是當它們遭遇一個地面捕食者時所用的報警聲。如果它們發現食物,公雞將會發出激動的“咯咯” 聲,這可能會引起一只母雞的注意,并對信息作出判斷。
這些早期的研究結果都表明,家雞那核桃般大小的腦子里所思考的東西,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得多。這些不同的聲音似乎編碼著特殊的信息,意在喚起圍觀個體對相關信息的回應。然而,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科學家一直無法準確地將這些聲音和特定動作聯系起來。直至20世紀90年代,新技術的出現,讓科學家可以更嚴格地驗證他們的假設。那時,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克里斯?伊文斯(Chris Evans,已故)開始采用數碼錄音設備和高清電視,在對照實驗中,研究家雞發出的一系列鳴叫聲的功能。他在籠子周圍放置電視系統,為這些家雞創造一個虛擬世界,并且可以設置不同的情景,以記錄家雞如何應對各種情況。比如,給一只家雞提供一個同伴、一個競爭者或者捕食者——測試中的家雞可能會看到一只虛擬的老鷹從頭頂飛過,或者一只狐貍從側面向它撲來,又或者一只公雞發出一系列“咯咯”的叫聲。
這些虛擬實驗得出的結果,給了我們一個驚人的啟示:一只家雞發出的聲音或做出的動作會傳達特定的信息,而其他家雞能理解這些信息。例如,只要有家雞發出了警報,其他家雞即使沒有看見空中的捕食者,也會表現得就像看見了一樣。家雞的這種報警信號具有“提示性”,這意味著,這些信號可以指代特定的含義和事件,就像人類的語言一樣。當一只雞聽到某種聲音信號時,該信號似乎可以在家雞的大腦中勾畫出特定物體的形象,促使家雞做出相應的反應——不管這個物體是捕食者還是食物。
虛擬實驗還發現,家雞個體可以針對不同的同伴,發出不同的信息。比如,當一只公雞發現危險在迫近的時候,會為附近的母雞發出報警的聲音。但是,如果附近的同伴是其他公雞時,它就會保持緘默。母雞發出信息同樣有選擇性:只在它們的小雞面前發出警報聲。
總之,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家雞的聲音并非只會反映個體本身的狀態,如“害怕”或“饑餓” 。相反,它們能意識到事件的重要性,并且它們的反應也不是簡單的條件反射,而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家雞這種經過思考,然后采取行動的模式,使它們不太像一種鳥類,更像是那些大腦容量較大的哺乳動物。
【除掉競爭對手】
這些具有特定含義的叫聲證明,家雞在認知能力上要比我們認為的更高級一些。上述研究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家雞能夠就外部事件進行交流,那么它們是否有可能對某些信息保密,甚至傳遞錯誤的信息,以便從這種欺騙行為中獲得好處?對此,科學家還研究了家雞發出的其他形式的信號,這些研究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進一步的認識。
上世紀40年代,科學家就已經知道,當家雞發現食物時,會做出一些復雜的動作。在這些動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占據統治地位的公雞發現食物時所做的動作——它又是快速地搖晃腦袋,又是不斷點頭,并且還會將食物啄起又扔下,以此告訴母雞,它找到好吃的了。
這種行為是公雞向母雞示好的主要方式。科學家曾認為,在雞群中,比較弱小的公雞通常會比較低調,以免讓“首領”感到不滿。但是,一些科學家在觀察了雞群的社會行為后發現,家雞的啄食順序并不像人們以前認為的那樣層級分明。實際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家雞都是比較狡猾的。
科學家最初并沒有發現這些頗為隱蔽的“情節”,因為雞群內部的互動通常很短暫,而且很難發現,更何況,家雞很喜歡呆在草叢或灌木叢中。同時,對于研究人員而言,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同時監控多只雞的行為。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觀察難度,本文作者史密斯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家雞版“老大哥”(Big Brother,在澳大利亞和一些西方國家比較流行的一檔真人秀節目,10多個參與者會入住帶有泳池、浴室、健身房、按摩浴缸的大房子,其中安置了幾百個隱藏攝像機,從不同角度、不同地點來拍攝參與者在屋內的情況)。
史密斯和同事在麥考瑞大學圈定了一些戶外雞舍。這些雞舍空間很大,植被茂密,四周用鐵絲網圍起,并架設了多部高清攝像機和麥克風,以記錄家雞的所有行為與聲音。隨后,他們對記錄結果進行了分析。
同預想的一樣,在雞群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公雞(以下簡稱“統治者”)會通過打鳴來顯示自己是領地的統治者。它會通過展示食物的行為吸引母雞,而當上空出現危險的捕食者時,它也會發出警報聲來提醒雞群。
那些地位較低的公雞的行為卻與預想的不太一樣。研究人員開始認為,這些公雞應該會安分守己,不會與母雞交往,以免受到“統治者”的打擊。然而,攝像機和麥克風卻揭示了一個更加復雜的故事。這些地位較低的公雞使用了一些隱秘的策略,在很多人看來,這些策略甚至不應該出現在雞群中:它們發現食物時,僅會做出動作,而不會發出聲音,這樣既能悄悄地發出信號,吸引異性,又不會激怒“統治者”。
地位較低的公雞改良了展示食物的方式,從而可以秘密地吸引雌性,如此機靈的行為讓研究人員頗感驚訝。然而,對于家雞的“智慧”來說,這些行為只能算“冰山一角”。
為了進一步了解家雞的復雜行為,史密斯和同事在實驗方法和工具中融入了更多高科技元素。家雞的聲音通常過于微弱,以至于史密斯和其他研究人員無法捕捉到,甚至使用更多的攝像機和麥克風也無濟于事。他們需要一種方法,能夠捕捉到每一只雞發出和聽到的叫聲。
最理想的情況是,給每一只雞佩戴一個小背包,里面裝有輕型麥克風,就像記者們在戶外采訪時所使用的那種,但怎樣才能找到合適的背包呢?史密斯想到了文胸。她開始收集容易扣上的舊文胸,并且最好是黑色的,這樣背在雞身上就不會過于顯眼。史密斯把扣鉤和可調節肩帶剪下,固定在麥克風上。這個被戲稱為家雞版“老大哥2.0”的臨時設備被綁在了家雞的腰間,以記錄雞發出和聽到的聲音。
史密斯最想了解的是,家雞在面對危險時如何作出反應。以前的研究顯示,公雞看到空中的捕食者(例如老鷹)時,有時會發出很大的警報聲,這是很讓人疑惑的。因為發出長而尖銳的聲音會使公雞的處境變得極其危險,它自身會更容易被發現,進而遭到攻擊。一些科學家推測,對于公雞來說,保護配偶和后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承擔這樣的風險是值得的。然而史密斯想知道,其他因素是否也會影響公雞的報警行為。
答案是肯定的。使用了“老大哥2.0”設備后,研究人員監聽到了家雞中最微弱的聲音交流,他們發現,公雞有時會出于自私的原因發出叫聲。
家雞會留意自己和競爭對手的危險程度,如果發出警報時,自己的風險最小,而對手的風險會升高時,它們更愿意發出警報。比如,當自己藏在樹叢中,而競爭對手處在空地上,很容易被捕食者捕獲時,那么公雞發出警報的頻率會更高。如果運氣夠好,這樣做不僅能保護自己的母雞,還能“除掉”另一只公雞。
這個策略叫做“風險補償”(risk compensation),這又是一個人類也會用到的策略。如果有條件降低風險,很多人都愿意去冒險。比如,當人們系上了安全帶,或者安裝有防抱死系統,開車就會更快。同樣,當一只公雞認為比較安全時,就會做出更加冒險的行為。
【家雞的溫情】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在家雞中發現了更多的認知能力。意大利特倫托大學的喬治?瓦洛蒂加拉(Giorgio Vallortigara)已經發現,小雞能夠區分數字,分辨幾何形狀。比如,看到未畫完的三角形,小雞竟然知道圖形完整時應該是什么樣子。2011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喬安妮?埃德加(Joanne Edgar)和同事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狡猾的家雞也有溫情的一面——能夠理解其他個體的感受。
在埃德加的實驗中,母雞會看到自己的小雞被一陣氣流弄亂了羽毛。這時,盡管氣流并不會造成傷害,但小雞仍會把氣流視為一種威脅,并且表現出一些典型的應激癥狀,包括心率加快、眼溫下降等。有趣的是,雞媽媽察覺到孩子的反應后,也會表現出沮喪的樣子,盡管母雞并未被氣流吹到,小雞也沒有受傷。此外,母雞還會向小雞發出“咯咯”的叫聲。這些發現表明,家雞可以了解其他個體的感受。以前,人們同樣認為這種能力僅是少數物種所有,比如鴉類和松鼠,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
普通的家雞具有如此高的認知能力,而家雞與其他具有較高智商的鳥類的親緣關系較遠,這一事實讓我們對智力起源產生了一些有趣的思考。也許在動物界,與科學家以往的看法相反,智力并不是一個稀有的、較難進化出的性狀,而是相當常見的,只要社會條件允許,智力都可以進化出來。
對于家雞來說,其非凡的認知能力應該來自它們的野外祖先,也就是生活在南亞和東南亞森林中的紅原雞。這種雞的基本社會結構是包含4~13個個體的小群體,成員處在各個年齡段,群體關系相對穩定,并且可以長期維持。像其他很多社會性動物一樣,每個群體由一雄一雌領導,它們通過控制低等級的個體,占有群體所需的所有資源,不論是食物、空間還是交配權。雄性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吸引雌性并為它們提供食物上,而雌性則仔細觀察雄性的一舉一動,通過雄性的行為以及對以往行為的記憶來做出相應的反應,避開那些具有欺騙性或不懷好意的個體。要想維持與母雞的關系,公雞的地位非常重要,而圍繞母雞展開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群內的競爭不是家雞進化出智力的唯一壓力。它們同樣受到群外的一系列威脅,包括狐貍和老鷹等捕食者,對于每一種威脅都需要不同的逃脫策略。不同的情況,促使紅原雞發展出應對不同危險的聰明辦法,同時也形成了互相溝通以應對威脅的能力。這些能力仍然出現在現今的家雞中。
人類吃掉的家雞可能數以十億計,而如此之多的認知技能集于這樣一種動物身上,自然會引發它們所受待遇的爭論。作為一種鳥類,家雞本應小群生活在野外,但現在卻被關入欄中,一個養雞場有時會飼養多達50 000只雞。家雞的壽命本來為10年左右,現在卻只能生存6個月,然后就會被殺掉,成為人們的肉食來源。這些雞會被這么早就殺掉,是因為它們經過了遺傳選擇,它們會長得很快,但年齡稍微大點,就會受到心臟病、骨質疏松、骨折的困擾。蛋用雞的境遇稍好,但它們的一生也就18個月,并且終生只能呆在狹小的空間里。
家雞從社會性祖先紅原雞那里繼承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也許是它們苦難的源頭之一,這使得這種鳥類能夠在非自然的、惡劣的人工養殖環境下存活。只要人們不關心自己的食物來自何方,不了解家雞杰出的智慧,這種密集的養殖模式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然而,一些消費者已經開始尋求改變。在歐洲和美國的幾個州,如加利福尼亞州,均通過了一些要求改善蛋用雞養殖條件的新法規。這些法規的通過,主要是基于消費者對健康食品以及提高動物待遇的訴求。在澳大利亞,養殖者會強調自己的動物生活在更優越的養殖環境中,以吸引越來越多重視動物福利的消費群體。然而,我們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肉用雞的養殖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受到重視。
科學家才剛剛開始揭示家雞的智慧,但這些故事已經告訴我們,家雞再也不是人們認為的、又笨又蠢的動物,它們同樣有智慧,有策略,甚至有溫情的一面。
(作者:卡羅琳?L?史密斯/Carolynn “K-lynn” L. Smith 薩拉?L?杰林斯基/Sarah L. Zielinski;翻譯:王雪婧?劉陽)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