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名校生結業去做流離漢 / 外賣員」一類故事會被屢次拿來消費?人們為何「喜好」看這種故事?
王瑞恩,老王氣力大無限,雙手舉起紙燈籠
有一種爆條目套路,我稱其為「常識的謾罵」:讓高學歷者去賣豬肉、送外賣、流離,甚至去死,從而暗示出并不存在的因果關系:他們因為本身的教育布景,沉溺墮落到悲涼的境地。
為了營造戲劇性和落差感,自媒體可以扭曲作者的本意 。例如,《一個海說神聊大結業生決議去送外賣》的題目并不是作者本身起的,但若是不是這個題目,誰又會去關心外賣員的故事呢?
這已經算很好的了,自媒體還可以「無中生友」,用「非虛構」的筆法締造一位高考狀元;他們可以給讀過幾本書的流離漢頒布一本復旦大學結業證;他們比法醫、偵察和心理學家更長于還原現場,可以或許制造一場醞釀已久的「自殺」。
甚至,他們還能塑造出一個「高學歷宇宙」:「寒門」,「決議去 XX」,「自殺」,這些概念可以被綜合操縱,當作為爆條目題目:
說到自殺,按照 2011 年中國疾控中間發布的自殺率數據,中國 75% 的自殺發生在農村,農村自殺率是城市的 3 倍。數據還表白,高學歷者其實是相對不輕易自殺的群體:1988 -98 年的統計數據表白,按照學歷劃分,自殺滅亡者文盲占 27.59%、小學占 43.50%、初中占 26.29%、高中占 2.51%、大學占 0.08%。(夏云、鄒宇華,《自殺滅亡的發生與分布特征研究進展》,現代預防醫學,2010,37(4))。
一種辯駁是,大學生占生齒比例少,所以占自殺者比例也少。我們可以如斯解讀:若是大學結業群體以高于 0.08% 的生齒比例,「進獻」了 0.08% 的自殺率,就意味著大學結業群體并沒有高于總體的自殺傾標的目的。按照 1998 年 9.63 億生齒基數,只要大學結業群體高于 77 萬,那么上述解讀就可以當作立,而按照那時的統計資料,大學結業生「存量」根基可以確定是高于這個數字的。(參考:年全國教育事業成長統計公報中國人大網)(感激 @冬月十七 在評論區指出問題)。
然而,農村女性喝下百草枯,或者進城務工者從腳手架一躍而下,都很難發生一篇十萬加的閱讀。良多受眾,關心的并不是社會的不公,不是對宿世上的磨難懷有悲憫,而只是樂于消費「常識的謾罵」,享受著高學歷者被捧上神壇而又墜入深淵的反飛騰。
--
知乎上又一個很火的問題,叫「美國人有哪些反智現象」,不少答本家兒列舉了有趣的事實,例如良多美國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不知道中國在地圖的什么位置、需要拍公益告白號召大師不要欺負伶俐孩子等等。其實,前兩者說的是「蒙昧」,最后一條才更接近真正的「反智」 - 將追求常識的人們,看成本身玩弄消遣的對象。
諸位,我們也要警戒本身身邊的反智本家兒義苗頭。
我們的父輩,是那么堅信常識可以改變命運。德國之聲拍過一個有關亞洲陌頭小吃的記載片,此中一個細節打動了我:
攝制組采訪了上海陌頭一位炸油條的師傅,他說,本身老家在安徽,在大城市固然辛勞一點,一天只能睡四個多小時,但掙的錢更多了。掙這么多錢干嘛呢?片中 8:36 分的旁白介紹道,這位楚師傅的女兒在英國讀私立黌舍,本身將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面臨鏡頭,師傅說不出什么大事理,只是簡單地詮釋道:“我但愿她糊口比我好一點,我的工作太辛勞了。” 旁白說,像這樣的通俗人們,靠本身的盡力不竭在社會階梯上攀緣,并且但愿本身的后代比本身站得更高。
伴侶們,這是一片何等富有生命力的地盤,才能讓像這樣的普通的人都能背注一擲地投資后代的教育?我不認為像楚師傅這樣的人都是偏執、盲目標,他們有這樣的認知,不免會受到情況的影響,是四周的情況讓他們看到教育簡直是通標的目的更夸姣糊口的階梯。
--
我們要警戒的是,這一代人不再相信了,不再相信常識是一種祝福,而將學歷視之為不幸的起頭。過度訓斥制造爆條目的自媒體,并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他們更像是受眾的一面鏡子。
良多人在對待高學歷者時具有矛盾的形態,一方面隱秘地認同他們是這個社會的驕子,甚至將他們的一言一行奉為圭臬,一方面卻又巴不得看他們不利,樂于消費他們的不幸。對于高學歷者,良多人有時仰視他們,有時俯視他們,卻很少報以平等的目光。
其實啊,高學歷者既不是神明,也不是小丑,只不外是選擇了萬萬條道路之中一條的通俗人罷了。人們有良多種追求自我實現的體例,有的道路高風險和高收益并存,好比當明星藝人或者活動員;有的風標的目的和收益相對均衡,大部門時辰都有一張平安網保底,好比上大學、讀研讀博;還有更極端的一種 - 指望著躺贏,但愿被時代付與的幸運砸中,好比投胎在拆二代之家或者一夜爆紅暴富。
有一種可能:寄但愿于第三種道路的人,會眼巴巴看著教育所帶來的平安網支離破裂,以此來佐證本身的路線準確。他們隱秘的企盼,在自媒體的妙筆之下,當作為了所看到的「實際」。
我們要警戒的是,這一代人不再相信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